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过山那边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23日
□李振杰
翻过我们村后的大山梁,山窝窝里有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原来与我们是同一个行政村,后来因为交通不便,划到了另一个行政村。
我对山歌最早的印象,就是来自那里。虽然不同村了,但亲戚还在那。七八岁的我,跟着大人们去那边吃喜酒,大清早趁着凉快就出发了。那是真难走啊!沿着陡峭的山坡,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拐来拐去走很久,回过头来才发现根本没上升多少。终于到了山顶,以为会轻松了,谁知“上山容易下山难”,中午过一点才到亲戚家,这才发觉不但小腿肚疼,脚趾也被挤得生疼。吃了喜酒,天黑前是赶不回去了。走累了的小伙伴们早早地到火炕楼上的“连连铺”睡觉了,不知何时,被一阵似吟非吟,时而婉转、时而悠扬的声音唤醒过来——原来是同行的大人们被邀请起歌堂了。
后来才知道,人们依地域把这调子称作“八甲调”,调子相对固定,只要编了内容,都可以放到调子里来唱。我们这里的“山歌王”对调子作了个概括:“八甲歌韵在分段,九五上下扣连环。头句七字连二字,次句五字来接完。三四两句也同样,婉婉转转一连环。一句长来一句短,好似流水过长滩。一时轻来一时重,又似风雨下高山。三起三落三回路,跌跌宕宕慢转弯。会得其中曲折意,好马轻度玉门关。”一首山歌都是四句,唱时第一句之后紧接第二句的前两字,稍作停顿后,再唱三四句。三四句的唱法和前边两句一样。高手唱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歌词的意思,对曲调作一些变化,有舒缓,有轻快;可以高亢,也有低沉。深得其中意趣者,可以灵活把歌词的意思和曲调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那山歌真是好听。
翻过我们村对面那高高的棋盘界,便属于贺州市的富川瑶族自治县辖区了。那边也有亲戚,那里不仅有“八甲调”,还有“蝴蝶歌”。以前,每次我们过去或他们过来,一定是要住上一宿的,也一定是要唱山歌的。一边唱山歌,一边打油茶,或一边喝米酒,在一片山歌声中喝米酒、叙亲情,“歌声不断酒不断”,气氛特别好,酒更加容易下喉,不知不觉间就醉了。
翻过了一山又一山,山歌唱到了山那边。那时,总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山外有山,山外还是山,整个世界就是山,难走却又总是翻不完的山,一直到天的尽头。及至长大,及至去了很多地方,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世界里,到处都有歌声。
这些年,我跟着一位“歌王”朋友,这里去赶歌圩,那里去参赛,南宁、来宾、河池,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嚯,好家伙,广西的山歌调子好几百种呢!壮歌、苗歌、瑶歌、侗歌……每个民族下面,又有几十上百种不同调子的歌,难怪,其他省份的人以为广西人都会唱山歌。虽然不是每个广西人都会唱山歌,但广西人爱唱山歌,那却是“实锤”了。
爱唱歌的广西人最大的歌圩,就是“广西三月三”。到了农历三月三,这是广西人唱歌的时节,人们会放假两天,在这里或那里,举办一场歌会、赶一场歌圩,或者来一场比赛,会唱歌的去,不会唱歌的也去。会唱歌的,以歌会友。不会唱歌的也去赶个热闹,去看看亲戚,或去邂逅有缘的意中人。再怎么说,也可以放松放松心情。
我参加过一个三月三歌会,四面八方不同民族的歌手都荟萃在那里,用不同的语言歌唱,演绎着不同曲调,配以风格各异的舞蹈。如果不是屏幕上打出字幕,彼此之间根本听不懂唱的什么内容,但光是听着那些曲调,听着欢愉的节拍,看着演唱者脸上开心的表情,就让人陶醉其中,忍不住踏起了节拍,也跟着哼起来,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语言可以不通,但音乐相通。广西的三月三,就是歌的海洋、音乐的海洋,沉浸其中,就会被感染,就会快乐起来,就有了想唱歌的心情和欲望。于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感情也就融化在了这海洋之中,再也分不出彼此。
如今,我去山后的亲戚那里,或去富川那边,再也不用爬山了,开着车,驶在平坦的道路上,绕过那些高高的山,一两个小时也就到了。去更远一点的山外赶歌圩,就刷一张票,坐上动车,哼上几首山歌,很快就到了。
山路旁那些当年我曾攀附过的小树,如今应该都长成参天大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