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版:走读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古渡无人水自流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随着两江四湖工程的逐步完善,桂林新的环城水系已基本成型,如今的叠彩山脚下,通过升船机,木龙湖与漓江连为了一体。旅游旺季时,一艘艘现代化游船通过木龙湖升船机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只不过,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就在这座升船机的旁边,其实还有一个古渡,尽管只是简陋的人力舟筏,但当年在城区上游连通东西两岸,也是一番热闹场景。这里就是木龙古渡。
  渡头水深
  古代桂林河流众多,水网密布,限于当时的财力民力,架桥设栈并非易事,通过渡口码头跨河过江就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古代桂林并没有一座横跨漓江的大桥,来往漓江东西两岸的人们只能靠码头的渡船。
  古时桂林城区,漓江的渡口很多,比如记者这天所到的木龙渡,再往下还有伏波山脚下的伏波渡,东江门外的东津渡(也就是现在的解放桥附近,又称西津、乌龙津),城南十里则有在明朝时颇有名气的湘山渡。据桂林本地学者统计,旧时桂林城附近规模较小的渡口还有东江渡、宜山渡、魏家渡、慕化渡、柘木渡、龙隐渡、两江渡、石家渡等等。
  渡口多,既反映出了缺乏桥梁、交通不便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水上交通的繁忙程度。明代包裕在《永济桥记》中曾经记载过当时漓江水流的湍急以及桂林渡口的繁忙和因此而隐藏的危险:……水发源于兴安海洋山……性急冽奔湍,涉者病焉……舟人渡子乘时射利者,百计索需,因而人舟坠溺者有矣……
  也就是说,当时渡河的百姓当不在少数,否则撑船的人是不可能趁水涨抬高渡资的。而渡船由于超载,往往造成沉溺事件。这也不奇怪,渡河者一拥而上,是为节约成本计,渡主超载,是趋利。无人制约,无规矩可循,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这也应该是木龙渡最早作为义渡,而后出现乱收费现象,最后又成义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木龙渡因为位于叠彩山明月峰东麓的漓江边、紧倚木龙洞而得名。今天的木龙洞江边已经修建了一条休闲观光步道,这条步道往北沿着宋代古城墙可通往虞山,再往上则接滨北路,沿着江边一直往灵川方向而去。虽然已不见当年渡口人头攒动的景象,但码头的遗址仍被大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有游人在当年登船的平台上拍照留念。平台由大青石借助河底岩石为地基建成,周边尚有不少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不过因为水质清澈,倒也不会发生看不清水下状况而出现触礁的窘况。记者虽不善垂钓,却也知道,这些形状千奇百怪的岩石,放到现在,依然是难得的钓矶。
  站在平台上远眺,对岸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凌乱、破旧的村庄和众多的鱼餐馆已经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住宅小区,沿岸江堤也修缮一新,隐约可见有不少市民在江边的步道上散步,或者在河滩上晒太阳。
  木龙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上游不远处就是虞山桥,下游古时的东江门外,就是解放桥,再下还有漓江桥、净瓶山大桥等等,靠渡船孑孓踯躅确实没有必要了。
  木龙义渡
  今天的木龙渡依然美丽。
  极目远眺,尧山清晰可见,七星山青翠欲滴,也似在眼前,北边的蚂蟥洲上一片葱茏,和江边步道上茂盛的绿株一起,竟将虞山遮掩了大半,倒也别有一番意境。明人徐霞客也曾大赞此地风景:“前临大江,后依悬壁,憩眺胜莫逾此。”只有近在咫尺的宋代古城墙,和墙上青砖砌就的女墙、城垛,才让人意识到,和煦的冬日,照不暖城头的青砖,凛冽的江风,也吹不散两千年的烽烟。
  正对渡口平台的阶梯有一不知名山洞,洞内尚残留着一些近代人建坛烧香的痕迹,略显狼藉;洞口旁边的岩石上临江刻有两幅石刻,但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石刻旁的山石上,伫立着一座年代古老的石塔,倒是十分的显眼,常有游人在此拍照留念。
  据桂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的张宗亚介绍,此塔为喇嘛式石塔,通高4.3米。塔基由三层鼓石叠成,逐层收缩,底座直径为1.4米,鼓壁刻有仰覆莲花纹,塔身由上往下收缩,呈宝瓶状,四面雕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菩萨,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十二层相轮,逐层收进,上覆六角屋顶形伞盖,冠以葫芦形宝顶,伞盖六角有孔,原为悬挂铜铃铁马之用,现已无存。石塔典雅古朴,挺拔端丽。从石塔塔身纹饰、塔座雕琢的双莲瓣、屋顶形伞盖及造像形式和风格来推测,木龙石塔应为唐代的一座圆雕小型佛塔。其形制在我国古代佛塔建筑中也不多见,对研究桂林乃至中国古塔的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塔于1963年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临江崖壁上的石刻也颇具人文价值。仅从年代、书法和石刻技艺来说,木龙渡的这两幅石刻算不上多么出彩,但却是桂林古民风和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真实体现。这是刻于清同治六年(1867)的民间具结(保证书)和临桂县知府的公告石刻,弥足珍贵。其中民间具结石刻的内容为:“……公议,如遇水涨,四人合驾一只,此事实属义举,利济行人,我等私渡不得因图困微利,致生事端,阻挠义渡。”官府公告的内容为:“设立义渡,普济行人,诚恐渡夫日久弊生,遇客往来勒索钱文,或逢水涨,掯不开行。为此示禁,各宜凛遵,如敢故违,定即提惩。”
  木龙渡是桂林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当时叠彩山隔断了沿江而建的桂林东北角城墙,要从东镇门进城,或是到东江驿迎客,又或是去虞山下的虞帝庙祭祀,须由此地乘舟北上;往南则可至叠彩山与伏波山之间的就日门入城,或至伏波山;往东渡过江面后,可到达七星山乃至更远的所在。古时的木龙渡,作为义渡,长期以来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在方便着来往的百姓。不过,到了清代晚期,社会风气已大不如前,世风日下,木龙义渡也随之而废。敲诈勒索、发洪水财的渡夫比比皆是,让义渡变成了难渡。有感于此,当地有正义感的民众自发组织,恢复了义渡,自愿为行人摆渡,并写下具结,题刻于石壁之上。在他们刻下具结的一个月后,临桂县政府也以官府的名义发布公告,大力支持这一义举。这称得上是桂林淳朴民风的历史见证了。
  时移世易,木龙古渡的使用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一带的漓江风景,以及恢复义渡之举所投射出来的民风,仍是值得留恋。

