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走读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圣寿寺已毁 圣母池尚好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29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徒步达人“行为天下”的家离西门菜市很近,他经常会陪家中老人去买菜或水果,途中会走东安街,与世纪花园小区擦身而过。在小区门口,也曾注意到小区门前似乎有处文物古迹,也不时有小孩大人在周边游玩,但是,“也许是时间上的仓促,或许是心不在焉,一直都没能驻足观赏打卡……”说起这事,“行为天下”至今仍有些汗颜。
  “行为天下”所说的古迹,在1984年就已被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口古井,叫圣母池,又名八卦井,为桂林四大名池之一,是五百多年前弘治皇帝为纪念其生母孝穆皇后所建。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蚀,如今的圣母池虽然外观有些风化,但依然保留着初建时的基本模样。在世纪花园小区颇具现代感的高大门楼前,在咫尺之遥、川流不息的大马路边,充满历史斑驳感的圣母池,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
  据“行为天下”查阅资料得知,桂林东安街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这个地方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统称“茶庵”,前面是叫“东圈”,“东圈”后面左边叫“安庆”,“东圈”后面右边叫“閤街”(“閤”,在这里念作“合”,“閤街”即整条街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桂林地名管理部门从“东圈”和“安庆”中各取一字,将这一条街命名为“东安街”。现在依然保存较为完好的“圣母池”为我们提供了部分佐证:古井的东面、南面、西面石栏方柱上刻着明嘉靖年“东圈街閤街募捐重修圣母池戊子年立”的字样。至于“安庆”的地名,据说周边的村民曾在菜市入口竖过一块“安庆楼”的石碑,以供后人凭吊。
  关于圣母池,有不少民间传说。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明朝时贺州有位瑶族姑娘被送入宫中当宫女。一次偶然的机会,明朝宪宗皇帝宠幸了她,生下了唯一的皇子朱佑樘而被封为淑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佑樘继承帝位,史称明孝宗。朱佑樘当上皇帝后,追封生母为孝穆皇太后,并将查实的两处生母遗迹赐予“圣母池”称号:一处在桂林东安街,是生母当年进京途中的梳妆水井;另一处在贺州十八水,因圣母皇太后姓李,李字俗称“十八子”,她曾在此沐浴过的水塘就被称为“十八水”了。以这一历史故事为题材,桂林市桂剧团曾经排演了新编桂剧《瑶妃传奇》,于1993年入京参加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评奖活动,获得过“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这是广西首次获得的全国戏剧最高奖项。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据传,明天顺六年(1462年),广西贺县桂岭乡瑶族土官李福斌被官军征剿,其幼女被掳,在解京途中,曾歇宿桂林古茶庵,汲庵前井水梳洗。李氏进宫后先为女史,后得明宪宗宠幸,生弘治帝。后李氏遭万贵妃迫害致死。弘治帝登基后,追封李氏为孝穆皇后。弘治三年(1490年),诏建古茶庵为圣寿寺,将井扩建并赐名圣母池。
  到底是被掳入京,还是被选进宫?
  记者在古井现场留意到,在“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早年所立的“圣母池(八卦井)简介”石碑上,刻有“……早年被掳进京时,曾路经此井并在此梳妆汲喝,故后封为圣母池……”字样,显然,官方更认可后一种说法。
  圣寿寺已毁,井尚完好。据“行为天下”在网上搜到的文章描述,当年的池口呈八角形,用八块上面刻走兽水神的规整料石砌成,每块宽1.12米,高0.73米,间以花苞顶石方柱联结,南、北、西南、西北井栏有浮雕云纹和奔鹿、戏水鸳鸯、象和奔马等图案,东南、西南和南面方柱有嘉靖七年(1528) 重修时阴刻题记:“东圈街閤街募捐重修圣母池,戊子年立。”池深约7米,直径2.3米。腹稍敞,分八面、四面和圆面共三层;八面和四面两层的井壁上镌有立姿造像龛,均为3尊秉笏文臣像和一尊金刚像。池圆底,中间嵌一石刻四孔金钱泉眼,有泉水涌出……
  不过,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现在古井的上部已经装上了金属网制作的井盖,再难见当年泉水汩汩而涌、水边伊人梳妆的景致。但当年瑶女井边梳妆时思念亲人、欲说还休的意境,仍是让人浮想联翩。

