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回乡创业者“现状”如何?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1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刘小龙和他养殖的鳞甲鸡。记者刘健 摄
  季忠林在农家乐蒸糯米准备为顾客打糍粑。记者刘健 摄
  熊臻铮(左四)和她的创业团队。记者刘健 摄
  艾志裕望着新嫁接的沃柑果树。这对于返乡创业的他来说,是新的寄托和希望。记者刘健 摄
  温克葡萄是兴安漠川乡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吸引不少人回乡发展葡萄种植事业。图为该乡的葡萄种植大棚。通讯员阳著文 摄
  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的趋于饱和与农业农村的发展政策增多,大量在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已开始主动或被动回流乡村。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已经突破780万人,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壮大。对于返乡创业者而言,在城市务工、打拼的积蓄和见识,无疑是他们创业赖以获得成功的重要资源。然而,创业的困难和挑战性仍然大大超出想象。理想向现实的跨越,远不如回乡之路那么顺畅。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兴安、恭城、灵川、荔浦等地的创业者,就返乡创业者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本报记者刘健
返乡意愿增大,创业人数总量增多
  近日,记者来到兴安县,该县人社系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兴安县每个乡镇都有着人数不等的返乡创业者,记者从该县随机抽选了几个乡镇进行了走访。
  在溶江镇车上村,记者见到了今年49岁的农家乐经营者季忠林。他告诉记者,他从2013年起在广东的工厂打工,2016年回家过春节时参加了溶江镇组织的一个乡贤人士座谈会,就动了返乡的念头。
  “我记得当时的座谈会每个村都有人参加,有60多个人,大家返乡的意愿很高,最后真的回来的人也不少,有做实业的,有搞种养的,甚至还有开米粉店的。”季忠林说,他回来后先后在兴安管理过葡萄、开过电动车销售店。
  2016年下半年,季忠林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堆满了多年垃圾的土地。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投资180多万元不断清理和修整土地,并建起了一个占地7亩左右的农家乐。2017年,兴安县对灵渠南渠景区进行了规划建设,他的农家乐变成了景区旁的热门去处,夏天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游玩、消费。
  在季忠林的农家乐采访的时候,记者偶然遇到了前来吃饭的创业者唐荣存。他告诉记者,他2009年就返乡搞养殖了。记者闻讯跟着唐荣存步行不到一公里来到了他家的养鸭场。
  “我在浙江打工很多年了,一直在工厂里做事。后来就想回家来做点事情,主要也因为打工积攒了一点本钱,想尝试一下。我回家乡后先是投资了50多万元养殖兔子,后来因为环保问题,我从2014年开始转型养鸭子,现在每年都销售数十万只鸭子,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唐荣存说,近几年他所接触的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让他觉得很“亲切”。
  温克葡萄是兴安漠川乡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该乡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0亩,年产值达2亿元。集中式的产业,也是返乡创业者的“温床”。
  “近几年来,我们漠川乡仅返乡回来种植温克葡萄的就有100多人。对于种植温克葡萄,乡里也有一定的扶持。”该乡副乡长李盛灵说。
  “我以前在广东佛山一家制衣厂做染纱工人,后来看到家人葡萄种得不错,就选择了返乡发展。2020年,我承包了4亩多地种植葡萄,还养了40头猪,现在已经有部分准备出栏销售。”今年45岁的袁祥海说。
  和袁祥海经历相似的还有漠川乡财金村委村支书李灿云。李灿云告诉记者,他从2007到2009年在广东佛山的一家染织厂打工,因为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就回兴安开了一家农资店。后来他发现种植温克葡萄大有可为,2014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葡萄,到现在一共种有13亩葡萄,年产值有20万元左右。
  和兴安县这些创业者自主返乡的模式不同,荔浦市联合工信局、农民工创业园等单位和部门发起了该市首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吸引创业者返乡入驻。该基地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能支撑20家小微企业入驻,属众创空间型创业孵化场所。
  “2020年以来,申请入驻孵化的团队达到了21家。目前孵化园内已经入驻8家企业,其中有5家企业由返乡者创立,占比是比较大的。”荔浦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该创业孵化基地内,记者见到了创业者熊臻铮。她告诉记者,此前她在柳州经营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2020年,她的团队经过市场调研,最终选择回到荔浦创办一所培训学校。熊臻铮本人是国家一级人力资源师和深交所董事会秘书,她的团队也很专业,之所以选择回到荔浦,是看中了这里的人力资源市场空白,同时也想为家乡做点事情。