  路书
  木龙古渡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木龙古渡”或者“木龙洞石塔”,即可按图前往。步行可直接到达,共享单车只能到附近,汽车出行在龙珠路一带停车后仍需步行七八分钟。
  木龙古渡确切开渡年代已不可考,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有渡船来往东西两岸。如今的木龙古渡登船平台仍在,江边有新修步道,有宋代古城墙,风景极佳。
  木龙洞石塔应为唐代的一座圆雕小型佛塔。其形制在我国古代佛塔建筑中也不多见,对研究桂林乃至中国古塔的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塔于1963年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杨湘沙 整理)

  图①:唐代佛塔,也称木龙洞石塔。
  图②:临桂县政府鼓励和保护义渡的石刻。
  图③:木龙古渡遗址。
  图④:以岩石为基建造的登船平台。

  杨二说说
  有点后悔了

  对木龙古渡这一带,二哥还是挺有感情的。
  一是中学时代,夏天时放学后常在漓江东岸的上关这边下水游泳,江对面就是叠彩山和木龙古渡。二是有个初中女同学家就住在上关村,家里有地,具体哪栋楼不清楚,但据说就在江边,有无敌江景——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女同学长得十分好看,性格泼辣,体形妖娆。
  当时二哥家住现在的理工大——以前叫地质学院——每年天一转暖,到了放学时间,二哥就要约上一两个玩得好的发小,去漓江游泳。读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单车可用,全靠步行,经田家炳中学,过电容器厂宿舍大门,然后走菜地间的小道,穿过上关村的房屋,一路打打闹闹,也要约摸二十分钟才能到得江边。
  当时我们把从上关村这里下水叫做去木龙洞游水,虽然那渡船还在,但一是我们用不着,二是对古渡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也一直不知道这里还是这么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当年在木龙洞游水的盛况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想不到,男女老少,拖家带口的有,单枪匹马的也不少,煮饺子一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百姓口袋里银子不多,娱乐项目也少,在木龙湖游水,就成了炎炎夏日里工作学习之余最快乐的事情了。加上夏季天黑得晚,泡水里两三个小时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基本上不会游到对岸去,通常是在岸边的浅滩上戏水,如果嫌岸边人多拥挤,偶尔奋臂游一下,也只到江中心,在那里的几块礁石上落足休息片刻,然后再往回游。对岸的人好像也是这样,很少游到我们这边来,水性再好似乎也没什么例外。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这样的原因:一起来的朋友中,如果有不下水的当然好,可以顺便把衣物看住,如果都下水,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没人保管,大家的衣物都在岸上自找地方,随便拿块鹅卵石压住,虽然极少有衣物被偷的情况发生,但这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总之不敢长时间脱离视线。
  二哥好一些,一个初中生,没有现金,也没有手机,夏天本穿得就少,连条皮带都没有的松紧带衣裤不值几个钱,因此除了家里钥匙,身上空空如也。遇到最差的局面,被偷了,穿着游泳裤,也照样能大摇大摆地走回家。
  在木龙洞游水,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唯一的尴尬可能就是换衣服了。因为没人做这个生意,即使有,可能也没几个人愿意花这个钱,所以大家都去岸上村边一个被废弃的像是公厕模样的厕所里换。这个厕所没有屋顶,只剩比人头略高的围墙和屈指可数的几个蹲位。关于这个厕所的卫生状况,二哥就不多描述了,你大可以用世间所能找到的最肮脏的词语来形容它。即使这样,人多的时候,你还得捏着鼻子排队轮候。
  后来二哥叫老妈逢了一条方便换下的棉布泳裤。这条泳裤乍一看像条三角内裤,没什么神奇,但髋部外侧有一边是系带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当你游完水穿上外裤后,可以从裤管或者腰上伸手解开系带,然后从另一边裤管里抽出整条泳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还是挂了空挡,不够严谨,但至少在人前操作也能不失尊严,不用捏着鼻子去那个无法描述的厕所里换衣服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那个女同学了。如你所知,那个年纪的二哥虽然当上了班长,但有心无胆,和女同学走得有些远,没有什么沟通,所以也不知道这个女同学家就在岸上。如果换成现在的二哥,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以班长家访的名义直接去她家就是了。说不定还能跟她老爹喝两口,顺便聊聊拆迁的事情。唉,情商发展跟不上智商的速度,也是蛮悲哀的。
  这事想起来,到现在仍是有些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