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深读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一场山水间的“文化奇迹”穿越八十载

让“抗战名人记忆”再度点亮桂林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3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展出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著名文人照片及画像。
  图②:位于穿山公园内的抗战文化名人铜像,从左至右依次为: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刘倩 张苑 李思静
  三多路口的“三联生活书店”石碑、正阳路南段的马君武雕像、象山公园门口的国防艺术社浮雕、六合路口的巴金故居碑刻……如今,漫步在桂林的大街小巷,触摸那一块块记录着历史的石碑,品味那一段段写满沧桑的文字,常常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令桂林闻名于世,成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桂林独特、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体系中,抗战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1000多名知名文化人汇聚桂林山水间,他们为抗战讴歌、呐喊,创造了一个个文化奇迹,桂林也因此被誉为“抗战文化城”。“抗战文化城”是全国文化抗战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桂林抗战历史上的一份“荣耀记忆”。
  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战文物遗址遗迹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记抗战历史、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不遗余力地做好抗战文化和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明确了桂林“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的发展定位,要求桂林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
  在牢记领袖嘱托,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进程中,桂林抗战文化的保护利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桂林抗战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把“抗战文化城”这份桂林的“荣耀记忆”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其为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建设增添更丰富的内涵,成为桂林人的新期待。

  桂林抗战文化城:
  中国文化抗战的一个奇迹

  桂林的奇迹,不仅仅只有那些如诗如画的山水、鬼斧神工的岩洞,还有八十多年前烽火硝烟中在这里闪耀的一片“文化绿洲”。
  抗战时期在桂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林焕平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抗战时期,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一要研究延安,二要研究桂林。”
  1938年至1944年的6年间,桂林的抗战活动持续开展,抗日文化蓬勃发展。桂林成为中国南部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被誉为“文化城”而名扬海内外。桂林抗日文化运动代表着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对传播进步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抗战必胜信心影响巨大,同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光回溯到1938年——
  当时,广州、武汉即将沦陷。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成为大后方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从1938年底至1944年9月近6年时间里,桂林曾聚集全国大部分有名文化人士和出版、图书机构。其中外来人口达50余万人,从事抗日文化宣传的文化人多达几万人,其中著名的文化人、科学家、学者、社会名流等达200多人。如郭沫若、李四光、柳亚子、茅盾、夏衍、田汉、巴金、欧阳予倩、陶行知、范长江、徐悲鸿、张曙、千家驹、薛暮桥、梁漱溟等。彼时集聚在桂林的著名文人学者的数量,一度超过了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城市。
  荟萃桂林的文化人士及文化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直接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他们为桂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桂林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为抗战呐喊、讴歌,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对当时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抗战时期先后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有20余种,开设的出版社、书店达220多家,当时桂林出版发行的书刊之多,在全国堪称第一。随着艺术领域的发展,在桂林开展活动的专业和业余音乐团体有70多个。这些团体围绕抗战的时代主题,开展歌咏活动,举办音乐、歌舞晚会和街头宣传公演活动290多场,桂林城内到处响起抗日救亡的歌声。此外,那个时期的桂林,戏剧运动空前盛大。1939年,著名戏剧家田汉率平剧宣传队来桂林演出他创作的《岳飞》《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和《双忠记》等爱国历史剧。1940年后,他又来到桂林居住,领导新中国剧社坚持抗战戏剧演出。戏剧家欧阳予倩在桂林创作和导演了《梁红玉》《青纱帐里》等抗战剧作和新编历史剧《忠王李秀成》,并主持广西艺术馆抗战戏剧演出和桂剧改良运动。1944年2月至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更是吸引了南方数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造就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一场肩负使命的传承:
  桂林深耕抗战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

