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革命先驱永垂不朽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
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歌词节选

  本报记者 陈静
  自1926年中国共产党桂林第一个组织宣告成立,开启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到湘江战役书写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英雄史诗,再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烽火岁月,及抗战时期文化名人云集桂林,掀起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潮,再到桂北游击队坚持地方武装斗争并配合解放军解放桂林……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在桂北大地留下了一个个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印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中留下清晰的桂林元素。
  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的办公桌上躺着一叠厚厚的表格,记录了截至目前我市所有有据可考的烈士信息,共有6295人。他们之中2957人留下了姓名,其中1204名为桂林籍,共产党员有188名。另外的3338名烈士连名字都无从考证,能够记录下来的,仅仅是一些历史的碎片:抗击日本侵华军队,桂林某次战斗,牺牲若干名;解放战争桂林某次战斗,牺牲若干名……
  李征凤、苏鸿基、谢铁民、苏蔓、张海萍、罗文坤、李其实、陈光……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中不少人牺牲时还不到30岁,许多人连墓碑都没有,甚至没留下一张照片。
星星之火 他们开拓桂林“红色之路”
  “春风拂拂地吹来,桃花夭夭地开放了,革命定会成功,自由,平等,幸福——理想的社会在这里。”这是在牺牲烈士谢铁民血衣口袋里找到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烈士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为革命献身的写照。“儿将就义,乞葬儿于普陀山前……今生不能奉养,来生当结草含环以报养育之恩。”在狱中,22岁的谢铁民给父亲留下遗书英勇就义。
  “我在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二叔李征凤就义时,始终不肯下跪,是站着被处决的。”李征凤烈士的侄女李美美回忆,父辈们告诉她,二叔直到牺牲前仍在痛斥国民党,大声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牺牲时年仅25岁。
  1925年底,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罗瑞成、胡佩文等一批桂林籍共产党员回到桂林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7月下旬,经中共梧州地委批准,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成立,李征凤任书记,罗瑞成任组织干事,苏鸿基任宣传干事。中共桂林县支部干事会的成立,开启了桂林革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桂林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其领导的革命活动。
  1927年4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李征凤、苏鸿基、谢铁民、汤显达、廖骏、李芬华、赵世杰等人先后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坚贞不屈,慷慨赴死。作为桂林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在桂林的学校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国民革命,开展民众运动,培养革命积极分子,积极发展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为党组织在桂林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将革命的“红色火种”撒播于桂林山水间,开拓了桂林的“红色之路”。
血战桂北 他们用生命书写悲壮史诗
  今年4月25日,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里的一幅油画,让正在参观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油画中的主人公是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举以及他率领闽西子弟当红军冲锋战场的故事,并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红军长征强渡湘江的战役中,陈树湘率红34师6000名将士,同十几倍于己的敌军鏖战4天5夜,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为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突围战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在被敌人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他以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是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数万烈士中的代表。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很多高级指挥员阵亡。但是现有史料记载的部分团以上的指挥员仅有胡震、黄冕昌、沈述清、杜宗美、易荡平、邱会钰、程翠林、梅林、张鸿基等十多名。由于当时条件困难,一些牺牲的高级指挥员没有留下资料,有的甚至连简历都不知。此外,还有无数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指挥员和普通战士。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一段悲壮的“英雄史诗”,铸就了血战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丰碑,换来了党中央对“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反思,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为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白色恐怖下 他们用生命保存了党的力量
  1942年7月12日夜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桂林城闷热得让人窒息。在桂林逸仙中学校园内,苏蔓的宿舍房门紧闭,屋里一片寂静。苏蔓、罗文坤和张海萍三人在留下了“不自由,毋宁死!”几个诀别大字后,并排自缢,吊在了床后的砖墙上……那一年,苏蔓28岁,罗文坤26岁,张海萍25岁。
  三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结束年轻的生命?1942年5月,“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7月9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人连同其他一些地下党员相继被捕。带血的刑具没有摧毁三位共产党员如钢铁般的意志,以至反动派特务在报告中无可奈何地写道:“通宵达旦,未尝休息,而犯人们仍颉颃不认,亦不悔悟。”敌人机关算尽,仍一无所获,于是使出了最后一招:“放长线,钓大鱼。”
  特务把三人放回逸仙中学,严密监视,企图诱捕前来接头的地下党员。在进行了反复思考、商量和思想斗争后,他们最终选择了集体自杀这种最为悲壮的方式向党组织发出警报。
  由于他们的示警,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迅速向灵川转移,并及时通知可能暴露的党员迅速转移或隐蔽起来。他们三人单线联系的党组织一个都没有遭到破坏,党的力量得以保存。面对艰难的环境,桂林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动摇抗战的决心,他们将阵地转移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搏击迎春 他们坚持斗争迎来桂林解放
  1949年11月11日傍晚,一辆汽车行至桂林火车北站前的一片空旷地带时,一群持枪者将一个满身伤痕、行动迟缓的人用力推下车。待那人昂首凛然地向前走出几米时,枪声在他身后突然响起,他倒在了血泊中。他就是中共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时年31岁。
  解放战争时期的桂林,中共各级党组织在桂林各县相继发展,城市和平民主运动蓬勃开展。桂林人民上下齐心,最终迎来了桂林解放的“明媚春光”。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共产党员、英雄志士为之倾注全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陈光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党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赋予了城市工作全新的任务。1949年1月,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桂林城工委”)与桂林的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积极发展党员、团员,为人民解放军入城做好准备。
  1949年10月,由于叛徒的出卖,陈光落入敌人手中。敌人为获取党组织的机密,动用了各种刑具。但陈光坚贞不屈,斥责敌人说:“我们的人民解放大军已经向广西挺进,你们的末日就要来到了,你们唯一的出路是向人民投降。”在狱中,陈光给难友讲革命形势,背诵《将革命进行到底》,鼓励他们坚持斗争。1949年11月11日傍晚,陈光被杀害,牺牲在桂林黎明的前夕。
  1949年11月22日,第一面红旗在桂林城上空高高飘扬,桂林宣告解放。
  抚今追昔,历史深处杀戮与硝烟的痕迹已遍寻不着。但回顾那一段段烽烟岁月,无数共产党人为民族大义,为反帝反封建,为人民大众求出路求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执著、对信仰的坚定、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仍然让后人感怀、铭记,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深深怀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