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二十五年扶贫路 不忘初心育春蕾

——空降兵某训练基地扶贫助学活动纪实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05日    来源:桂林日报

  在镇泰蓝天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听“部队叔叔”的国防知识课。
  部队、当地教育局和镇泰蓝天小学的领导干部面对一块空地,正在商议帮学校再建一栋楼房。
  基地官兵在教孩子们一些日常的消防器材使用知识。
  部队长路敦宝大校(左一)正在与结对帮扶的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3月2日,该基地又向镇泰蓝天小学捐赠了一批物资。
  本报记者刘教清 通讯员周升义 文/摄
  这是一份持之以恒的付出——
  把发自内心的关爱当作人民子弟兵对山区孩子的忠实承诺。
  这是25年的一场爱心接力——
  驻桂空降兵某训练基地换了一批又一批官兵,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扶贫助学之心从未改变,兴教助学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深。
  扶贫先扶智。25年来,该基地官兵以“一个不能少”的扶持精神,在美如画卷的桂林大地上,持续上演着一场“帮一个,成才一个”“帮一批,幸福一批”的爱心故事。
来自深山里的呼唤
  时光追溯到1996年的春天。一封“求助信”放在了部队首长的案头,“解放军叔叔,我想重返校园,将来为社会作贡献……”这封信来自临桂南边山乡的一名失学儿童。
  从信中得知,当地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这名叫黄来娣的学生因贫辍学。看着字迹稚嫩、浸满泪痕的来信,老首长心中一阵酸楚,立即指派机关干部前去了解情况。
  冒雨赶到黄来娣就读的东山小学,眼前的景象让考察的部队干部深有感触:山脚下几间破旧的瓦房正在漏雨,十几个衣着破旧的孩子趴在破旧的书桌上写着作业;操场是一小块坑洼泥泞的硬地,一头立着一个支离破烂的篮球架;操场上,几个穿着拖鞋的学生在奔跑。
  两天后,部队党委协调空军机关支持,联络共建单位援助,发动官兵捐款助学……一个月后,以东山小学为中心,帮助失学儿童背上书包重返校园,辐射周边山区的扶贫助学联系点建立起来。再到后来,在部队官兵和广州镇泰有限公司共同资助下,“黄来娣们”陆陆续续背起书包,兴高采烈地重返了校园。
  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经过25年的精准帮扶,这所山村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败的土坯房被夷为平地,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和文体器材应有尽有。师生们结束了木桶打水的历史,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为感谢空军官兵和镇泰公司的无私援助,2000年6月,学校师生一致决定:将东山小学更名为镇泰蓝天小学。
  援建镇泰蓝天小学到现在,部队已经4次改建更名,如今的路敦宝大校已是第8任部队长,但扶贫助学的任务一直没有中断。他语重心长地说:“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乡村振兴、助学兴教,既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蓝天下的人间大爱
  镇泰蓝天小学扶贫助学联系点的建立,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在官兵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并不断传承。渐渐地,一个薪火传承25年的“扶贫助学工程”悄然筑起。
  在部队演练的驻地,在官兵拉练的沿途,在边远山区,该基地的扶贫助学行动由点带面,全面开花,呈现出覆盖多地域、涵盖多对象、辐射多层次的特点,向桂北各地洒下大爱。
  拐江小学是湘桂交界处大山里的一个贫困小学。12年前的夏天,部队的学员们在毕业综合演练途中,看到了这所学校孩子们缺衣少食的状况,临时留下半箱压缩饼干、3200元捐款,记下学校地址、联系方式后,便匆匆走进深山,投入到紧张的演习演练中。
  演练结束后,许多学员无法忘记山里孩子们衣衫褴褛的身影和渴求知识的眼神。于是,76名即将毕业离开桂林的学员立即组织二次捐款,并将捐款和小学联系方式郑重交到学弟们的手中。从此以后,该基地一大队学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资助拐江小学的行动却一直传承下来。
  18年前,恭城瑶族自治县学生何宇因车祸下肢瘫痪,肇事司机逃逸,父亲离家出走。闻讯后,官兵们捐款5.6万元,将小何宇送进了手术室,及时抢救了她的生命。此后,又陆续捐款7.2万元进行后续手术治疗。在官兵们的持续援助下,何宇终于离开病床重返校园,并顺利完成小学、中学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
