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他们获评公务员的最高荣誉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集体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2022年9月8日,于伍生在桂林市七星区毛塘路社区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和“民情日记”记录本。梁汗青 摄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刘环美作为代表到北京领奖。(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供图)
  2022年6月17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开展“我的政治生日,映照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供图)
□本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詹继祥
  他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勤勉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成为截至目前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荣誉含金量最高的公务员表彰评选活动。
  本次共评选表彰397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198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广西有12位个人和6个集体榜上有名。我市表现突出,市公安局七星分局三里店派出所一级警长于伍生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此次“国字号”荣誉的获得来之不易、振奋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一周年之际,我市两个公务员典型生动诠释了我市公务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公仆情怀,充分反映出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服务重大战略、重大任务中创新务实、锐意进取的不凡品质和出彩业绩。

  70本“民情日记”背后的
  为民初心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桂林市公安局三里店派出所民警于伍生

□本报记者 陈静
  36年前,他参军入伍;19年前,他穿上警服,成为一名社区民警;19年来,他扎根基层、情系百姓,写下70本“民情日记”,他就是桂林市公安局七星分局三里店派出所的社区警察于伍生。他对工作无比热忱,为辖区百姓无私奉献着,即使患了癌症,历经3次放疗化疗,病愈后他仍坚守在岗位一线。
  工作中,于伍生练就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见人知名、提名知情的基本功,总结出“腿勤、嘴勤、脑勤,情况熟、地域熟、人员熟,笑容甜”的“三勤三熟一甜”社区警务工作法,成为新时代做好社区警务工作的“鲜活样本”,所负责社区获“全国和谐示范社区”。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广西政法系统100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广西优秀人民警察”“广西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等多项荣誉。

扎根社区,
他是社情民意“百事通”

  “有困难打电话给老于!”这是七星区毛塘社区群众常说的一句话。
  群众口里的老于就是于伍生。他在社区为什么如此受到群众欢迎和信赖呢?“社区工作需要用心感悟。”于伍生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
  社区民警的工作平凡琐碎,却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为了察实情、接地气,能近距离服务群众,于伍生在社区租了一间房,把家搬到社区。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台执法记录仪、一个手提袋是他下社区的“标配”。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民情”:李家的下水道时常堵塞、王家的宠物狗扰民、小刘两口子最近常闹别扭……还有一本小日记本他从不离身,上面记录着社区几百位老人的信息:哪位老人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哪位老人是独居,哪位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入社区的于伍生写下了70本“民情日记”,200多万字记录了1万多户社区群众的大情小事。
  社区独居老人马大爷患有中风,行动不便,儿子断联,老人脾气也比较“臭”。了解情况后,于伍生经常到马大爷家探望,陪他聊天。一天凌晨2点,于伍生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马爷爷不行了,他留的联系人是你。”于伍生连忙起床赶到医院。看到于伍生,老人露出了微笑,握住他的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身患重病,
他是敬业奉献的“老黄牛”

  “我是社区民警,社区群众不满意,就是我的失职。”于伍生始终怀着一颗为民的“初心”,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用真诚和汗水赢得辖区群众的心。
  于伍生管辖的社区位于桂林市商业繁华地带,居民小区众多,居住人口稠密,人口流动频繁,暂住人员繁杂,治安状况较为复杂。针对繁琐的社区工作,于伍生的脚步踏遍辖区每一个角落,把自己和社区融在一起,练就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见人知名、提名知情的基本功,总结出“腿勤、嘴勤、脑勤,情况熟、地域熟、人员熟,笑容甜”的“三勤三熟一甜”社区警务工作法。他创新“线上线下”群防群治新模式,将128名长期在社区工作的保洁员、煤气水电收费员、保安、快递员等发展为群防群治信息员,为警方搜集涉及社会稳定、治安管理、火灾隐患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壮大了社区警务工作力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区邻里纠纷变少了,治安变好了,警情数连年下降,2021年第三季度群众安全感达99.35%,所服务的毛塘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2005年5月,于伍生确诊患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于2005年、2009年、2014年接受多次化疗,但他没有被病魔打败,仍然坚持社区警务工作。于伍生患重病的消息,在他所负责的社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上千居民自发前往他家中看望。早已搬出社区的车老太太专程到于伍生所在派出所捐款1000元,并向所领导说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当年她唯一的儿子不幸坠山身亡,亲戚好友都避之不理,是于伍生主动前去帮助料理全部后事。
  疾病让于伍生日益消瘦,但没有减退他服务群众的责任感。除了住院的日子,他仍几乎天天“泡”在社区。很多社区群众要求他多休息,他总是笑呵呵地说:“为群众做事能让我忘记病痛,我扛得住。”

心系百姓,
他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自然喜欢。”于伍生与记者分享工作心得时说,“心中装有群众才能走得更远。”
  多年来,于伍生走访群众3万多户次,对管段社区的地形、人口成分、发案区域十分熟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社区警务室,墙上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桌上堆着厚厚的调解纠纷的材料。于伍生累计帮助调解矛盾纠纷7580起,帮扶困难家庭100多户,找回走失儿童、老人200余人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维护邻里和谐、社区平安稳定。
  78岁的黄大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每年都走失好几次。每次,于伍生都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调取监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寻找。前年4月,黄大爷又不见了。四处寻找中,于伍生得知黄大爷有个心病,想要落叶归根回到陆川老家,所以整天往外跑。于伍生决定帮助老人完成心愿。前年8月26日,于伍生和社区干部一起驱车6个多小时,将黄大爷送回家乡探亲。
  基层警务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石。作为社区民警,于伍生19年扎根一线、默默奉献,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人民群众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书写着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最美人生。