  圣母池
  手机导航东安街(世纪花园)即可。或从西门菜市往东安街方向走,穿过下穿铁路隧道,过红绿灯,几分钟便可看到马路右边的世纪花园小区的圣母池。作为文物古迹,这口古井一点也没有被过度保护的围栏隔离,非常亲民,也不收费,免费参观。
  井边时不时还会有大人推着婴儿车在散步,刚买完菜的市民也不时从旁边走过,更有刚放学的顽童在古井周边追逐嬉戏。也许在他们眼中,这口古井不过就是几块风化的旧石头拼凑在一起而已。但如果你运气好,恰巧遇到坐在古井边上了年岁的沧桑老人,他们也许会慢条斯理地把古井的民间传说一一道来。
  (记者杨湘沙 整理)

  图①:井边围栏的立柱上雕刻有“东圈街閤街募捐重修圣母池戊子年立”的字样。
  图②:圣母池东侧的石碑,因为年代久远,上面有些字已经模糊难辨,不可通读。不过,仍依稀可见“圣母孝穆皇太后”“弘治三年閏九月初十”等字样。
  图③:圣母池于一九八四年被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④:这块后人所立的圣母池简介的石碑上,可见“被掳入京”的字样,显然,官方更认可孝穆皇太后当年被掳的经历。
  图⑤:坐落在东安街世纪花园小区门口的圣母池。

    杨二说说
  阅尽王孙只等闲

  东安街,其实二哥是经常从那过的,不过通常都是骑摩托车,或者坐汽车上,所以,还真没注意到路边的这个圣母池。仔细想一想,自己也曾经走路经过世纪花园小区门口,但要不是网友“行为天下”提起,也是想不起还有这样一处古迹的。这件事情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总是脚步匆忙地奔往某个目的地的时候,往往会对沿途的风景视若无睹。
  这让二哥再次警惕起来:人生路漫长,何必如此匆忙?
  圣母池是明朝弘治皇帝为纪念生母而得名,这样一处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出现在桂林,其实也是巧合,因为弘治的母亲并不是桂林人,而是贺州那边的瑶族女子,不过是进京途中在桂林的东安街这一处井边梳妆打扮喝过水,就留下了可供考证的遗迹。从贺州到桂林,这一路,哪天不需要梳妆?哪天不需要喝水?偏偏只拿桂林这一口井来说事,二哥窃以为,还是因为桂林有靖江王的缘故。
  靖江王是明朝中一个规制特别的藩王,山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在不说,待遇还超好:明朝一代有过数以千计的郡王,唯靖江王一脉待遇超脱,在许多方面享受了相当于亲王级别,或低于亲王、但高于郡王的特殊待遇。我们知道,亲王就是皇子,而靖江王就藩桂林的二百八十余年间,能一直享受亲王级别的待遇,那还真是让朝廷另眼相看的。洪武九年朝廷曾有过这样的明文规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也就是说,最起码也当半个儿子看。
  二哥是个谨慎的人,而靖江王老朱家在桂林曾经树大根深,所以在桂林街面上遇到姓朱的人,二哥总是会多留个心眼,小心应对。读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叫朱左,二哥在他面前就从不摆班长的架子,反而经常勾肩搭背,旁敲侧击地打探他家的渊源。奈何这家伙也是谨慎,对于祖上哪里人,曾经做过什么官的问题,一概守口如瓶。说来也是巧,后来上大学,二哥隔壁班有个广西同学,名字叫朱右,二哥打听他家的情况,他也跟朱左一样的讳莫如深。更巧的还在后面,二哥回桂林工作后,居然还遇到过一个朱家人,一打听,名叫中庸,顿时就让二哥眼镜跌了一地。
  老朱家的靖江王府里有一座山,叫独秀峰。山下有一池,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白龙并称桂林史上四大名池。如今,圣母、月牙尚在,春涛、白龙踪迹难觅,而那曾经辉煌一时的靖江王府,更加物是人非。历史上,靖江王府曾遭遇两次大难,一次是占据王府的清兵孔有德被大西军攻打,兵败自焚,王府几乎化为灰烬;另一次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的王府再次被毁。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如今,只有那独秀峰还一直屹立在那,任它沧海桑田,只是坐看山前花开花落,闲望天外云卷云舒,也怪不得有前人感叹:无情最是此中山,阅尽王孙只等闲。
  月牙池上的独秀峰品格确实孤傲,不过在二哥看来,这蛰伏在市井中的圣母池,似乎更有情有义、更接地气一些,因此也颇合二哥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