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时事·体育

06版:教育

07版:理论·时评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4年06月06日

瑶乡深处的粽香情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瑶族同胞包的黄茅粽,比很多地方的粽子要显得个大。

  包黄茅粽的方法,与包一般的粽子有很大的区别。

  瑶族同胞正在包黄茅粽。
  本报讯(通讯员李茂香 周云 文/摄)随着初夏的脚步悄然来临,又是一年一度端午节至。端午节历史悠久,在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包黄茅粽是端午节日的仪式感。
  6月5日一大早,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西河村的许凤群就开始清洗从山上采摘下来的黄茅叶,用来包粽子。
  “选取长势好,没有虫眼的叶片,剪掉头尾,留下中间约40—50厘米长。黄茅叶有一种特别的清香,与做普通粽子的叶子不一样,黄茅草叶非常窄,只有1—2厘米宽,因此制作难度要高一些。”许凤群介绍道。
  黄茅粽的用料很讲究,一是用本地产的上等糯米,二是稻草。先把稻草烧成灰,然后用稻草灰制作灰水。用灰水将糯米浸泡一个晚上。
  黄茅粽制作也很独特,因为黄茅草比较窄,且细长,首先需要把洗干净的黄茅草按顺序交叉叠放,两两相交,编织成一块大的、像草席形状的草编,再把浸泡好的米放到草编上包裹起来。
  包好的黄茅粽两头翘起,外形神似龙舟,相对于其他的粽子,恭城的黄茅粽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长近一尺,直径约10厘米,每个粽子重达2—3斤,所以每个粽子要制作一根“背带”,便于手提。
  黄茅粽放进大锅,需要大火熬煮至少8小时,期间要不断地加水,确保锅里的水淹过粽子。煮好的黄茅粽,当你剥开包裹的草编后,可以看到里面的肉色呈金黄色,边面有漂亮的菱形花纹,散发着糯米、稻草和黄茅草的香味。
  许凤群用一根细线,一端用嘴叼着,将线缠上粽子一周,用手拉细线另一端,熟练地切下一片晶莹透亮的粽子。沾上之前熬制的红糖水。Q弹、香甜、糯滑甜爽,味道十分独特。如此红糖汁与黄茅粽成了绝配,成就了这道在瑶族传承千年的端午经典美食。
  黄茅粽除了是端午节的一道必备美食,还与恭城另一个民俗有关,那就是“撂节”。所谓“撂节”,就是年轻男子到未来的岳父家需要提着黄茅粽,新婚夫妇回娘家也要提着黄茅粽,所以黄茅粽也被恭城人赋予了美好爱情和甜蜜生活的象征。拿着黄茅粽作为“撂节”礼物的习俗也代代流传至今。
  一片绿叶、一缕清香、一根细绳传承着千年的味道。浓浓的节日气氛,厚重的文化魅力,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瑶乡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