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特别报道
[大图]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春节抗疫 我在岗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历史数字报
2022年02月15日
>>
04版:特别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抗疫 我在岗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15日 来源:桂林日报
▲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制科副主任阳冬(左一)在和流调队员们商讨春节期间的防疫工作。
▲南溪山医院医生李庆辉(左)在发热门诊入口处指导就诊者填写个人信息材料。
▲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诸葛谦正在查看患者病情。
▲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师邓遵正在急诊室里监测病人各项指标。
24小时待命的手机
这是一间拥挤的办公室:1万余支核酸检测采样管占据了空间的一半,桌面上堆满了摸底排查表。椅背上,常年搭着一件外衣,仿佛在暗示:衣服的主人,常常是披上它说走就走。
这是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制科的办公室,也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阳冬和流调队员们的“后方大本营”。这个春节,身为副主任的阳冬,仍然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在他的记忆中,从疫情暴发后,他和队员们就鲜少有休息的时刻,哪怕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
疫情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和普通人的日常。“忙到没空过年”“明明家很近,就是没空回去”是阳冬和流调队员们的真实写照。24小时待命是常态,好不容易盼来了轮休,心和身体却像拧紧了发条,愣是松弛不下来。哪怕是谁家里实在有急事,基本上去个把小时也会自觉回到岗位上。阳冬管这叫“战友之间的默契”。
阳冬打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划动,记者瞥到了密密麻麻的微信工作群。“这个是前阵子处理一起疫情关联事件的聊天记录。”阳冬索性展示了起来,“深夜11点、凌晨4点、早上6点……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接到报告,我们就要立即处理,马上出发。”
阳冬将流调队员比作战场上的“侦察兵”和“先锋队”。只要接到报告,哪怕是疑似,他们也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排查,“绘制”出一幅轨迹图。而给予他们的时间往往不多:2小时内必须对确诊病例进行响应,接到报告后12小时须划定密接、次密接人群,对重点人群、地区管控,24小时内须出具流调报告以及核酸检验结果。
披荆斩“疾”,兵贵神速。病毒不放假,因此“阳冬们”也不休假。“现阶段,只要还有新冠疫情病毒,就会有密接、次密接、红码和黄码。也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出现在现场,为阻断疫情传播、蔓延赢得宝贵时间。”
阳冬说,他和妻子都是疾控人,几乎全年都守在抗疫一线。好在家人理解和支持,他们才能放心地冲锋在前。让阳冬和流调队员们倍感欣慰的是,在与病毒斗智斗勇的这两年中,团队已经积累下了不少宝贵经验,如形成了“公安+公共卫生+政法委+工信”4部门联动模式,为梳理病例间相互交织的时空轨迹提供了大数据支持,严格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流调工作效率提升,为守住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我市已建立起了3个流调梯队,市民对疫情防控的自觉性也更高,不但自觉做好个人防护,一些滴滴司机、热心群众发现有黄码、红码可疑人员也会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这就相当于多了很多双眼睛“盯”着疫情。
百色疫情发生后,阳冬这次的任务是坚守大后方,处理一系列疫情关联事件。为广大市民“守好门”,让大家过好年,就是他的心愿了。
“每年过年,家人都不指望我能为家里做什么了。”阳冬笑着说,笑容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
最多一天做了140例核酸检测
2月1日正月初一晚上,万家团圆,年味正浓。吃过晚饭后,南溪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发热门诊组长李庆辉准点到岗。晚上12点到次日早上8点是他当班。
在医院,大多都流传着几个“夜班魔咒”,比如一旦说“今晚好像没什么病人”,下一秒就会忙得团团转。那天也不例外。正当李庆辉忖度着大年初一应该没什么病人吧,结果陆陆续续来了40个病号。一些病号还伴有发热等不适症状。
来一个,看一个,李庆辉毫无怨言:“我们本身就是‘无假日医院’,而且作为医护人员的确也是责无旁贷,有病人我们就得治疗,24小时待命。”
南溪山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作为发热门诊的组长,从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李庆辉就没有离开过抗疫一线。他的爱人在疾控中心,“夫妻档”奋战,隔空打气。疫情紧张的时候,两人各忙各的,个把月都见不上一面,更别提照顾家里。李庆辉有两个小孩,疫情紧张的时候,他全天24小时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单位蹲点一蹲就是好几天,都没回家看过孩子一次。好在孩子们懂事,家中老人也很支持,李庆辉和妻子才能义无反顾冲在前线。
