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特别报道[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龙胜: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跨越发展之路!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桂林日报

  大力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加强环境质量预测预警,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展现出天蓝、山绿、地净、水清、空气新的“龙胜蓝”美丽景象。
  龙胜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主导产业。
  县城老乡家园成为幸福家园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20多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惠及脱贫群众2600多户8000多人。图为黄洛瑶寨歌舞表演吸引众多游客。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打造“红色”品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当前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焕然一新。
  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项目,打造一批示范点。图为宛如人间仙境的龙脊镇岳武村。
  (上接第一版)
  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韦吉阳
  摘掉贫困帽,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茅草房、树皮房,曾经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群众的真实写照。人均年纯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300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1.5万元,大寨村之变正是龙胜告别绝对贫困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龙胜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举全县之力,用非常之策,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自脱贫攻坚以来,实现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514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清零”,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每一株厚朴都是摇钱树,现在每公斤厚朴药材能卖到10元,一亩地能种植200余棵厚朴,每棵每年能产生3—4元的经济效益,一年仅间伐,就收入2万多元。”提起厚朴种植,这里的村民说起来就眉飞色舞。在该县的伟江乡甘甲村,曾经的穷山窝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同时,龙胜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扶贫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20多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惠及贫困人口2600多户8000多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扶贫产业奖补资金1.15亿元,到2020年底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22%。
  “搬到城里后,日子有奔头!”2017年,龙宪福一家从深山搬到县城,现在在县城滨江公园旁经营一家快餐店。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位朴实的侗族老伯笑得比蜜甜。通过落实好配套服务设施,龙胜9311个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为保证高质量脱贫奔小康。龙胜坚持一鼓作气打歼灭战,去年整合涉农资金3亿多元,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区、市扶贫成效考核,创新开展“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领导肯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龙胜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曾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恶劣环境”已成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近年来,龙胜依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思路,力求经济发展高质量、高效益、有可持续性,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注重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富民,生态惠民,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胜以特色生态养殖为抓手,依托好山好水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依托龙胜特有的自然优势及气候条件,该县积极推广“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罗汉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凤鸡、翠鸭等特色养殖,形成种植养殖区域化,同时以龙胜特有的龙脊梯田、自然保护区、红军岩等自然、文化优势,积极推进特色旅游建设,打造全县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达97个。稳步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继有机云耳、海松生态黄牛、扬之水有机茶叶之后,又有龙胜凤鸡、地灵花猪、青钱柳、野竹笋相继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县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8个;继龙脊茶叶、龙脊辣椒、凤鸡、翠鸭、地灵花猪之后,龙胜红糯成为第6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为了加强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龙胜以维护桑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资源重点开发区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多年保持在75%以上,高出全区平均值10个百分点以上,居于全区前列。
  龙胜还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治污项目建设,完成147条河流、19座水库的核查工作。对全县大小河流继续实施全面禁止采砂挖石,“十三五”期间禁止新批新建水电站,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实施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整治。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矿山恢复治理等生态建设力度,实现全县地表水、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该县坚决把好生态“红线关”和“底线关”,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81.76%,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市前列。建成绿色矿山15座,被列为广西首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龙胜荣获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自治区级生态县”荣誉称号,龙脊镇荣获“广西首批养生养老小镇”称号,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释放红色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87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龙胜,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深入接触,当年注入龙胜的这股红色力量一代代传承下来,一直激励着当地各族同胞紧密团结,奋发有为,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的“红军岩”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时,在这块巨石上写下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标语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白面瑶寨是典型的红瑶传统文化聚集地,也是龙胜最早开发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点之一。近几年,龙胜将白面瑶寨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项目实施点,利用当地“民族+红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市场,对古民居进行了特色保护与改造,并引进企业在当地大量种植观赏花卉,形成一片独特的梯田花海,结合特色村寨的民宿、红色传承,书写了新的旅游篇幅。
  现在的白面瑶寨,很多村民做起了农家乐,一年数十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让白面瑶寨村民人均增收超过10000元。当年,红军曾向当地瑶族群众许诺,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如今村民们欣喜地说“红军当年许下的诺言实现了”。
  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来自流淌在龙胜各少数民族同胞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在平等镇龙坪侗寨,这里的“红军楼”,同样刻下了中央红军与侗族同胞鱼水情深的深深烙印。
  87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务纵火案,在红军指战员的帮助下,大半个龙坪侗寨村才得以保存下来,而这一段历史让当地侗族同胞铭记至今。“它原叫‘杨氏鼓楼’,当年红军走后,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表达感激之情,就改名为‘红军楼’,以纪念红军帮我们救苦救难。”该村义务红色讲解员杨永善说,村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后代要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红军对龙坪的恩情。
  近年来,龙坪村在后援单位及县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胆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食用菌、油菜、香芋等特色产业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龙胜各族人民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龙胜县委主要负责人雷陈表示,红军给龙胜各族群众留下的这些红色基因,成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色资源。龙胜将一如既往地学习好、宣传好、继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站在新的起点,通过进一步释放红色力量,以红色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磅礴的红色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努力开创生态美、百姓富的新未来。
  (图片由龙胜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