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走读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墙颓草木深 江山依旧在

——探寻桂林城古城墙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1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靖江王城的城墙,保存十分完好,这是桂林人的幸事。不过,据说从西汉就开始修建的规模更大的桂林城的城墙,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如今却十不存一,这无疑又是件憾事。当然,十不存一,至少还有存,且有迹可循,对于喜欢从历史中发掘文化价值的桂林人来讲,仍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记者日前从游客的角度,根据各方资料信息的指引,沿着桂林城的古城墙布局线路走了一圈,虽有走马观花之嫌,但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桂林这座两千年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
  江山依旧在
  据桂林的文物工作者考证,桂林城的建置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虽然没有发现确切的筑城记载,但南朝始安太守、著名文学家颜延之所咏独秀峰“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之句,说明当时的桂林就有了城墙,因为郛字的意思就是外城。
  《桂林晚报》2017年曾经刊载过一篇名为《隐藏在叠彩山上的城墙》的文章,文中有关于桂林城筑城过程的详细描述:
  “……桂林城明确的筑城记录,始见于唐代莫休符所著的《桂林风土记》,记述了唐初李靖筑桂州子城、此后蔡袭筑外城及陈可环筑夹城的情况。北宋余靖在平定侬智高起义后,在唐代的基础上重修并拓展桂林城……南宋升桂州为静江府,南宋末年,为抵御南下的蒙古大军,从宝祐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广南制置使李曾伯、广西经略安抚使朱祀孙、赵汝霖、胡颖以接力的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对静江府城池进行了修筑和扩建……”
  此时的城墙,南至榕湖、杉湖处(古称南阳江),以东面的漓江和南面的两湖作为天然的护城河屏障,面积已比唐时大了一倍(可参见南宋时期的《宋静江府城池图》,该图摩刻于城北鹦鹉山南麓三面亭后的石崖上)。“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乜尔吉尼在宋静江府城墙的基础上,对桂林城进行了重新修葺,将宋代砖城墙改为石质墙体。明代洪武年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将桂林城池向南拓展,延伸至今西门桥、南门桥、文昌桥一带。清代延用明代城池……”
  经过近千年的雪雨风霜和人为的拆迁、扩建,桂林城的城墙发展到极致状态应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记者手机里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桂林市图》的翻拍照片,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桂林城的城墙整体十分完整,呈完美的封闭环状:从北门的铁封山往东至漓江边,经叠彩山、伏波山至象鼻山(此时的榕湖、杉湖已经成为了城内湖),再以桃花江为屏障,向西一路至现在的文昌桥、南门桥、西门桥,然后以桂湖、西清湖为屏障,再北上经翊武路至鹦鹉山。鹦鹉山和铁封山之间,就是当时唯一拥有瓮城的北门了。
  如果仔细看,还大约可以看出当年的城门所在。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把北门算作一座门的话,那么图上代表城门的突出于齿形城墙带的半弧形线条总共有十二个,也就是说,有十二座城门。
  该图不知绘于何年,但图中一处“十九师师部”的标注还是透露了一些玄机。记者翻查国民革命军相关年鉴后获知,民国年间,十九师常驻扎在湖南,唯一两次攻入广西的时间分别在1929年和193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九十年前,桂林的城墙还是十分完整的。
  不过,民国晚期及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桂林的古城墙被大量拆除,变得支离破碎。据普查资料,现残存13段城墙,总长1145.98米,主要分布在古南门、东镇门、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上及翊武路一线,均为南宋末年朱祀孙、胡颖修筑的静江府城墙。其中古南门、东镇门以及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城墙在上世纪分别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宋静江府城墙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残存的13段南宋城墙,古南门、东镇门、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上及翊武路一线,就是记者这次“走马观花”的路线图了。由于记者工作的单位以前就在古南门旁边,自然而然,这次的行程也就从古南门开始。
  墙颓草木深
  古南门依然雄壮、巍峨,也有众多游人驻足,不过,这孤零零一座城门、两边并无城墙的模样,多少还是透露出些许寂寞。
  沿着湖边的路往北走,尽是些小区、单位和宿舍以及沿街的门面,那城墙应是不在的了。问过一个小区门口的保安,说这一段路的城墙早就在当年建房子时拆掉了,不过医学院附院那里还有一小段,记者往回走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免有些怅然。还好,在翊武路与中山北路交汇的拐角处,记者见到了那一段堪称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残迹”。
  这一段城墙从翊武路上往北延伸,被四会路截断后,继续往北延伸,直到中山北路的路口才告一段落。四会路口往南的城墙只剩下三十来米的样子,并且一头城墙石崩落,另一边也是“断头”,与后建的小区围墙连在一起。城墙顶部破坏严重,不见女墙和城垛,不过,那断面所呈现的清晰剖面,却也让人赞叹古时的工程质量:两三米厚的城墙全部由凿好的块石垒成,中间并无任何泥土来滥竽充数,相当的坚固。
