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5月19日

“5·19中国旅游日”特别报道

山水因“你”更幸福

桂林日报      2024年05月19日     





市导游协会副会长、外语导游关志远:我们是桂林山水中的“民间外交官”
  □本报记者 唐健扬
  “从大学时期,我便开始接待外籍游客,外语导游这条路也由此开启。”关志远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涉足外语导游这一行业,他与知名教育主播董宇辉是同门师兄弟,两人都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
  2003年,关志远来到桂林,这里的山水美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了他。他说:“桂林是入境旅游的重要站点,外宾来中国旅游,桂林是必游之地。这里不仅有壮美的山水,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在桂林的21年里,关志远见证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亲历了导游行业的重大变迁。
  如今,关志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导游经验,更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尽管有着桂林市导游协会副会长、外语培训部部长、高校特聘导师等诸多头衔,但他依旧坚持每月亲自带团去探访桂林的秀美风景。
  “导游不能脱离一线,很多东西你光坐办公室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关志远表示,虽然现在更多的是参与培训和组织工作,但每个月都会给自己定下任务,至少要走一两个团,因为只有亲身接触游客,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紧跟市场变化。从关志远的言辞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职业的热情与执着,以及对桂林文旅市场的敏锐洞察。
  采访中,关志远向记者分享了外语导游的有趣经历。他说:“多年前,我带领游客乘船游览漓江,提醒游客们注意安全拿稳相机。然而,还是有位外籍老太太不小心把相机掉进了江里。幸运的是,那是个冬天,水浅且清澈,可以清晰地看到相机掉在了江底的石头上。周围村民见状,纷纷拿出竹竿等工具帮助我们捞起相机,这位外籍老太太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便买下了所有村民的商品作为答谢。那一刻我颇受触动,这是中外民间友谊的最好见证,也深感桂林人民对外地游客的善良与热情。”
  近年来,桂林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特别注重公共场所中英文标识设置,作为外语服务的提供者,关志远感触颇深,并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近期拍摄的公共中英文标识照片。
  “正确的翻译不仅需要语言的准确性,更需要考虑文化的适宜性。”他告诉记者,为改善公共标识的准确性,我们动员业内开展了“外语导游随手拍,大家来找茬”活动,在工作中随手拍下错误标识,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今桂林公共标识的准确性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谈到文旅复苏后桂林境外旅游市场的变化时,关志远喜悦中透露出些许忧虑。他告诉记者,随着境外航班陆续恢复,桂林境外旅游市场也逐渐升温,但在册外语导游数量却大大减少,许多旅行社都在寻找合适的外语导游,甚至出现“一导难求”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入境旅游业务的扩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让更多的外籍友人了解桂林、爱上桂林。同时,也希望导游行业能够更加规范、专业、自律、高尚,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外语导游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关志远的话语平淡坚定,反映了当前外语导游群体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采访的结尾,关志远用了“民间外交官”来形容自己和同行们的职业角色,通过他们的努力,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友好得以加强。桂林的山水是静默的,外语导游用实际行动和热情向世界讲述着这里的中国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桂林旅游9号游船船长陈远辉:在新征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张婷婷 文/摄
  “游船上有特色自助餐、桂花茶饮,还有茶艺展示、古筝表演。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欣赏漓江风景,一边感受桂林文化魅力,尽享视觉、听觉和味觉的盛宴。”5月15日,在桂林旅游9号游船上,船长陈远辉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游船上的优质服务。
  自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原广西航运学校)毕业后,陈远辉就加入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游船分公司,从一名普通水手成长为优秀船长,再到漓江上第一艘四星级游船的掌舵人。参加工作29年来,陈远辉不仅见证了漓江游船的更新换代,更亲历着桂林旅游的提档升级。
  “在漓江上开船,我觉得特别幸福,每天都有美景相伴。”陈远辉说,刚开始,他驾驶的是铁皮船,由于设备简陋、动力不足,每天早上6点起床,要到晚上10点才能下船,回到家已是凌晨。尽管日子过得很辛苦,但他始终甘之如饴,每天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赞扬自己的家乡、赞扬桂林的山水,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
  然而,背靠着这片美丽的山水,也有人为了赚钱打起了坏主意。“竹筏航行无序、飞钩挂船、非法载客,非法挖沙行为泛滥,不仅给船队航行带来安全隐患,还破坏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了桂林旅游城市形象。”回忆起过去,陈远辉仍感到十分痛心。
