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文化报道[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他们,将老年生活过成了风月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正在弹奏吉他的练惠芬。记者韦莎妮娜 摄
  练惠芬的画作。记者韦莎妮娜 摄
  写了200多首原创歌曲的退休老人林海。他手中拿着的是自己设计并打印出来的歌曲小卡片。记者韦莎妮娜 摄
  戏曲票友莫润五(右)正在唱戏,退休后她三不五时邀请好友到家中搞堂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前言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老年人多!5月11日,广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前我市60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常住人口20.33%,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4.82%,在全区14个地市中名列第一。
  老年人聚集,侧面反映了我市山水独秀、城市宜居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关注的问题: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群体该如何保持精神养老,老年人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本周采访的三位老人,各有故事。有沉迷于绘画,甚至靠这个爱好实现“手机自由”的阿姨;有创作了200多首歌曲的伯伯;还有从小耳濡目染,痴迷戏曲一生的桂剧名伶之后……希望老年人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阅读的快乐。同时,欢迎大家来电来函提供线索,向朋友们介绍咱桂林有意思、有特色的养老方式,让老年朋友们在本报平台上,愉快地晒一晒、比一比美妙的老年生活。

  “跨界画家”练惠芬:退休后我靠画画实现了“手机自由”
  一抹淡淡的山水,苍林郁郁清泉石间流淌。练惠芬熟练地在纸上作画,几个小时过去了,她完全沉浸在中国画高远的意境中。
  练惠芬并不是专业的画家。2011年以前,她在银行工作,每天都在与数字打交道。退休后,练惠芬想充实生活,学乐器、跳跳舞、唱唱歌、学画画,几乎把文艺的事儿尝试了个遍。全部摸索了一遍后,练惠芬发觉自己还是最喜欢画画。
  点钞手拿起画笔,颇有一番“放下六便士,抬头看月亮”的意思。一开始,毫无基础的练惠芬跟着老师学绘画基础。光是搞懂、画好远近透视关系,练惠芬就下了一番苦功夫。平常出去游玩,她也经常背着画板,在车上一路写生。每天回家还对着视频和绘画书加练3小时。很快,练惠芬就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画山像山,画水似水,有模有样。受夸奖多了,练惠芬想看看市场对自己的画如何评价,便将画作拿去朋友画店摆着,也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她的小习作居然被人买走了。练惠芬十分开心,拿着靠画笔赚的第一桶金,请一同学画的阿姨们吃了饭。
  笔不离手,曲不离口。日复一日的练习,练惠芬画得越来越专业,也专程有买家找上门来买画。在金融行业耕耘多年的练惠芬,准确地摸索到了书画市场的喜好。消费者喜欢什么风格,她就画什么风格,订单纷至沓来,最厉害的时候,每个月都能换一部智能手机玩玩。老妈靠爱好就能实现“手机自由”,可把儿子羡慕坏了。
  但市场归市场,试水过后,练惠芬还是回到纯粹的爱好上来。她更喜欢淡淡的笔触和留白的意境,觉得这更能体现中式传统的审美高度。
  如今,63岁的练惠芬依旧每天有空就拿着画笔,埋头创作,时不时还弹弹吉他。只要有一颗爱好文艺的心,何时开始都不晚,今天就是余生中最早的一天。

  “名伶之后”莫润五:头戴双凤明珠翠,我唱曲儿你细听
  “头戴双凤明珠翠,身穿八宝绣花衣。奴的容颜好一比,好比那仙女下瑶池……”这是桂剧《打金枝》中的一个选段,《打金枝》也是莫润五最喜欢的桂剧曲目。扮上行头,近七旬的莫润五开口便来,身段、气韵不输旁边的桂剧演员。
  “我就是瞎哼几句罢了,我妈是唱桂剧的,还是个角儿呢。”莫润五骄傲地说。
  莫润五成长在一个曲艺家庭。她的母亲莫绮云,9岁学艺,艺名赛叫天,一把好嗓子,眉眼身段俊美,在半个多世纪前可算是桂剧界的名伶。至今,莫润五还保留着一张登着桂剧院国营桂剧团的演出预告的报纸。上面写着:桂剧传统曲目《春秋配》,谢玉君、秦志精、刘万春、莫绮云等主演。
  名伶之后,很难不耳濡目染喜欢上戏曲。莫润五说,自己小的时候非常痴迷桂剧,也想像母亲一样当一名桂剧演员。1965年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戏曲学校,可是母亲反对,便与桂剧演员的梦想失之交臂。
  “学戏曲可太苦了。所以她不太同意我和大姐去搞这行。”
  戏曲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阻挡它生根发芽。既然不能从事曲艺行业,就把它当作终生的爱好。莫润五说,桂剧陪伴着自己走过了幼年、少年、青年,老年生活里也不能没有桂剧。三不五时,莫润五就约上几个喜欢桂剧的朋友,搞搞堂会,唱唱小曲,喝喝茶,聊以自乐。台步、圆场、水袖,一颦一笑,楚楚风致,心灵在戏曲中得到了涵养。
  做戏,就是在方寸之间把美做到极致。唱的虽然是别人的故事,但流的却是真情实感自己的泪。莫润五说,戏曲给予了自己美的启蒙,也见证了自己成长与老去。在折子戏换幕间,她仿佛也看到了众生百态。

