06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董事长罗欣在仪式上发表致辞。
  罗欣(右)与黄国民(左)共同为现代产业学院揭牌。
  仪式上,校方代表该校校长梁丁丁(左)与亿纬锂能代表副总裁黄国民(右)签订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协议。
  12日上午,签约仪式在塔山漓江壹号二楼熙宴堂举行。
□本报记者蒋璇 通讯员张文源/文 记者蒋璇/摄
  12日上午,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联合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据悉,这是该校首个产业学院,将为该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出有益探索。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董事长罗欣、校长梁丁丁、党委书记甘勇,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国民、人力资源中心总监张清刚、人力资源中心经理梁东来出席签约仪式。

坚持育人为本
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产业学院将探索出一种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的教育新模式,可以说,这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起点,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董事长罗欣表示,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然要求。
  作为桂林地方民办应用型高校,多年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始终围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全区高校率先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补足服务地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短板,坚持校地共生、协同创新,推动产教融合做真、做实、做优,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学校从“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产业学院”,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高度,也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广度。
  据介绍,现代产业学院将以集中式、项目式,采用“2+1+1”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预期规模2023年500人,2024年1000人,2025年1500人。产业学院以岗位胜任力模型来制定课程体系,以跨专业跨学科来组建教学单位,面向该校全部工科专业,部分管理类专业招生学生。

坚持共建共管共享
积极落实多方共赢

  罗欣认为,产业学院核心要义是“三共三融”——共建共管共享,产学研融合。产学研是建设主体,建管享是建设内容。
  他指出,产业学院的建设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质量保障机制;
  其次,要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
  再者,要依托产业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任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努力推进学校和头部企业、知名企业深度融合,使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罗欣强调,要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挖掘双方优势特长,资源共享,深化产学研用的高度融合,主动推进各项合作落地生根,共商、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成果,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学生、企业、学校的命运共同体,落实多方共赢。

激发产教融合新动能
助力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仪式上,校方代表该校校长梁丁丁与亿纬锂能代表副总裁黄国民签订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协议。随后,在与会嘉宾及师生的见证下,罗欣与黄国民共同为现代产业学院揭牌。
  记者了解到,亿纬锂能是中国第1家、全球第5家可以自主规模化生产锂亚电池的公司,已成为行业内极少数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全面解决方案的高质量锂电池平台公司。锂原电池全球领先且稳居国内第一、锂离子电池服务全球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位列全球前十。
  黄国民表示,亿纬锂能与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之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公司与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展“3+1”校企联合培养。2022年8月,校方领导到公司回访时,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收获,由此萌生了双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构想。
  “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黄国民看来,产业学院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亿纬锂能就业,企业也可以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多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助力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