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整合资源创新方式 让科普既“接地气”更贴人心

——市政协“推进我市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界别协商会侧记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 孙敏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如何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科普方式能否跟上新时代发展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桂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时有所需,当有所为。今年以来,市政协委员们围绕“推进我市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详细调研报告。9月29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向市委、政府建言献策。在协商会上,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为政府部门下一步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多启发,展现了委员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系民生的风采。
  整合科普资源 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在调研中,委员们不约而同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科普资源给予了极大关注。
  “科普工作如何开展?开展科普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政协委员莫绍芬认为,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在成效。莫绍芬建议,进一步挖掘现有科普场馆的潜力,加强其所属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对全市现有科普场馆的管理,组建科普服务队伍,增加科普场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时间,满足公众参观学习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及时对现有科普场馆进行维护、补充及完善;建设一座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面积适宜的高档次的桂林科技馆,为桂林再添一张亮丽的名片。
  政协委员钟琼建议,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建设各级公共文化科普活动场所,同时建立专业的科技场馆,不断完善科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加强跨界合作,创新打造科普服务品牌。要以政府为主导,将各类科普组织机构联合起来,形成常态化科普工作体系,创新打造“科普+”专项特色服务品牌,提供高质量的多元科普服务。要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服务力量体系,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创新科普方式 从“新”从“小”抓起
  传统的科普方式在新时期如何完成科普使命,政协委员文小青认为,拥抱新型媒体,结合传统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尤为重要。文小青建议,制作普及科普知识的动漫作品及衍生品、创作科普知识短视频,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和推广科普知识,提高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要运用3D、VR等虚拟技术,建立科普知识文化体验馆;设计科普游戏小程序或APP,同时探索开展线下讲座结合情景剧表演,采取艺术团巡回演出的方式,去到各地各乡各村开展科普活动。
  创新科普方式,不仅要拥抱“新”,也要从小抓起。
  在调研中,委员们认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青少年是人才的储备力量,科普教育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拓展青少年科学视野、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独特且巨大的。
  政协委员符煜莹建议,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开齐开足科普课程,注重对学校科普教师的专业培养,实施专业化的科普教育,提升科普课程的教育质量;要加强科普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以科普教育场馆为基点,以相关的自然、社会、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本地特色科普教育带,同时辅以巡回展出、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实现科学教育的公平和普惠;要加强科普志愿者团队组建,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长效管理部门,推出全市性的科普活动及展示的平台。
  在政协委员王珂看来,科普对象从小抓起,眼光还可以放得更为长远一些。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王珂认为,政府的重视,是妇幼健康科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她建议,科技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妇幼健康科普工作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要突出重点,重点宣传普及健康素养66条、健康生活方式、妇女儿童营养膳食、合理用药、优生优育、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等观念和知识,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要建立妇幼健康科普工作长效机制;要创建生命教育妇幼健康科普馆,打造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要广泛调动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普及科普知识、弘扬科普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科普扎根泥土 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有高科学素养的农民,离不开人才的振兴。
  政协委员廖红梅建议,要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要注重更新农村的科普形式,尽量加强农民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如建立农民科普实验室,让农民在农闲时期,参与实地模拟的简易科学实验过程,真实感受科学氛围,了解科学研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廖红梅认为,在农村建设和基本建设规划中,政府应注重农民科普场所和设施等建设规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保证新建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场所的正常运行,并免费向农民开放。同时应通过减免税收、资金引导和补助、适当市场化等手段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民科普的投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民科普投入机制。她建议开办分类学习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带动作用和农业合作社的带头引领作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造就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政协委员杨斯名深感在乡镇村基层科普工作中,乡村群众对科普参与程度不够积极的问题。为此,杨斯名建议,应寻找助力,充分依托基层组织、企业、协会、群体、项目等平台,建立科普活动新形态,将间歇式、游击式的宣传方式转变为平台化、长效化;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聚焦对象,结合村屯资源、产业结构、村民素质等特点,优化科普传播新内容,有针对地设计科普内容,使知识传播自然融入特色乡村建设,扶助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要创新形式,避免说教式的科普,营造科普新氛围。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伪科学和骗术利用乡村信息不对称对科学素养本不高的乡村群众造成误导,挫伤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扰乱科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