  “写歌达人”林海:插上歌声的翅膀,抵达从未去过的地方
  “桂花飘香百鸟飞翔,清清漓江奔向远方。芦笛吹响七星闪亮,歌仙故事千秋传扬。”见到记者,退休老人林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见面礼”:4寸大小的彩色相纸,上面打印着自己写的歌曲《桂花飘香》。
  这个戴着毛毡帽的老人,是桂林市第三塑料厂的退休职工,也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歌。
  林海与音乐结缘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学校有两台手风琴,林海经常跑到琴房去拉,听着旋律从指尖流淌下来,越沉浸其中越能感受音乐的魅力。1969年参加工作后,林海常常上山下乡,生产队里要搞文艺节目,林海作词作曲,写下了第一首歌《红太阳照那旺》。“红太阳照亮那旺,漫山遍野铺满金光……就是这种民歌。”时隔半世纪,林海还记得怎么唱,张口就来。歌在生产队员中传唱,大家的肯定让他更有了写歌的动力。
  写歌50多年,林海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200多首原创歌曲,也有歌手唱他的歌,还发行了唱片。在这200多首原创歌曲中,林海比较满意的是《美丽的恰尔巴特》,这首歌由林海作曲,斩获“感动中国——第六届全国新创歌曲、歌词选拔活动”二等奖。
  恰尔巴特是新疆库尔勒地区传说中美少女的名字。“有人问我,是不是在新疆有感而发,写的这首歌。事实上我从未去过新疆。我想象着新疆美丽的画面,插上音乐的翅膀,让思绪抵达任何一个地方。”林海说。
  近年来,林海醉心于创作以桂林为主题的歌曲。“《浏阳河》《新疆好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歌曲,桂林不能没有吧。桂林也要有属于自己的歌。”于是,林海创作出了《漓江美》《桂花飘香》等一系列桂林主题的歌曲,将“小城故事”娓娓道来。
  “水绕青山万般情,悠哉游哉流远方。翠竹丛丛绿两岸,一首山歌飞过江。这就是桂林的漓江。年轻人可能不熟悉桂林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桂林城被日军轰炸,成了一片废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同仇敌忾,赶走日本鬼子,桂林才得以新生。所以我写下了《桂花飘香》这首歌。牢记历史,踏步前行。”
  琴弦撩拨,同频共振。林海也因音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位朋友是拉二胡的,回北海去的时候,还专门问我要了几首歌,要带回北海去天天弹唱。”林海说,还有很多音乐刊物上的笔友,经常向自己约词约曲。
  如今的林海,仍笔耕不辍。接下来,他还有个愿望,想从这么多原创歌曲中精选一些好听的、有特别意义的歌曲,搞一场自己的作品演唱会。用五线谱和音符,给生活做注脚,林海的音乐人生,精彩待续。

   ■记者手记
  夕阳可得无限好
  在诗人笔下,老年生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叶芝:《当你老了》)
  “老了,牙齿没了,这没牙的糟老头子和没牙的老婆子/让我们一起走吧,到乡下去/在有山有水的乡下,买块好地,想种什么都行/什么都种不动了,那就让它荒着/草愿长多高就多高,花愿开多野就多野……”(江一郎:《老了》)
  “老年乐事莫如闲,午睡醒来梦已阑。枕上欠伸犹懒起,更听檐外雨珊珊。”(宋·楼钥)
  “天收雨脚赊今日,我趁花时遣老年。”(明·沈周)     
  烤火、读书、种花、赏花、听雨,老年人惬意从容的生活,羡煞不少年轻人。有年轻读者读完“潮生活”前两期后,对记者这样说:“此刻,我很想跳过中年,直抵老年。”
  老年不都意味着衰老和无力。相反,老年人拥有了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支配权。那么该如何度过充裕的老年时光?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工支部书记、副教授蔡慧玲给出了一些建议。
  蔡教授表示,根据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来看,老人缺乏的更多的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从身边的人获得爱和归属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的缺失,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孤独感。应该注重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关注,家人应主动关心老人,比如教老人学习使用手机、电脑,融入信息社会。子女的简单互动,能让老人缓解孤独和寂寞感,减少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老人也应多参加社区活动,增加与亲朋好友交往的频次,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感。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积极的心态可以增添生活中的乐趣,从中发现自己也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老年人也应该拓宽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特长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发展一些爱好,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