  恭城莲花镇崇岭村的李居香,在岩洞中出生,被称为“岩洞女孩”。其父亲、母亲长年有病,家庭生活极度贫困。正当李居香为生活发愁时,基地某连官兵伸出了援助之手,捐出了津贴费和零花钱,并买来学习和生活用品,帮助解决李居香的学习和家庭困难,且从李居香读中学一直帮扶至今。少了后顾之忧的李居香奋发图强,2018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中学生”,2020年考上了广西大学梧州学院。
  2017年3月,该基地的教员宁湘峰自主择业了。当得知桂林的一所山村小学因老师流失,孩子们面临失学时,拥有博士头衔的宁湘峰,毅然撇开地方大学和高薪企业送来的橄榄枝,选择了义务支教,一头扎进了深山中的涧沙小学,当上了“孩子王”。寒来暑往,在寂静的大山里,宁湘峰与孩子们白天一起学习、同吃同乐,晚上挑灯夜战认真备课。他军事化的管理和全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和称赞,被桂林市评为“优秀志愿者”。
  “退伍不褪色,退休志不休。”“生命不息,助学不止。”“扶贫助学是终身的诺言,我要继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贡献绵薄力量。”这是采访基地退休干部王志明时,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2011年从师级领导岗位退休后,王志明始终没有忘记深山里那些他曾经救助过的求知若渴的孩子和无力脱贫的农民。
  经与老战友们商议,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东升村为重点,以救助贫困学生、扶持村民脱贫致富为主要内容的“老战士志愿者扶贫队”正式组建成立!结交助学帮扶对子,联系共建共育学校,培训指导小学教师,购买图书和文体器材,改建留守儿童宿舍楼,设立助学基金和奖学金;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向村民赠送8000只鸡苗猪崽,种植300棵桃树,购买80台电脑并拉网线联接互联网、指导建立网站,推销农副产品,帮助村民找销路、出运费……随着退休干部的不断加入,扶贫助学效应在退休退伍官兵中延续开来。
  助学脚步不止,托举希望不息。对霍小婷、霍新睿、黄志健等23371名学生,浔江小学、茶洞小学、岭桥小学等22所学校,该基地先后捐款300多万元,还有一大批教学设备和文体用品。
春蕾在关爱中绽放
  二十五年春华秋实,二十五年硕果累累。在空降兵某训练基地官兵和社会爱心人士的真情浇灌下,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一朵朵春蕾美丽绽放!
  黄来娣作为该基地第一个扶贫助学对象,第一批“常委1+1”助学工程的受助人,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全程受到了老首长王克曼的无私资助,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工作。据了解,1996年建立扶贫助学点至今,从镇泰蓝天小学先后走出65名大学生,112人最后成为乡镇领导、机关干部、企业白领、学校老师、革命军人、企业家、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如今,他们有的返回小学任教,有的捐资助学,成为镇泰蓝天小学扶贫助学的又一支生力军。
  龙胜民族中学石潘鑫在该基地警通汽车连官兵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警通汽车连指导员侯作霖告诉记者,10多年来,官兵们的无私资助和热情关怀,打消了石潘鑫在学业上的顾虑,在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在空降兵某训练基地跟踪助学的91名中学生中,共有56人走进大学校园,其中11人被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大学等“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并与基地官兵保持密切联系,持续得到大力资助。
  在基地党委近日召开的助学兴教推进会上,政委姚恒文大校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兴则国家兴。二十多年来,广大官兵始终牢记‘人民空军爱人民’的宗旨,担当社会大义,回报驻地人民,在扶贫帮困、助学兴教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贫困山区和失学儿童的希望。”
  二十五年捐资助学,二十五年矢志不渝。该基地官兵以军人的担当,使一所又一所贫困小学旧貌换新颜,托起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儿童的读书梦。3月2日是今年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二天,记者跟随该基地的领导干部,再次来到镇泰蓝天小学。孩子们与“解放军叔叔”手拉手,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令人印象深刻。部队长路敦宝大校说,在更为广阔的桂北大地,他们将持续用革命军人的坚实臂膀,助推孩子们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