  时间改变了桂林这座城市的面貌,而那个特殊年代留给桂林的“荣耀记忆”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桂林人的心里。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桂林抗战文化,成为桂林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样也是市委、市政府扛在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近年来投入抗战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经费近5000多万元。
  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对抗战文化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实施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保护工程,更好地留存“西南剧展”中文艺界抗日救亡的历史基因。并先后对抗战名人旧居如李宗仁官邸、李济深旧居、黄旭初旧居、雁山园进行保护修缮。目前我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我市还开展了历史文化标识建设工作,第一批建成桂林抗战文化标识19处。这一批抗战文化标识以城市雕塑艺术作为表现形式,彰显了桂林抗战文化元素,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小景和一座座介绍桂林抗战文化的丰碑。
  依托抗战旧址名人旧居建设博物馆、展示馆,我市抗战文化宣传阵地得到进一步加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其《抗日烽火映桂林》基本陈列展出1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300余件文物;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成开园;李宗仁文物管理处成为统一战线教育重要阵地;桂林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展”展出抗战文化城名人、文化团体及文化活动、期刊杂志等珍贵文物几十件,如徐悲鸿的画作、“西南剧展”会歌章程、青年记者学会会章和印章、《野草》期刊等。2015、2020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三将军殉职纪念塔和八百壮士墓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现收藏在桂林博物馆的抗战文物有330多件(套),在桂林“八办”纪念馆的文物有1300余件。
  “桂林抗战文化”还始终贯穿于桂林的文学、戏剧领域。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公开出版抗战文化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承担学术课题10余个。我市以“抗战文化城”为背景创排了多部舞台剧目精品,创排的大型桂剧《漓江燕》获广西第五届剧展桂花金奖、广西铜鼓奖,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张树萍主任凭借桂剧《漓江燕》中柳飞燕一角的出色表现获得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创排了大型桂剧《何香凝》《燕歌行》《破阵曲》和四幕方言话剧《龙隐居》、地方音乐剧《欧阳与桃花》等经典抗战文化剧目,屡获广西剧展金奖、广西“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举行,大型桂剧《破阵曲》作为广西唯一代表剧目参演。

  一个“串珠成链”的设想:
  建一座属于桂林的抗战文化博物馆

  在一系列保护利用项目实施的同时,如何将“桂林抗战文化”散落的历史元素,特别是那些抗战名人在桂林的历史进行整合,向世人集中展示,为爱国主义教育搭建有效载体,成为了桂林人思考与探索的命题。对此,许多文化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99%以上的房屋被战火焚毁,导致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感知环境缺失。近年来,桂林通过历史文化标识的设置,营造了一些文化氛围,但还远远不够。桂林特别需要建立一个抗战文化博物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凌世君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凌世君的设想中,这座博物馆是多功能的,它是对外交流的场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一部分。它将在时空的坐标里铭刻中国文化人“争与吾民共生死”的文化担当和桂林这座城市的历史温度和高度,承载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一个文化地标。
  她说,可以通过搜集整理桂林抗战时期的史料、照片,包括影像资料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出,让市民感知桂林的这段高光时刻。同时,可以依托博物馆,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各类仪式活动。还可以邀请当时文化抗战的名人之后,分享父辈故事,再现桂林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也为更多人提供缅怀历史的场所。此外,博物馆还具备学术研究的功能,通过不断发掘桂林抗战史中的闪光点,以专家研讨会、讲座等形式加深与各界的交流,丰富桂林抗战时期的历史内涵。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认为,桂林抗战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比如我们已经保护了几个名人故居和机构遗存,但还有几十个名人故居和机构遗存值得保护和恢复。我们已经做了几十个文化遗址的标识,但还有几百个文化遗址应该做标识。”
  在桂林抗战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黄伟林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尽可能全面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桂林抗战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其次要拓宽视野,深化思维,保护桂林抗战文化。如此一来,不仅可利用于文旅融合,还可利用于整个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他还特别指出,桂林抗战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文化普及各个方面,对于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尤具意义。“桂林抗战文化在山水自然的视域之外,展示了桂林千姿百态的文化面相,让世人看到另外一个卓然独秀的人文桂林,其人文品格与自然品格各具姿态,但同样高卓。”黄伟林说。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时建红表示,抗战文化遗址是桂林经典的城市文化遗产。遗址的抢救保护是桂林市保护利用抗战文化的最基础性工作。桂林市应争取中央、自治区和市财政设立抗战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桂林抗战文化遗址的国家、自治区、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体系,对重要且濒临危险的建筑及时抢修和保护,并逐步对外开放。同时,建立桂林抗战文化博物馆,全面搜集整理桂林抗战文化遗物、史料、图片,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展示波澜壮阔的桂林抗战文化,使“桂林抗战文化博物馆”成为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相关抗战文化藏品保管集中地和抗战文化研究中心。还应编写有关桂林抗战文化的教材,纳入中小学和驻桂林高校教育,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和青年人了解桂林抗战文化,成为宣传桂林抗战文化的生力军。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荣健霄说,文化抗战是桂林与众不同的抗战历史特点,它形成了独特的抗战文化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名人活动历史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城市文化厚重的支撑和标志。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进程中,桂林可以对抗战时期出现的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并集中展示宣传。以人物作为研究和展示对象,通过呈现这一时期在桂文化名人的生平、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由他们组织的文化团体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所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展示他们在抗战中显露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光辉,展示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桂林人民的文化自信。
  八十多年前,桂林山水间筑起的那片“文化绿洲”为中华民族抗战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八十多年后,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桂林人再度用蓬勃激情点亮这份“荣耀记忆”,让这座世界级旅游城市再次回荡起昔日的“文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