春节是人员流动的高峰期。从初六开始,外来务工者陆陆续续返岗。一波返乡、返岗潮加上百色疫情,李庆辉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又重了起来。李庆辉介绍说,发热门诊承担着从中高风险区回来的人员,以及有发热现象患者的核酸检测工作。大年初一,门诊就来了近60人要求做核酸检测。到了初六,前来就诊的人数是成倍增加,仅仅一天就做了140人的核酸检测。不少外来人员是从深圳宝安区等中高风险区来桂,光是登记患者的详细个人信息就是一项繁重的任务。由于前来做检测的人数太多,门诊甚至来不及录入信息,不得不先让患者填写纸质版,再由医生利用休息时间逐个录入系统。
“在旁人看来病毒很可怕,避之唯恐不及,但由于我们每日工作都和它打交道,所以直面它的时候,心里都是很平静也很坦然的。”李庆辉说,自己从未想过走下疫情防控一线。除夕当天,他为了让科室里的年轻人回家过个好年,主动提出要把夜班换到大年夜。“我们科室的年轻人相对多一些。我是党员,年纪比他们大点,走上岗位也早点,理应冲在前面。”
在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到新的一年中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李庆辉掏出笔刷刷地在纸上写下了“我们一直在”几个字,还画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防控疫情不易,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更难。对于桂林和桂林的540万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我们一直在”这句话更有力,更令人放心的了。
为了540万人民的岁月静好,有人自告奋勇负重前行。
为守护城市熬着最晚的夜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义不言而喻。无论离家多远、工作多忙,都要赶回家,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再陪陪家人。
但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越是万家团圆时,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几只“夜鹰”轮番上岗,为守护这座城市无怨无悔熬着最晚的夜。
急、难、危、重,是急诊人工作面临的常态。特别在疫情发生后这几年,急诊科不仅承担着原本的急诊救护工作,还要对急诊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排查风险人群,并且对风险人群进行分区诊疗,是实打实的疫情“前哨兵”。
按照平常,急诊科是采取三套班,但在春节,三班压缩为了两班。一套班是在急诊科值白班和夜班,可以轮换;另一套是负责120急救,随时待命,24小时不能休息。
2008年,诸葛谦进入急诊科,一干就是14年。她坦言,疫情发生后,感受到的压力更大了:“进出桂林,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所以这段时间,急诊科接待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并不算多,更多的是来做核酸检测的。作为医院疫情防控的‘前哨’,我们生怕对风险人群的排查不仔细而给防控带来漏洞。”
诸葛谦说,大年初一到初三,是急诊科最忙的几天。因为这几天,医院门诊是休息的,所以就诊压力基本上都在急诊这边,急诊需要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今年春节,诸葛谦的排班是初一的早八点到晚六点以及初二的晚六点到次日八点。初一那天,她接诊了20多个病人,基本上是没有站起来过。但她却感觉到累并快乐着。“很多患者,后来都成为了朋友,我们还在微信上经常交流养生心得。我想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干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家人理解吗?”快言快语的诸葛谦笑了笑:“反正我现在也还没娃,这不正好全身心投入来上班了!”
35岁的主治中医师邓遵,则是急诊科负责接120指派随时待命出诊的医师。大年初二那天,他24小时值守在岗位上。“叮铃铃……”电话响起,有一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突发昏迷。邓遵即刻出发,3分钟就抵达了现场。这是一个有高血压既往病史的患者,平常没有采取什么防治措施,春节这几天气温低诱发了脑出血、心梗、心衰,还出现了心脏骤停。接回医院,经过紧急插管和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救治后,该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之后恢复得不错。
像这样的紧急情况,对于邓遵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但邓遵从来不会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春节。“中国人很重视春节,一般的小病小痛能撑住是不会叫120的。电话一响起,我就知道是很紧急的事情。”邓遵说,就在过年前一个班,他还出诊救治了一个安眠药混服昏迷两天的病患。
由于得长年熬夜打更,急诊人在业内也有了“夜鹰”的绰号。邓遵说,自己2012年刚毕业就来到了急诊。对于他而言,急诊是很有意义的:“在急诊,我们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病患,对自己的技能全面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再者,在急诊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是首诊制的首诊人,给患者施以救治稳定了后再转入病房,很有成就感。”
邓遵的同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2020年大年初三,科室来了一个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身为党员的邓遵就说了一句“我上”,立即套上笨重的防护服,为病人进行诊治和检查,直到病人得到有效处置。“无论是谁,无论什么病症,只要来了,就是我们的病患。让病人难受着来,开心着走,这大概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