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低温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伤害?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近日,冷空气来袭,各位读者一定是全副武装地迎接寒潮的到来。然而,准备得再充分,手足、耳朵和面颊,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本期《健康桂林》邀请到了桂林市中医医院创伤科副主任吴雪挺,请专家聊一聊冬季特有的伤害——冻疮和低温烫伤。
冻疮和冻伤有何区别
冻疮和冻伤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冻疮和轻度冻伤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极易混淆,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据了解,冻伤是在0℃以下环境中发生,组织冻结的损伤。冻伤好发于肢体远端,手、足、耳廓等部位;冻伤的皮肤呈红肿、长水疱,自觉先麻木后有针刺样疼痛。“冻伤是因为寒冷,它会引起身体多器官系统的极性伤害,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截肢或者生命危险。”吴雪挺介绍。不论是什么人群,只要在低温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又缺乏必备的防寒措施,都会导致冻伤。
冻疮是长时间在0―10℃(即冰点以上)寒冷而潮湿的环境中发生,非组织冻结的损伤;冻疮常见于手背、足背、指(趾)背侧、耳廓外沿、鼻尖、面颊等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呈紫红色、肿胀,有硬结,自觉局部发冷、刺痒感,症状到春季转暖后可自然缓解,但容易复发,一有冻疮发生,以后可能年年复发。据了解,儿童、妇女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如糖尿病患者等,以及经常在寒冷环境工作的人员都容易患上冻疮。“冻疮之所以反复,还是跟患者本身的血液循环状态有关系。”
冻疮反复发作怎么办?
网络上曾有这样一个流行段子:北方干冷属于物理攻击,多穿衣服就可轻松防御;南方湿冷属于魔法攻击,完全要靠自身的抗性。地处南方的桂林,气候宜人,冻伤其实鲜有发生,但在湿冷的“魔法攻击”下,冻疮更容易发生。冻疮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又痒又痛且反反复复发作,让人十分难受。冻疮反复我们要如何处理,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注意防水防寒。长时间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防水防寒冷,特别是容易发生冻疮的手、脸、脚、耳朵等部位,可以戴上手套、口罩、耳罩等,穿足够保暖的鞋子,同时保持脚部干燥。
衣服需宽松保暖。保暖的同时,穿衣宜宽松,局部衣服过紧,容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冻疮。
预防性涂抹保护剂。在易发生冻疮或曾经发生过冻疮的部位,预防性涂上凡士林等保护剂,千万不要等到已经感觉到快冻伤了才涂。
改变不良习惯。感到手脚冰凉时,不少人有赶紧烤火、热水烫洗等迅速复温的习惯,这并不利于冻疮的预防,甚至有可能加剧冻疮的发生。
积极治疗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需要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加留意手脚等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防寒防冻,以免冻疮的发生。
加强锻炼。加强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而多运动也可增加血液循环能力,减少血液循环不畅的发生概率。
不要热敷。在长有冻疮的部位,如果表皮完整,可以擦冻疮膏,并每日温敷,不要热敷,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如果表皮不完整需要配合使用促进愈合的外敷药膏。
及时就医。当冻疮严重时,比如水疱、溃疡,甚至感染时,建议及时就医,针对性地使用舒张血管、促进愈合和抗感染药物。
冬季取暖须警惕低温烫伤
近年来,市面上取暖设备层出不穷,如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USB取暖设备等,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一丝暖意,但由于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方法不当、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低温烫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入冬后,杭州16岁的小李每天在被窝里放上热水袋,一段时间后,他的右腿小腿处起了个水疱。小李起初没有在意,结果创面竟发生溃烂。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低温烫伤。
据了解,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高于皮肤温度的热源,造成皮肤的损伤,比如45℃的低热物体接触皮肤30分钟以上。研究证明,对人体皮肤造成烫伤的最低温度为44℃。
“日常生活中,低温烫伤的热源温度不高,虽然接触时间比较长,但疼痛程度较轻,不易被察觉。尤其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此类人群的皮肤感觉大多异常,反应敏感性比较低。”吴雪挺说。
据介绍,低温烫伤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可能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虽然病变比较局限,但因为致热源的持续作用,机体组织长时间受到烘烤,其实已经伤及皮下的组织,影响到了肌肉、神经和血管,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一旦处理不当,会发生严重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的预防十分重要。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者等,这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专家提醒,使用各种取暖设备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将取暖设备长时间接触皮肤及放在某一部位。电热毯不要整晚使用,也不要将温度设得过高;热水袋不可灌太满水,装至70%左右即可,水温不宜过高,若想睡觉时放在脚下取暖,最好用毛巾包裹,避免热力直接作用在皮肤上;“暖宝宝”一定要在腹带外或隔着衣服使用;近几年受“熬夜一族”喜爱的蒸汽眼罩,其使用时间要控制在25分钟以内,一般蒸汽眼罩的发热时间为10~20分钟,尽量购买市面上可靠、值得信赖的品牌,勿要贪小便宜吃大亏;金属和电子取暖器在使用时,尽可能使用封套,并且不要紧贴皮肤。
此外,由于人体在睡眠中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因而在晚上睡觉之前可以将保暖设备提前放入被窝,在睡觉时将保暖设备取出,避免整夜与皮肤直接接触。
冬季疫情防控早知道