  “我们公司本身也是孵化人才的,现在我们企业也在孵化中心,感觉很亲切。公司自成立以来,对荔浦的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进行了实地走访,目前已经为40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800多人。”熊臻铮说。
  从事汽车美容行业的陈有强也对孵化中心有着全新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他从1993年开始就一直在外工作,2018年,他看到荔浦发展的速度很快,便回乡创办了一家汽车美容和洗涤用品公司。
  “入驻孵化园以后,会有专门的对接机构来帮我们办证、找场地,让我觉得很温暖,而且这样的创业环境比自己在外面一步一步去摸索要更加快捷和方便。”陈有强说,目前,他已经投入资金250多万元,现在每个月的产值能达到30万元左右。
返乡人群身份“多样”,创业处境各异
  相比在城市创业,返乡创业的优越性在于农村地区所需要的创业成本较低,有助于创业者在起步阶段更为平稳地过渡。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容易造成农村地区创业门槛较低,所以也决定了返乡的创业者往往会涉及到各个层面、领域的人群。
  在灵川县潭下镇的一间石雕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技艺传承人阳新文。他告诉记者,自2012年参加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至今,他们工作室已连续参加多届广西工艺美术展暨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工程创作展,并获得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等各种奖项,获奖作品曾入选广西美术馆展览。
  今年52岁的阳新文说,他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了石雕技艺,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外务工,主要从事石雕工作。2006年,他筹措资金15万元回到潭下镇创立了阳氏石雕工作室,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我的作品虽然获得不少奖,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卖掉,有时候赚到一点钱就用来买石料和给工人发工资,我现在都还要借钱来维持。”阳新文说,他很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传统的作坊都在渐渐消失,他也在想办法走出这种困境。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庄埠村,彭明登和莫永红夫妻此前曾在来宾务工多年,后来彭明登的父母相继中风倒下加上在外面的生活开支太大,夫妇俩于2015年回到阳朔福利镇的一片果园工作,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但没过多久彭明登也不幸中风,他们的家庭陷入了贫困。
  “不久,政府把我家评为了贫困户,给我们解决了低保,还帮我们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当时我想,再去打工已经不太现实了,干脆用这笔贷款来创业。”莫永红说,他们在离家比较近的乐湾村租了12亩地,种植了2000多棵沙糖桔。
  “当时返乡回来是迫不得已,但没想到自己也能走上创业的道路,心里也觉得高兴。今年果园应该可以收获3万多斤果子。我想加强锻炼让身体好一些,争取以后发展得更好。”彭明登说。
  兴安县漠川乡的刘小龙从2010年到2015年一直在西藏的部队服役,其间他感觉到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退伍后毅然回到了家乡创业。他发现一种本地特有的鳞甲鸡,学习养殖技术后,对鳞甲鸡进行选种、培育,最终让这种毛通体竖起,或张或卷或翻如片片鳞甲的品种鸡得到了发展壮大。
  刘小龙告诉记者,部队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他最初回到家乡时也比较茫然,等于要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在发展养殖事业过程中,军人的身份让他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所以他的养殖事业进展比较顺利。2018年,他获得了自治区“退役士兵创业模范”称号。
  “现在我每年可以出笼一万多只鳞甲鸡,每只鸡的价格在158元至218元不等,未来还准备继续扩大生产。”刘小龙说,虽然之前没有养殖经验,但在部队磨练出来的能吃苦和善钻研劲头,在他看来,是创业路上最可贵的品质。
  和小投资或者零基础返乡创业者不同的是,在返乡创业“大军”中也有许多技术精湛、资金雄厚的人,他们所创造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兴安县严关镇,今年39岁的肖卷忠经营着一个兴安县最大、运转最好的合作社,他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有4800亩土地,共286户人参加,主要种植妮娜皇后、阳光玫瑰等高端葡萄,2020年收益达8000多万元。
