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灵川县的古石桥暨马溪桥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1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造型优美的双曲石拱
  桥西端
  西端自桥面到中段平台设13级台阶,平台再分两岔:北下9级接灵田古道;南转12级,并入进桂林城的古道
  东头23级石阶,中间设有两处可供挑夫歇脚、放担子的宽石阶
  宽大、平整的桥面
  西北侧通往灵田的古道
  □吕建伟 文/摄  
  桂林地处湘桂走廊,历史悠久,沉淀深厚,是中原文化最早进入岭南的区域之一。这里山岭逶迤、古道纵横、溪河密布,北至全州,南到平乐,史上曾建有众多的石桥。经笔者近十年的田野行走,感觉古桥数量最多的当属灵川县。
  灵川县境,地处湘桂走廊南端,漓江上游福地。西部为越城岭南延余脉,东部从北到南几乎为海洋山脉所覆盖。中部为漓江贯穿全境;西边有猫儿山南面集雨区的东、西两江汇合而成的甘棠江,水量大、水质好,建在江上游的青狮潭水库,更是对桂林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至关重要;发源于县境公平乡沿口村的桃花江,西折东返,七拐八弯,自市城区西北穿城东流入漓江;东边的灵田境内主要河流为花江,南流至大圩称牛河;发源于灵田东边龙口村委梅庄村的小河(当地有直接称其为“马河”或“南积水”的)进入大圩境与涧沙河汇合叫马河,两条河均注入漓江;发源于海洋山脉南端海洋乡的潮田河,承载着思安江水库的漓江补水,自潮田乡沿吕岸村至南村,注入漓江。
  灵川全境,三面拥抱着母城桂林,除漓江水路和湘桂驿道外,史上曾辟有多条古道及古商道。这些始于唐宋,兴于元明,清朝达到鼎盛,最后衰于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贯通的古道,几乎都要穿行于溪流密布的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人要行路,马要驮货,挑夫更是要负重前行。以上这些,注定了灵川县境古时所建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桥梁要比其他县多。据民间古桥爱好者统计,仅灵川县东部的灵田镇,至今还存有各种古石桥87座,称之为“桂林石桥第一乡”也不为过。灵田境内主要河流叫花江,由多条小河小溪汇聚而成,是故花江有灵田镇的母亲河之称。灵田境内花江流域共有各类古石桥68座;花江流入大圩境后叫牛河,至漓江汇合处,河上现还能见到16座古石桥,故在花江38千米的流域内,现存古桥84座。而发源于灵田镇龙口村委梅庄村的小河为马河干流,流经灵田镇的石枧村及大圩镇的西马、南积、熊村,到上桥村与涧沙河汇合后仍叫“马河”,最后穿大圩镇上的万寿桥入漓江,河流长23千米,现存古石桥29座,其中位于灵田境内的有19座。这些桥以石拱桥居多,类型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一拱、二拱、三拱、四拱和五拱,还可见到七拱的;也有一些石制的搭板桥和接龙桥(俗称“石梁桥”),其形制为在河中建桥墩,支撑厚度不同的石板桥面,两三跨的叫“搭板桥”,更多的则叫“接龙桥”了。灵田境内,在阳旭头村、迪塘村等多处,均可见到搭板桥;花江下游,河面增宽,河中所建桥墩也相应增多,有七八跨、十几跨的,最多的竟有20跨,桥面的大型加厚石板,俗称“石梁”,一块接着一块,接龙似的与彼岸相接,故名。可以说灵田和大圩一带,是桂林古石桥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带。在商道和古道交叉、重叠的海洋乡,笔者只是走过部分区域,就见过古石桥近10座;在大境、潮田等乡镇,也有支线古道,斯地为山区、半山区,溪流沟壑众多,想必也建有不少古桥;而九屋至定江一线,地处越城岭余脉,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灵川县的母亲河——甘棠江,便是由多条大大小小的溪流汇聚而成,没桥,怎么走人?即使是源于公平乡经临桂又绕回定江镇入桂林城区的桃花江,沿途亦建有不少古石桥。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几乎村村通公路,一些古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少古桥由于其功能的丧失,有的被淹没、有的被填平、有的则被拆毁取料石作他用。就拿大圩镇的毛村为例,据村民说,毛村曾经有“一村十八桥”之说,目前只剩古石桥6座。尽管如此,灵川境内各个乡村尚存的古桥至今仍有不少。可以这么说:灵川境内的各类古桥,不仅在桂林,乃至整个广西,能出其右者,应该不多。
  灵川境内,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桥为海洋乡桥边村的宋桥,史上最重要的桥当属三街镇湘桂驿道上的凉风桥,最高大、气派的是大圩镇的万寿桥,这三座古桥均为单拱石桥。我见过的灵川境内古桥中工艺最复杂、最精致漂亮的石桥,则是大圩镇上桥村的双拱石桥马溪桥。
  马溪桥位于大圩镇上桥自然村西面的马河上,海拔156.6米。该桥为民国以前海洋乡入桂林城古道上的一座桥梁,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修缮过,东西走向,全长38.5米、宽5.2米、高5.45米,桥面铺石板,两侧无仰天石,拱高4.9米,单拱跨径9.2米,东西两端桥堍分别长9米和7.4米。两端均有步阶,西头13级,再分别往北侧转下9级接灵田古道,往南侧转下12级通入桂林城古道,与桥相连的古道宽1.8米;东头23级,每级厚15厘米、深34厘米和50厘米相间,连海洋乡过来的古道;台阶两端有挑手,各长2.2米。村中住民为李姓,为明朝洪武后期(一说:1390年)自灵田镇的混元村迁来。混元村是灵川县史上著名的石匠村,始祖李千八,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明初参与靖江王城的修建,技艺超群,桂林及周边不少高端石制品,均出自该村石匠之手,子孙均有传承。李氏一族人丁兴旺,散枝较多。20世纪60年代,桂林花桥的重建,李千八的后人亦有匠人参与(详情请见拙著《古韵灵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了解到这些,就会知道该桥的工艺为何能做得这样精湛了。在该村东口关帝庙前的涧沙河上,还建有一座双拱石桥,名曰关龙桥,形制也相当不错,但桥西引桥部分已被洪水冲毁。
  桂林古桥很多,建造年代不同,形制也不同,今留存的绝大多数以石制为主,需抵近观摩,细品才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