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6月02日

苏轼当年的“高考”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02日     
  □龙建雄

  北宋“二苏”兄弟当年参加科考,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一起主持考试的还有贡举官王珪、韩绛、范镇等。欧阳修举荐文坛骁将梅尧臣担任点检试卷官,即由梅负责对阅后的考生试卷进行初分类,确定等级,然后上交贡举考官,也就是欧阳修。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欧阳修自认为其诗不及梅尧臣;王珪、韩绛与王安石同年考中进士分列榜眼、探花、第四名,王珪是李清照的外公,范镇是当朝著名的史学家,这样的主考队伍堪称“天团”。那时考试科目繁多,比如论、诗、赋、策、帖、对义等。大家可能产生疑问:“什么是对义?”在这门科目中,考生需要从儒家经籍中摘录句子作为题目,然后根据这些经义来解答问题并写作文章。
  欧阳修出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围绕主政者奖惩赏罚进行议论。有一篇策论引起了点检官梅尧臣的注意。考生文章提出要赏罚分明,认为可赏可不赏的,要赏,以示广恩;可罚可不罚的,不罚,以示慎刑。最后考生得出的结论是:“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这样才能“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文章的观点完全符合儒家“仁政”思想,梅主检官眼前一亮,大赞“有孟轲之风”,于是马上呈给欧阳修审阅。欧阳修看后完全同意梅尧臣的初审意见,但对梅建议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一”有自己之见,因为他预判这篇文章只有自己的入室弟子曾巩才能写出来,担心遭外界非议,最终“狠心”地定为“第二名”。
  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至今都是小学、初中语文填空题填写最多的“答案”,曾巩比苏轼在年龄上大18岁。因为曾巩是欧阳修弟子的缘故,所以欧阳修这一“避嫌”竟然“坑”的是苏轼,“第一”秒变“第二”;苏在对义《春秋》中也获得第一。有故事说苏轼是当年科考的“状元”,事实并未如此,即便后来苏轼的诗词歌赋成就最大,但当年在诗、赋的考试中成绩平平。呵呵,原来,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有“掉链子”尴尬时刻。有一点需要澄清,“二苏”兄弟随父亲苏洵一起到京城参考,实际上苏父没有参考,后来受欧阳修等人举荐当了小官,说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迎考是真,若说“父子同考”则是乌龙。
  事实真相在揭榜之后大白于天下。欧阳修很有歉意,急切地把苏轼召进府内对其策论文章进行了一番相互探讨。苏轼在文章中自编了一个“典故”,把《三国志》里孔融说的一句话引申作为论据,这是学富五车的欧阳修所没有想到的。苏轼解释的大意是说,读书而不读死书,可谓善读书,既然孔融是那样说的,以今日的立场来看待,也确实如此,我自己想想也原来如此。苏轼自己编排故事没有惹恼欧阳修,反而让欧阳修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后来,欧阳修写信给梅尧臣,其意说,苏轼确实有才学,老夫我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也正是励志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当年,礼部省考之后,还有最后一道考试关: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最后决定名次。据史料记载,这一届“全国高考”的状元是福建人章衡,第二名为窦卞,第三名为罗恺,其他有曾巩、曾布、林希、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苏轼、苏辙等(史载,“二苏”排名绝不在前7名之列),那一届进士多达24人,号称“千年第一榜”,除前三名之外,其他还有很多声名显赫之人。按照当时民间惯例,同届考上进士之人互称为“同年”,所有考生与主考官是“师生”关系。不过,宋朝廷为防止主考与贡生结党营私,担心形成特定利益集团,经殿试之后的进士统称“天子门生”。在我看来,苏轼与欧阳修个人之间的情分理应另当别论,非世俗之缘能够说清楚。
  把苏轼的科考之旅说成“高考”纯粹是风趣之言,按今天的分类来说,他应属“双一流”学生。从古至今,苏轼成为中国人争先恐后学习、模仿的偶像,皆因他轰轰烈烈的一生活得坎坷、通透、敞亮,活出了千百年唯一的“苏东坡”。
  可亲,可望,可敬,是“苏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