  谈起创业之路,肖卷忠始终透露着自信。他告诉记者,他是学农出身的,19岁中专毕业后,在当地政府联系下,他到浙江的种植基地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学习种植技术。之所以选择回乡,肖卷忠说,一方面他感觉家乡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当地政府给了他出去“长见识”的机会。
  “我回来的时候恰好是兴安葡萄市场低迷的时候,种植户没有技术,市场也比较困难。在县农科所工作一年后,我感觉在当时的环境中自主权不是很大,对我的发挥有所限制,所以我创业的意愿很强。”21岁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表弟开始了葡萄种植,从引进的30多个品种中再择优,最后确定了要走高端种植的路线。
  在荔浦市农民工创业园,周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内工人分拣、清洗、打包果子,一派繁忙景象。该合作社理事长周义林介绍,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有社员120多人,年销售各种蔬果达3200多吨,销售额近1.4亿元。
  “1997年我就去广东中山的工厂里打工了,后来辞职在当地摆地摊卖一些瓜果蔬菜,也赚了不少钱。后来我开始收购老家的蔬菜拉到广东去卖,逐渐积累了资本。”周义林说,随着荔浦掀起一阵民营经济创业热潮,她和丈夫于2012年5月在荔浦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了荔浦周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且一举成为了荔浦有名的蔬菜物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风险,创业者难以绕开的坎
  区别于城市创业的市场和成本因素,农村地区的创业风险也有其“天然”因素,而且中“招”者并不鲜见。在走访中,记者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
  在兴安县溶江镇,今年55岁的艾志裕的种植事业一直处在低谷期,从2009年返乡种葡萄到现在种植沃柑,已经投入了近600万元,但年年亏损。在他自己看来,还是因为他一直在追赶市场导致的失败。
  “我回来种葡萄是兴安葡萄最火的时候,当时只看到葡萄火就跟着种,等我的葡萄有产量以后,葡萄市场已经不行了。后来沙糖桔的价格上来了,我就把200亩葡萄全部砍掉,跟风种植了沙糖桔,指望通过沙糖桔来弥补亏空。但没承想我的沙糖桔还没挂果,市场就败了。现在我几乎把沙糖桔全部砍完了,种植了沃柑。”艾志裕苦笑道,此外他的销售途径也较为传统和单一,做不到把最大利益留给自己。
  和艾志裕遭遇市场“滑铁卢”不同,遭遇到农业“天然”风险的还有临桂镇水口村委岭头村的陈开箭。
  “2012年我和前妻在浙江上班,当时因为女儿生病就回到了家乡,因为失去了工作加上给女儿治病,我家被评为了贫困户。当时我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购买了9头母猪,经过几年的努力,繁殖到了100多头。但是没多久非洲猪瘟爆发了,我眼睁睁地看着100多头猪陆续死在猪栏里。”陈开箭说,后来他又开始种植草莓,2020年初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应热热闹闹、人来人往的草莓大棚变得冷冷清清,在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才打开了销路,及时止损。
  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创业门槛偏低,所以创业者的素质也成了关系到创业成败的一个潜在风险。
  兴安溶江镇的陈张和陈占卫曾经一起在广东打工,从事木工行业。陈张告诉记者,积攒了一点钱以后,他们兴奋地回到家乡建起了一个家具厂,但一年做下来,他们发现收入还没有在外面务工多。
  “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只是有一腔热血,觉得创业很美好,我们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五六万块钱,但这些钱差不多只够建厂房和买机器。后面的材料、人工都要不少钱,效益也一直不好,就没做了。”在电话那头,陈张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又出去打工了,机器也闲置在老家。
  农村地区因为长时间处于落后状况,发展中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所以返乡创业者要面临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对于专门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的熊臻铮和她的公司来说,目前企业存在的瓶颈和障碍在于返乡后遇到了一种认知“错层”的现象。她告诉记者,农村地区的起点较低,很多在城市的先进经验本土企业还不能接受,能接受的东西很有限。
  “就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商业思维、跨界思维、产业思维、成本思维等新型思维都是返乡创业者缺乏的,包括种养企业或者其他实体经济企业,很少真正可以跨出从‘产品’到‘商品’的那一步,对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也比较被动。”熊臻铮说,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人才引进问题,返乡创业者能有多大作为,能为农村地区作出多大的贡献,还是取决于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能发展到哪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