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恭城大江村:赤松茸撑起村民“致富伞”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村民在采摘赤松茸。 钟传传 摄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石阿鹏)掀开一行行地垄上覆盖的厚厚稻草,一朵朵菌杆白色、伞面红褐色的蘑菇露出胖嘟嘟的“小脑袋”,一股芳香扑鼻而来……时下,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大江村的林下食用菌培养种植基地内,赤松茸迎来了为期3个月的采摘季。赤松茸的丰收,不仅意味着大江村赤松茸试验种植首获成功,还意味着这些小小的蘑菇撑起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伞”。
  近日,记者来到大江村的林下食用菌培养种植基地看到,总面积达5亩的基地内,村民们将成熟饱满的赤松茸轻轻扭动根部,将其小心摘下,并整齐地摆放在身旁的小筐中。很快,赤松茸装满了小筐,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赤松茸又名皱环盖菇、酒红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该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人工培育的赤松茸香味浓郁,其营养价值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
  大江村夏季气候温凉湿润,昼夜温差大,对赤松茸生长极其有利。但在今年以前,村民们却从没想过、更没尝试过种植赤松茸。据大江村委副主任黄义峰介绍,近年来,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一直在努力发展大江村的特色产业。去年上半年,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实地去灵川县公平乡考察调研,了解到赤松茸生产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等发展特点。后经村“两委”集体商讨,决定采取“党支部+村委+农户”的运营模式,开展林下纯露天、仿野生种植。确定试种后,村里党员带头先干,后续再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与此同时,驻大江村工作队员蓝裕强积极争取联系单位桂林市烟草公司20万元产业发展捐赠资金,为优化大江村产业布局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种植赤松茸的辅料主要是牛粪、木屑、玉米芯、秸秆等,既不施肥也不打药,只需浇水就能长出百姓喜爱的健康食品,这是大江村发展优质农产品的一条新路子。”黄义峰说,一方面,发展赤松茸种植产业可以实现三个月周期丰收,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每亩赤松茸能消化4吨到5吨秸秆,有助于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菌渣还能增加土壤肥力,绿色循环利用。在他看来,这是一套“护林+富民”的双赢方案。
  为保证赤松茸的销售,大江村村民利用闲置空地对采摘回来的菌菇进行分级、分拣后,将最优质的菌菇包装后出售,让“山间”到“舌尖”高品质松茸销路不用愁。
  11月9日早上,大江村村民采摘的150多斤赤松茸,以28元/斤的批发价,被前来采购的客商抢购一空。“现在是养菌期,还不是盛产期。目前每天采菇量是150斤到200斤之间。”正在与村民一道采摘赤松茸的大江村党支部书记黄东林说,自10月下旬销售以来,该村每天至少可以卖出赤松茸100多斤,日销售额3000元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以预估亩产3000斤计算,每亩赤松茸的产值相当客观。
  桂林市委组织部派驻大江村第一书记韦宇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如果试验种植的赤松茸销量好的话,大江村的更多村民将加入到种植队伍中。该村将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再新增50—100亩,并将建设烘干房、包装车间、冷库等设备,打造全产业链,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据了解,在大江村,不但林下食用菌培养种植产业发展起来了,而且茶叶产业、水果种植产业和土蜂养殖产业等也都在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村48%农户养有土蜂,人均茶叶种植面积为全县最多。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