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版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体育

07版:桂林故事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4年06月11日

漓江画派20年:

“江在,画就在”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①

  ②

  ③

  ④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碧山环抱、秀丽深宏的漓江,从中国五岭之一的越城岭而来,向南逶迤而去。她绵延214公里,沿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宛如一幅举世无双的画卷。千百年来,无数丹青妙手被桂林山水之美折服,欲将漓江的神韵倾注笔端。
  1985年,一幅长达200米的《漓江百里图》横空出世,给美术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这幅《漓江百里图》堪称表现漓江的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高峰,作者黄格胜更因此被视为“漓江画派”的代表人物。
  “源于阳太阳、凃克、黄独峰,成于黄格胜”,这是美术界对“漓江画派”发展史的凝练概括。从2004年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以来,“漓江画派”走过了风雨20年,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
  鲜活大气,包容开放。“漓江画派”有如一股温润平和的南风,为画坛带来了五岭以南特有的田园诗意。 
  谁在画漓江
  奇峰似笋,江流似带,叠光映翠,远岫渺渺,云霭轻蔓。都道江山如画,最早画漓江的,是谁?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22岁的米芾出任临桂县尉,和桂林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桂林的两年,米芾沉浸于山光水色间流连忘返,不仅在伏波山欢竹洞内留下题字和自画像,还留下了《阳朔山图》。而《阳朔山图》也被视为最早的桂林山水画。
  在这幅画作中,米芾题字这样说道:“馀少收画图,见奇巧皆不录,以为不应如是。及长,官于桂,见阳朔山,始知有笔力不能到者。”
  一句“笔力不能到”,概括出了桂林山水“只可意会”的独特韵味。受桂林烟云秀润、水汽氤氲的启发,米芾还独创出了“米点皴法”。这一水墨技法对中国山水画影响甚大。“用浓淡不同的墨,慢慢渲染出云的流动,以及云雾中的山水”,不得不说,米芾在艺术上的顿悟,与桂林山水关系密切。
  在米芾后,桂林最有名的画家当属明末清初的名僧石涛。他创作了许多以山洞岩窟为题的画作,为传统中国画中写意风格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其山水画作品中可寻桂林山水的影子,因此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18世纪以后,桂林出现了一批本土画家,并逐渐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水墨传统。以周位庚为代表的临桂周李家族、罗存理为代表的罗氏家族、以李宜民四个孩子为代表的李氏家族,都毕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传承了桂林山水画的精髓。
  大家之作,为“漓江画派”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8年,黄宾虹初次到广西,他一路笔耕不辍,作画不息。在随后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中,他展出了作品《桂林叠彩山》,这也是近代画家首次把桂林山水推向全国。
  抗战文化城时期是桂林艺术氛围最为浓厚的时期。桂林聚集了数百位知名书画大家,如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等,他们终日面对桂山漓水作画,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桂林山水作品。徐悲鸿笔下的“雨桂林”,李可染笔下的“黑桂林”,白雪石笔下的“白桂林”、宗其香笔下的“夜桂林”,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桂林山水在不同画家笔下,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美。
  1962年,桂林著名画家阳太阳率先提出了“漓江画派”这一概念。
  何为“漓江画派”?狭义上来说,“漓江画派”是指以描绘漓江及两岸独特自然山水风光为主题的画家群体。广义来说,“漓江画派”的画家们除了描摹漓江两岸自然风光外,还以“南方的风景”亚热带地域为创作主题,比如描绘桂北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生活,等等。
  作为“漓江画派”的奠基者之一,阳太阳从新中国成立后对家乡山水的热情与日俱增,漓江两岸的自然风光逐渐成为他笔下的主题,到最后几乎成为了他创作的唯一内容。《青罗碧玉图》《南溪桥畔》《阳朔半边渡》《漓江木排》……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他对家乡故土深情的表白。而这样反复以桂林山水作为艺术表达,也给当时的美术界带来了新的启示。“漓江画派”雏形初现。
  在阳太阳之后,帅础坚、黄独峰、凃克等画家接过了接力棒。最生动的一个传承例子是不断扩大的《漓江百里图》。1940年10月,“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到达桂林,开始了他的山水画创作。其中一幅宽32.8厘米、长2850厘米的长卷名为《漓江百里图》,描摹了从桂林漓江桥到阳朔沿江的风光景象。当时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76年,画家黄独峰完成了他的长卷《漓江百里图》。画卷长达21米,进一步将漓江沿岸秀美的风光展示在世人眼前。
  到了1985年,黄独峰的学生黄格胜,则将《漓江百里图》扩充到了200米,一举奠定了他在“漓江画派”第一代领军者地位。这幅长卷,将“漓江烟雨,渔家灯火,千峰碧透,浮山倒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现出了漓江流域自然风物之美,更开创了一种堪称“漓江风格”的国画山水图式。因此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也被视为“漓江画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随着越来越多画家加入到画桂林的大军中来,特别是油画创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画坛注意到了这个独特的“广西现象”。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也开始整合广西美术创作力量,以推进地方文化艺术发展。“漓江画派”的成立可谓水到渠成。
  2003年,“漓江画派”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广西美术界正式树立起了“漓江画派”这个旗帜。2004年6月22日,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由时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担任会长。
  与其他画派不同的是,“漓江画派”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党委、政府打造,作为地方文化战略发展实施的美术流派。“漓江画派”的诞生,无疑改写了广西美术创作长期处在边缘文化的状态。