  为了解决这些顽疾,市委、市政府严厉打击漓江排筏非法行为,持续推动实施“治乱”“治水”“治山”“治本”的“四治”工程,并出台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以铁腕之力保护绿水青山。
  “慢慢地,漓江景区管理越来越严格规范,在漓江上航行的每艘船都安装了GPS监控系统,也看不到竹筏争道、非法挖沙等行为。”陈远辉欣喜地说,不仅如此,游船也进行了提档星级化改造,从铁皮船到钢制船,再到软包豪华轮、星级游船,品质越来越高,环保性能越来越好,不少游客赞叹咱们的游船服务可以和航空服务相媲美,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桂林旅游提档升级也让游客深受感动。陈远辉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待了一对70多岁的外地夫妻,他们刚结婚时就游历过漓江,体验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名不虚传。几十年后夫妻俩带着孩子故地重游,没想到漓江水质更清了、生态更美了,旅游服务品质与秀美漓江山水相得益彰,他们兴奋地说有机会还要再来看看。
  身为船长,陈远辉不仅认真负责,驾驶技术过硬,不当班时还经常上到游步甲板为客人介绍风景、拍摄照片。“只要游客有需求,我都会尽量去满足,并借此机会推介桂林,展示桂林人热情好客的一面。”陈远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桂林旅游知识,只为更好地服务游客。担任船长以来,陈远辉圆满地完成了新加坡等国外领导人考察漓江的接待任务。
  正当记者采访完准备离开时,陈远辉透露,他现在掌舵的这艘桂林旅游9号曾经接待过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桂林旅游9号游船船长,他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驾驶技术,精益求精做好服务,用实际行动讲好桂林故事,保护好桂林山水,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桂花公社特级研究员李巍:讲好桂花故事 传承桂花文化 挖掘桂花价值
  □本报记者张婷婷 文/摄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李巍生长在桂花树下,听着桂花故事、吃着桂花食品、闻着桂花芬芳成长。长大后,他进入桂花公社工作,成了一名桂花研究基地研发部特级研究员,与桂花的联系更加紧密。
  当过导游、做过讲解员、从事过产品开发推广,李巍在桂林旅游行业摸爬滚打已有20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见万种人。”李巍坦言自己喜欢与人打交道。为此,他十分注重学习,通过书本学、网络学、实践学等形式,不断提高对桂林、对桂花等相关知识的储备,力求轻松流利地为各地游客答疑解惑。
  “我曾经就被游客问倒过,所以深知学习永远在路上。”李巍回忆说,那时候他正在为游客讲解介绍桂花品种,按照当时的认知讲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四个品种。一位游客好奇地问他是否知道彩叶桂。“当时,我的脸倏地一下就红了,连忙谦虚地向游客请教学习。”而那位提问的游客正是中国桂花协会会长。
  李巍始终对自己的工作满怀敬畏之心。在他看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旅游是桂林的金字招牌,不论是做讲解接待,还是做产业开发推广,必须时刻做好服务,维护好桂林旅游形象。那次的经历更提醒着他,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拓展自身见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各个方面知识都有储备的“杂家”。
  因为对家乡桂林、对桂花有感情,李巍从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他把这份爱融入所做的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讲好桂花故事、传承桂花文化、挖掘桂花价值。
  除了对桂花文化体验馆内每件文物、每个场景了然于心,李巍还对开发推广桂花延伸产品充满激情。他告诉记者,桂花公社以“聚焦桂花,开发桂花”为目标,开创了桂林“工业+旅游”“食品+旅游”“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业态,开发了桂花蜜、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桂花美妆、桂花香薰、桂花文创等十大类56个产品。
  “曾经有位市民在参观我们景区后竖起大拇指说,能代表桂林形象的产品终于不只是辣椒酱、豆腐乳和三花酒,还有更高端的桂花系列产品了。”李巍欣喜地说,市民的认可坚定了他做好桂花文化传播和桂花产品推广的信心、决心,他希望各地游客通过桂花公社这个平台了解桂林桂花文化,把桂花的美好传递给全世界。
  带不走桂林山水,带得走桂花暗香,带得回桂林记忆。李巍希望全社会都动起来,形成“百姓种桂花、政府推桂花、媒体讲桂花、企业做桂花、群众买桂花”的良好局面,让桂林桂花系列产品成为跟云南鲜花饼、台湾凤梨酥一样的城市礼品,打造成为世界级特产伴手礼。
“00后”旅游产品策划师陈伟:打造与年轻游客共鸣的旅游体验
  □本报记者唐健扬 文/摄
  随心所欲“沉浸式”体验的“Citywalk”游,“躺”进乡居民宿闹中取静的“躺平游”,远离“人从众”寻找“冷门去处”的“反向游”……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群体正引领中国旅游消费迭代升级,桂林旅游产品消费的年轻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过去旅游更多是看风景,但现在年轻人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新的体验,有更多互动和探索。”作为一名“00后”,桂林佳音国际旅行社桂林市场销售组组长、旅游产品策划师陈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表示,过去桂林旅游市场以中老年游客为主,他们更偏爱传统的旅游线路和购物团。然而,随着年轻游客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旅游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年轻群体不再仅仅满足于看风景,他们更渴望在旅行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团队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进行了创新,结合桂林特色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项目,比如网红打卡、围炉煮茶、野奢营地、非遗制作、小众秘境、飞拉达、潜水、探洞等体验活动。”陈伟表示,他们正积极调整产品和策略,希望通过纯玩、高体验的项目,以满足年轻游客对新鲜和趣味的追求。同时,他们还会利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来把握年轻人的旅游趋势,从而设计出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年轻人共鸣的游玩项目,以贴合年轻群体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作为旅游从业者,陈伟深知在接待游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他回忆道,去年暑假期间曾接待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由于正值旅游高峰,各项游玩体验较差,游客回到酒店后恰巧空调故障,导致游客情绪波动较大,甚至扬言要到社交网络上进行吐槽曝光。