  牢记嘱托
  做守护绿水青山的“漓江卫士”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

  □本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舒家棋
  青山点翠,江水流碧,百里漓江尽显生态美景。在这如画风景的背后,活跃着一支作风扎实、勇于创新、为人民守护好一江碧水清流的公务员队伍: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漓江考察,对桂林市开展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国务院督查组也通报表扬了漓江生态保护的典型经验做法;漓江“三统”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单篇刊发。

铁拳执法
誓当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成立于2014年8月,有执法队员97名,承担着总面积1159.4平方公里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上交通和旅游秩序维护工作职责。他们在践行“两山”理论上当先锋、打头阵,深入开展“治山、治水、治乱”系列专项行动,打赢了一场场“漓江生态保卫战”。
  漓江沿岸非法采石开矿的顽疾,给美丽青山留下一块块难看的“疮疤”。位于漓江下游一处深山采石点损毁石山上千立方米,违法当事人对抗执法调查,而采石点位置隐蔽,无监控无目击证人等线索,案件查处陷入僵局。执法队员们广泛宣传发动当地群众提供线索,跋山涉水扩大调查面,积极联合公安使用刑侦手段取证,协调法院、检察院提前介入和审前会商,最终迫使违法当事人投案自首。经过艰辛努力,漓江风景名胜区内18家采石场全部关停,零星盗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同时,漓江执法支队还联合相关部门和县区积极推进漓江干支流“毛细血管”整治,城市段洲岛、沿岸的鱼餐馆及违法建筑物全部拆除,漓江、桃花江、青狮潭水库等重点水域网箱养鱼全部清理整治。漓江干流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排名持续稳居全国前列。
  在日复一日的铁拳执法中,在年复一年的平淡坚守中,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锻造了一支敢于亮剑、临危不惧的执法队伍。以莫某某为首的“黑筏”游览组织,通过套近乎、拉关系、请客吃饭、许诺金钱引诱等方式想把执法队员拉下水充当“保护伞”,都被严厉拒绝并批评教育。莫某某等人恼羞成怒,将正在依法收缴“黑筏”的执法队员推入寒冷刺骨的江水中,抢夺并点燃排筏,气焰十分嚣张。执法队员们面临恐吓不畏惧,面对暴力不退缩,最终莫某某等人受到了法律严惩。支队大力开展漓江游览排筏“三限四化”工作,游览排筏由最初的5000余张压缩至1210张,旅游经营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惠民
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者”

  从水上人家到上岸就业有了新的生活,黄淑忠一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漓江执法支队守好绿水青山,解民忧暖民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1995年,黄淑忠开着小船举家到了桂林,把家安在訾洲夹河,靠打鱼为生。这种以船为家的日子一直持续了21年。船上生活艰苦,条件差,生产生活污水只能直排漓江,一到汛期还很危险。2016年,漓江执法支队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船民们的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包括黄淑忠在内的102户船上人家全部上岸,在岸上有了家,有了工作,有了养老保险,子女教育有了保障。
  漓江干流大圩段的3家船餐馆,是支队久攻不下的重点“钉子户”。为解决这一顽固难题,执法队员多次走访船餐馆业主,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诉求,主动联系大圩排筏公司为他们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并积极协调海事部门,为船餐馆老板开辟快捷通道考取筏工操作证,帮助他们入职大圩排筏公司,从此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2019年8月,上述3家船餐馆全面清理拆除,彻底消除了漓江污染一大隐患,实现了漓江保景护景和沿江居民安居乐业“双赢”。
  “文明执法 心系群众”“执法为民”……一面面锦旗见证了漓江执法支队为民解忧的点点滴滴。如今,沿江群众经过正规培训从事筏工千余人,每人年平均工资有3万多元,排筏公司又拿出营业额的10%给沿岸群众分红。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群众开起了小民宿,搞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丰厚价值”。

共管共建
善当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引路人”

  漓江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部门、经营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的广泛参与。漓江执法支队坚持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以系统思维推进漓江生态协同治理,探索创建“做到两个维护 呵护百里漓江”党建联盟,与公安、海事、农业农村等部门及漓江干流沿岸31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支部“手拉手”的方式,联合开展漓江生态治理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部门携手公众的共管共建模式。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公众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意识,动员公众“手拉手”保护漓江,漓江执法支队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系统全面总结各时期的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推出《漓江生态保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演进的例证》精品课程,通过党课宣讲等多种方式,讲好漓江保护的故事,使沿江群众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引领带动沿岸群众实现从“被动整治乱象”到“主动保护生态”的跨越性思想转变,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未来,“漓江卫士”们将继续牢记领袖嘱托,坚持保护为重,持续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加快构建数字漓江5G融合“天空地水”一体保护体系,让漓江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的美丽桂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