  四会路口以北的这段城墙,就漂亮得多了,除了中间有一小段墙石崩落像掉了几颗牙齿一样,剩下的百来米城墙基本保持了它们原来的模样,有女墙,有城垛,虽然肤色斑驳,兼有草木杂生,却更显历史的沧桑感。最漂亮的当属那个马面了,宽十来米、突出城墙有两三米的样子,不由就让人想起,当年墙头的将士们严阵以待时的威风模样。
  记者后来寻了一处铁门进入,待得走到城墙上面,顿时感叹这段城墙保护得实在是太完美了。城墙的内侧也有女墙,不过没有城垛,但那砌砖的技艺,却并无两样,放在今天,仍称得上精湛。墙顶的路只有一米来宽,仅容两人错身,远不如靖江王城的城墙上那么宽敞,也不像老照片上显示的木龙洞到伏波山一段城墙那么雄浑,不过想一想也能理解,要绕桂林城一圈的城墙,成本当然要考虑在内。
  翊武路在此处分岔,一条路继续往北,一条路则往东与中山北路交汇。因为这条岔路,城墙到此为止。按照民国那张地图上的记录,城墙应该继续往北直到宝积山才对?记者四处打量,终于在路对面某知名酒楼旁的小巷里找到了城墙的踪迹。可惜的是,这段“残存”的城墙就远不如刚才翊武路上的城墙漂亮了。一是被当成了单位的围墙,二是女墙能看到些蛛丝马迹,城垛却杳无踪迹,倒是一处明显的马面,让人确信这里就是当年城墙的一部分。因为生活区的各种阻隔,记者无法顺墙角继续前行,只能远远地看着这千年的古城墙向着更远处的宝积山奔去。至于说想上墙顶看看,那更是奢望了。
  此后沿着翊武路继续往北走,然后在宝积山靠近宝积桥的这一端终于再次见到了城墙的踪迹。从山下的路边往山上看,绿树和岩石掩映中,隐约可见一段石头城墙。待顺着近些年修好的石阶山路往上走一小段路之后,映入眼帘的居然有一座城门。这座城门和两边的城墙显然有些历史了,材料和工艺上也与翊武路上的城墙近似,不过因为山势陡峭,城门洞又位于拐角处,无法走到墙外观摩,所以,这段城墙还有多长,记者也是无法估量。城门很小,与古南门完全不在一个体量,不过在山上出现,却也让人另有一番感叹。走进城门后,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军事工事,细看石材和工艺,与城门和城墙有着很大的区别,或者是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的产物?
  因为要继续看城墙,记者来不及细考,匆忙下山后,继续沿翊武路北行。事后翻看资料才知道,宝积山上还有一个古炮台遗址,是哪个朝代的呢?无奈,只能下次专门再来一趟了。
  路上问一个在小区外树荫下休闲的大叔,这一路到鹦鹉山是否还有老城墙?大叔往北指了指,说山下那边应该还有。幸运的是,在鹦鹉山脚的一个叫做“翊武路60号小区”的门口,记者隐约看到了一处石头垒砌的围墙形的建筑物,走近一看,果然是城墙,下面还立有石碑,上有“宋静江王府城墙”的字样。看上去,城墙西段往北应该就到鹦鹉山为止了。鹦鹉山高高耸立,崖壁近乎直立,作为城防的一部分,那已是天然的屏障。
  鹦鹉山与对面的铁封山隔条马路遥相呼应,两座山之间(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北路),就是古时桂林的北门了。但记者爬到鹦鹉山上,却不见城墙遗迹,倒是有碉堡、掩体等军事工事(对面的铁封山上也有),这是一处桂林抗战遗址,已被列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北门的城墙、城门虽然不存,但站在鹦鹉山上遥望对面的铁封山,仍能感受到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此后穿过中山北路,准备沿驿前街往漓江边走,结果在铁封山脚又发现了一小段城墙遗迹,这应该是老北门的瓮城的组成部分了,因为不长,又紧靠在马路边,稍不留神便会把它当成挡土墙错过。然后,便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东镇门。因为建设两江四湖景区的缘故,东镇门和这段城墙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修葺。直到现在,每天仍有不少的市民要从东镇门穿行,城脚下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古意盎然。东镇门城墙沿漓江向南一直到叠彩山的木龙洞,自此往南,全部不存,桂林城最外围的这道古城墙,此时也就等于将残存部分走了个遍。
  之前曾从地图和其它资料上得知,铁封山上还有残存的城墙遗迹,但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记者一路费尽艰辛爬到山顶,却除了数个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事外,并未发现任何城墙遗迹。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次行程中最大的遗憾了。
  著名文人胡适在1935年初造访桂林时,曾在日记里不吝篇幅地描写过桂林的城墙,留下过“铁打重庆城、天生桂林府”的说法。胡适指的就是桂林的城墙由石块砌成,材料就手可得不算,更有数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做天然屏障,简直比“铁打”的还要牢靠。不论是胡适的文章,还是民国时期的“桂林市图”,至少都可以证明一点,90年前的桂林,那城墙还是相当完整和漂亮的。
  时代更迭无数,观念变幻莫测,此一时彼一时也。桂林的古城墙未能完整保存至今,固然是件憾事,但尚能留下些遗迹,留下一段段破碎的美,供今人思古,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件幸事呢?

  图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桂林城图。
  图②:宝积山上的城墙和门楼。
  图③:倚铁封山而建的东镇门段城墙,保存十分完好。
  图④:宋代的东镇门。
  图⑤:位于翊武路边的一段古城墙,结构相当完好。

  读图
  桂林古城墙

  在1935年出版的《广西一览》中,收录了一张17000:1比例的《桂林市图》。该地图上以黑色齿形带的形式标注了完整的桂林市城墙。
  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桂林城的城墙整体十分完整,呈完美的封闭环状:从北门的铁封山往东至漓江边,经叠彩山、伏波山至象鼻山(与南宋时期的城墙不同,此时的榕湖、杉湖已经成为了城内湖),再以桃花江为屏障,向西一路至现在的文昌桥、南门桥、西门桥,然后以桂湖、西清湖为屏障,再北上经翊武路至鹦鹉山。鹦鹉山和铁封山之间,就是当时唯一拥有瓮城的北门了(该门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经过多番的时代变迁后,据普查资料,桂林现残存13段城墙,总长1145.98米,主要分布在古南门、东镇门、宝积山、鹦鹉山、铁封山上及翊武路一线,均为南宋末年朱祀孙、胡颖修筑的静江府城墙。
  (记者杨湘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