2022年双节来临,境外回国人员增多,境内人员流动性增加,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加大。日前,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为做好“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全区各族人民平安、幸福、祥和欢度佳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已于近日发布2022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新冠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的通告。
加强返桂来桂人员健康管理。对从我区入境人员严格落实“三查三排一转运”制度,加强人员从口岸入境、检疫、核酸检测、转运分流、隔离医学观察到居家健康监测等全流程闭环管理。从外省入境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抵桂后纳入社区管理,由社区根据其在入境地隔离医学观察天数,补足相应隔离医学观察及健康监测天数,并进行相应核酸检测。
对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返桂来桂人员,须提前至少24小时向目的地社区(村、屯)及单位报备,在抵桂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社区(村、屯)及单位报告,纳入社区管理,按自治区疫情防控要求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不得迟报、漏报、瞒报、谎 报。对来自14天内有本土新冠病例省份的返桂来桂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能入桂。建议所有返桂来桂人员抵桂后,再进行1次核酸检测。
对明知是“三非”人员、非法入境人员及风险地区返桂来桂人员,私自容留不主动报告,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将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留宿外地亲朋好友,应建议其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无核酸检测报告的,应建议其立即到附近医疗机构进行采样检测。
严格加强离桂人员管理。倡导就地过节,严格限制人员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非必要不到境外及国内14天内出现本土新冠病例报告省份旅游出行,如确需前往,出发前须向所在社区(村、屯)及单位报备,在区外应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返回时按照返桂来桂人员进行管理。边境8县(市、区)尽量减少、控制人员外出流动,在所有进出交通道路设卡查缉。人员如确有必要流动时,需到社区(街道、村、屯)报备,并接受边境执勤点查验,落实扫码通行。离开边境8县(市、区)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前往边境8县(市、区)人员抵达后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可要求学生或务工人员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严格控制人员聚集。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严控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员流量;严控各类会议活动数量和参会人员规模,能取消的取消,能延期的延期,尽量举办线上会议或视频会议。提倡家庭聚餐聚会等不超过10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尽可能缩小活动规模,原则上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50人以上活动应制定防控方案,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承办5桌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餐饮单位须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就餐人员落实扫码、现场测温和佩戴口罩等措施后方进入就餐场所,做好餐厅的通风消毒工作。自行举办5桌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个人,须向属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报备,落实属地疫情防控规定。
落实个人防护措施。随身携带医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在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密闭场所以及人群聚集的室外场所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等遮挡口鼻,提倡就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减少人员聚集,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应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严格加强发热就诊管理。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治排查,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实报告相关的旅居史和接触史。
严格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要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出入车站、码头、商场、宾馆、电影院、农贸市场、景区(点)、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口岸等,严格按要求正确佩戴口罩,遵守扫码、测体温和一米线等防控要求,服从引导、有序流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严格执行口岸疫情管理要求。进入口岸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佩戴口罩,严格执行口岸限定区域“双码”(健康码、行程码)联查要求,主动配合做好核验。上下国际航线船舶人员要主动申领和使用“中国边检登轮码”,落实报备制度。
严格规范网络购物和物品处理。谨慎网购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物品,特别是冷链食品,尽量在实体商店采购货物,降低快递、物流类物品接触感染风险;网购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物品要全面落实消杀措施,直接接触商品物品货物人员要严格做好自身防护,收拆快递包裹时注意消毒,拆封后及时洗手。
积极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尚未接种疫苗的适龄人群、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需要接种加强针的人群应尽早主动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增强免疫效果,降低感染和感染后发生重症、死亡的风险。
严格执行疫情防控信息管理规定。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疫情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在微信群、朋友圈随意转发、扩散未经核实的疫情信息,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理性应对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