  “当时已是深夜,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迅速与酒店沟通并安抚游客情绪,最后不仅满足了客人的需求,还通过送特产等方式表达歉意,事后客人非常感激我们的处理方式。”这次经历让陈伟意识到,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客户需求的突发多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方式来提升服务品质。
  “如今,我们会定期对新产品进行试玩和评估,针对热门项目会错开人流高峰,确保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体验。”陈伟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年轻群体乐于在网络上分享旅行中的喜怒哀乐,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桂林旅游市场的口碑。他们会特别关注客户的反馈,用以优化服务流程和产品内容,确保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道路上,年轻群体无疑是最闪亮的青春标杆。对于未来,陈伟充满期待,他希望旅游市场能够更加关注年轻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打造品质化、融合化、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推动桂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民宿夫妻段友良何革萍: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诗意地栖居”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在阳朔县兴坪镇兴坪码头对面,有一片绿叶似的小岛,叫做大河背村。这里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桃红柳绿,有竹篱茅舍,良田美池,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最妙的是,这里还是20元人民币背景图的拍摄地。
  2012年,段友良、何革萍从一位朋友那里接手了岛上的民宿“水墨居”,开始了他们的半隐半退的田园乡居生活。“一次机缘巧合,我来到了大河背村。一来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这里闹中取静,风光宜人,民风淳朴,很符合我对退休生活的想象。”段友良说,自己曾经在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工作,经常要熬更打夜,因此看到大河背村怡然自得的生活,他就认定了要在这里长住。于是段友良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一口气签了60年的租约。
  在2012年前,大河背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进出岛还得靠渡船。当时“民宿热”的概念才开始兴起,段友良和妻子何革萍很看好,于是就合计把“水墨居”运营起来。因为交通不便,岛上之前很少有游客到访。为了方便游客来访,段友良还跟村民一起搞起了道路硬化、村貌提升等等。
  作为阳朔最早的一批民宿,“水墨居”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民宿庭院的墙不是密不透风完全包起来的,是很有中国韵味、很有空间透视感的梅花墙。旁边的村民都跑来看,觉得好看,回去也把自己的小院做成这样。”
  段友良见证了大河背村的民宿从零到有,游客从零星几人到成群到访的过程。“在我看来,民宿就要做出家的感觉。”段友良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客人。当时因为正值旅游旺季,这位客人原本订了三天的房间,结果因为房间超售,“水墨居”只能提供后两天的房间给他。热情好客的段友良十分过意不去,便提出自己掏钱,请这位客人暂住到其他民宿一夜。没想到这位客人说:“我们也不缺住的地方,就是冲着水墨居的氛围和理念来的。”
  这件事让段友良触动很大,更坚定了“做民宿不是售卖房间,而是传递生活方式和状态”的经营理念。“我希望所有来的游客,都能感到很舒服,很放松,没有压力。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与附近村民结交的。在这里,我们回归到了最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做民宿不能只盯着那三五十套房。民宿不是卖房,而是打造回家的感觉,传递舒适的理念,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同频的客人。”
  段友良介绍说,营业十年,“水墨居”的客人60%—70%是回头客。客人们隔上三五个月或者一年左右都会回来一次。为了给老朋友们惊喜,他和妻子动了很多脑筋,今天增加点这个,明天改改那里,客人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
  这两年,段友良在民宿旁边又平整出了6亩地,做了一个“狗蛋农场”。在这里晒晒太阳,喝喝咖啡,露露营,喂一喂小动物,感受大树下的“小日子”、江流边的“慢生活”,非常治愈身心。
  “现在我们就是要在民宿的基础上,做‘民宿+’,做文化和内容,打造自己的IP,做出风格和特色。”
  如今,依托包括段友良何革萍“水墨居”民宿在内的30多家民宿,大河背村的游客已经达到每年80万人次。这对于十年前门可罗雀的大河背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对于未来,段友良夫妻是充满信心和憧憬的。他们希望通过用心的运作,把这间小小的民宿,打造成能安放心灵的原乡,让南来北往游客歇一歇脚,在此诗意地栖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