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看桂林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
共治共享,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05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上接第一版)此外,桂林市还启动建设“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全面融入漓江全域的保护、利用、管理中,实现“天空地水”一体保护。
B 治理,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让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 位于猫儿山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被誉为“漓江源头第一村”。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水在竹林间穿行,绿树掩映下,一栋栋民族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村民邓凤志告诉记者,他家的14间客房每到旅游旺季,总是早早被订满。过去主要以砍毛竹维持生计的村民,如今大多投身特色旅游、中草药种植等生态产业中。整个华江瑶族乡旅游从业者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 “统筹好漓江生态治理与百姓生计之间的关系,将是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郑文俊教授认为,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以持续激发他们参与保护漓江的积极性。 为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阳朔县探索出一条“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程介绍,该县将无序经营的竹筏统一收购、管理,为沿岸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竹筏工岗位,每名竹筏工一年能增收约两万元,同时每年将景区营业收入的10%作为生态分红发放给沿江村民。 事实上,桂林市也一直在探索漓江生态治理的制度化创新,寻求更高水平的治理方式。 桂林市成立我区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局,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县乡村公安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创建漓江游览排筏管理体系,实现限量化、公司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运营;创建联动执法机制,漓管委、公安、海事、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漓江联动精细化执法。 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介绍,桂林市正探索建立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机制,统筹兼顾县区和沿岸群众等各方利益,自2020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支持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同时桂林正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绿色节约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C 治理,更要坚持绿色发展 ——立足全域谋划,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象山区引进的重点企业,按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象山区最终决定企业只能在桂林建设纺纱、制衣等零排放的生产线。对漓江两岸钢铁、棉纺等众多传统企业,桂林推进“退二进三”政策,即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工业发展为漓江保护让路,桂林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定。产业转型面临阵痛,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桂林面对的新课题。 “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倒逼城市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的升级。”郑文俊教授认为,保护漓江让桂林的工业发展做出了牺牲,但也获得了难得的产业转型机会。桂林应用好产业政策的指挥棒,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发展工业,大力培育以康养、大健康、文化创意、大数据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以装备制造、精密仪器生产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周家斌表示,目前桂林正立足全域谋划,突出城乡规划、政策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相衔接,加速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康养、医美、时尚设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在传统产业方面,我们正积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先进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生态。”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晓阳说,目前,桂林市绿色工业体系规模覆盖了食品、医药、电器、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要行业,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4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市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系统集成示范项目3家。全市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区排名前列,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越走越稳。 与此同时,随着漓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在灵川、阳朔、雁山等漓江沿岸县区,以往靠种养、捕鱼维持生计的村民,也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发展起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桂林正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积极探索治理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D 治理,还要挖掘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 ——丰富漓江的文化IP,让更多人爱上漓江、保护漓江 这段时间,有两个桂林人在网上很火,一是凭借一首英文儿歌《row the boat》迅速出圈的农民“栓Q哥”刘涛,二是“20元背景图上划船老人”漓江渔翁黄全德,两人的爆火都与漓江密不可分。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曾经有这么一首风靡一时的歌,唱出了人们对桂林山水的想象和向往。进入暑期以来,桂林旅游迎来了新的一波游客浪潮。8月1日,风光旖旎的阳朔遇龙河景区持续火爆,景区负责人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最受欢迎的漂流项目平均排队时长超过一小时,竹筏供不应求。 漓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桂林山水的象征,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漓江的生态价值不仅限于经济价值,更应有文化价值的体现,要通过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让全世界共享漓江生态释放的红利。”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江田祥认为,“栓Q哥”曾经是一名热爱英语的阳朔本地导游,而黄全德则是景点附近的渔翁模特,他们走红的视频,都以桂林山水为背景,结合个人特色抓人眼球,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山水特色的原生态。 江田祥认为,挖掘和传播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也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本土“网红”给漓江带来流量的同时,应趁着热度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漓江的文化内涵,强化漓江的文化IP形象,用历史人文加深游客的印象,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增强桂林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漓江的国际影响力。 郑文俊则认为,对母亲河文化的认同感,是实现全民自觉保护漓江的基础之一,是漓江治理可持续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除了强调环境治理外,还应注重保护漓江沿线传统村落、打造山水人文景观等,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觉热心热爱保护漓江山水。 今年起,桂林市将每年的4月25日设立为“漓江保护日”,引导人们通过增殖放流、减少污染等方式,降低人类活动对漓江的影响,保持好漓江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保护漓江的理念,正逐渐镌刻进每个桂林人的心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