  在随后的20年中,“漓江画派”展现出了蓬勃持久的生命力。漓江画派艺术中心大楼拔地而起,漓江画派学院、漓江画派美术馆、漓江画派研究院、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黄格胜艺术研究中心先后建成使用,《漓江画派》杂志、漓江画派网站、微信平台公众号进一步扩大了画派的影响力。一大批优秀画家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出来,其中的代表画家有张复兴、郑军里、张冬峰、刘绍昆、梁耀、石向东、雷务武、阳山、黄菁、谢森、刘南一、肖舜之、黄宗湖、余永健、黄超成、左剑虹、伍小东、姚震西、徐家珏、韦俊平、陈毅刚、杨诚、黄少鹏、周松、熊丁和美术理论家苏旅、刘新等,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均享有较高知名度。
  “笔非生活不神”
  如同中国画史上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松江派、虞山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一样,“漓江画派”也是典型的地域美术流派。
  在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漓江画派”形成了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其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是写生画和生活化。
  黄独峰在上世纪60年代便提出了“岭南画派西移”的观点,其核心就是写生。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写生是通往“心源”的途径。唐代画马名匠韩幹,对着马写生,万匹马“皆为其师”;五代山水画名家荆浩深入松林,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只有细心观察大自然的风物,并在体悟自然中习得绘画之道,把写生过程中获得的启悟和思考反映在纸面上,便能“道法自然”“中得心源”。
  “漓江画派”延续了对景写生创作的文化主张。黄格胜说,“写生即创作”,写生不是单纯地将眼前的景物搬到画面中去,而是有思考地去取舍重构和布局,应用个性化的笔墨技法,创造新的笔墨语言,以自由的方式表达反映出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理解。
  在黄格胜的影响下,写生已经融进了漓江画派每一个画家的艺术创作当中,成为他们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山水画名家徐家珏说:“画家必须深入到生活中,感悟生活,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抓住最敏感的、特有的感受。”
  于是我们看到了《漓江百里图》中的笔墨云烟,看到了《金山银山元宝山》层层山峦的虚实,看到了《石上人家枕温泉》江河溪瀑的淋漓,看到了《家山春熙》的竹篱茅舍,那藏在深林间超然尘世的意趣。
  山色、烟雨、浮岚、船帆、小桥、人家、少数民族……这些反复出现在“漓江画派”艺术家笔下的元素,也渐渐成为了画派的代名词。二十年来,许许多多画家受“漓江画派”对景写生的艺术主张影响,扎根生活,深入自然,到人民中去,描摹的对象也从漓江流域拓展到了整个广西,逐步形成了以桂林漓江流域地带为主的桂北山水画创作区,以北海为主要地域的北部湾艺术创作区,还有以红水河流域、桂西北近贵州一带为主的少数民族人物画、山水画创作区域、桂东的贺州等地民居创作区。
  2007年12月,“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场展览引发的反响是前所未有的,各大主流媒体对展览做了大量报道,短短几日相关搜索量超过了11万次。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两次视察漓江画派的创作基地和画展,并对画家们从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角度,以绝美的笔触寓山水于画,让山水走进画纸,反映了广西浓厚的民风民俗的画法表示称赞。
  “漓江画派此次亮相京城,举办作品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要把它培育和扶持成为广西文化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响亮品牌。”刘云山寄语“漓江画派”。
  继续热忱地描绘时代恢弘
  今年5月1日,“壮美广西——漓江画派二十年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透过82幅精品力作,观众们可以一窥“漓江画派”的创办初心和二十年来的美术研究硕果。
  奇山秀水画风流。弹指一挥间,“漓江画派”走到了第20个年头。漓江画派已经成为广西美术的代名词,成为广西文化的品牌之一。
  百余位成员画家以笔为马,自由驰骋在艺术天地中,向外界展现出了一个鲜活大气、温润平和、丰富多彩、自由蓬勃的南方。画派的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上屡攀高峰,先后获得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最高文艺奖“铜鼓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一百多部。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广西入展的画家有87%是漓江画派画家。以黄格胜、郑军里、张冬峰、雷务武、石向东等为代表的画家被列为全国高层次专家人才,成为了广西文艺创作队伍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韦俊平介绍说,20年来漓江画派举办了近百场展览,先后9次到北京展出,5次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展示机构——中国美术馆展出。漓江画派积极申报的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美丽的南方:漓江画派中国行”,进行全国巡回展出,先后在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展出,全方位展示了漓江画派的实力。与此同时,“漓江画派”的青年一代画家也逐渐独当一面,在全国性美术大展上频频亮相,为“漓江画派”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韦俊平说,“漓江画派”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未来,漓江画派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广西美术创作不断登高原、攀高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画笔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壮阔图景。
  一笔青云,满纸春成。如今,“漓江画派”的队伍和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大。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漓江画派”的艺术家们纷纷走出国门,先后到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日本等国家写生、采风、举办画展,把漓江边的故事、广西美术故事讲到艺术足迹所到之处。
  风云20年,辉煌20年。在第二个20年开启之际,又想起了“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在多年前所说的那句话——
  “只要漓江水还有,漓江画派就会存在。”

  图①:阳太阳 《青罗碧玉图》
  图②:黄独峰 《春满桂林遍地春》
  图③:韦俊平 《红色东巴凤》
  图④:黄格胜 《金山银山元宝山》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