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看桂林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

共治共享,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05日    来源:桂林日报

  这是漓江阳朔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编前语:
  近年来,桂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漓江的生态红利在逐步兑现,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22年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今年1-6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漓江排名全国第三……
  对此,《广西日报》昨日刊发了专题报道《共治共享,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超54亿元投入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报道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实现了“山清水秀民富”的目标。

□广西日报记者李家健
  7月20日,四川游客谢敏登上漓江游船,从桂林市区出发,一路驶向阳朔。绿水载轻舟,两岸山峦郁郁葱葱,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沿途风景,江风拂面,纵是35℃的高温,也未能阻止游客们站上甲板赏景拍照。“山更青水更绿了。”时隔五年,谢敏故地重游,又有新的体验。
  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22年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漓江的生态红利在逐步兑现。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重点打造“桂林山水”等六大文旅品牌,升级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三地两带一中心”,推动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桂林“金名片”的漓江,如何在共治共享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擦亮漓江“金名片”的同时,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成为漓江治理开发过程中各方积极探索的方向。

A 治理,需要更科学的方法
——着眼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的问题

  7月23日,记者来到漓江环抱下的伏龙洲公园看到,夕照下,市民三五成群在公园里纳凉散步,岛上绿树成荫、道路整洁干净。这里是漓江上的一个小岛,过去人们在岛上开餐馆,生活污水、餐饮污水直排漓江。后来,桂林市按照漓江治理统一部署,对漓江城市段洲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近年来,仅漓江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桂林就先后投入40多亿元,迁移漓江城市段全部住家船,彻底清理漓江干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网箱养鱼,全面清理漓江上游河道挖砂船,完成漓江游船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绿色升级。现在桂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漓江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惠及148.4万人,实现矿山修复、护林改造、景观提升面积240余万平方米。
  “由乱到治,只是漓江生态综合治理的起点。”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陈孟林教授说,尽管近年来漓江治理效果明显,但漓江流域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系统依旧脆弱,不同单元差异很大,对生态修复及保持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陈孟林认为,目前漓江的生态治理工程,多以单个目标治理为主,这样容易出现局部治理效果好但流域内推广运用整体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所以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需要更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生态工程的开展,需要强调前瞻性和精准度。
  近日,在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会上,该市市长李楚表示,将加强对8大类83个子项目的统一管理,强调既“治标”,更“治本”,着力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的问题。同时做好营利性项目和非营利性项目的合理安排,发挥好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工程实施中。
  科技治水,也将是漓江流域未来治理的方向。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漓江流域建成一批野外观测站房、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大气降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等,同时开展流域水生物监测以及部分县域生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下一步漓江流域将构建集监测、预警、污染溯源、分析评价高度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创新基地。(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