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广西大学农学院雁山旧址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30日

图①:广西大学分部旧址正面。

图②:建筑内部的楼梯。

图③:建筑前的保护标识。

图④:建筑外部二楼窗户。
□本报记者苏展 文/摄
上一篇“老房子”,我们走进了位于雁山区的桂林植物园,里面现存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当年在此工作时所居旧址,通过这栋历史建筑,我们了解了当年广西大学战后复迁桂林的一段历史,以及陈焕镛到此任教工作的点滴经过。而本期走近的老房子同样与1946年以后广西大学复迁桂林息息相关。
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里现存一栋民国建筑
在雁山区走访广西大学现存“老房子”期间,记者意外得知,除了雁山园以及其对面植物园存有当时的旧址外,在距离大概一公里的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办公地目前也还留存着一栋相关建筑,是当年广西大学分部旧址,由于该建筑位于办公单位大院内,外人基本没有机会进入,所以此建筑相对来说更加鲜为人知。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走进位于雁山镇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办公地,很快便发现了这栋颇具民国特色的建筑,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30米,南北宽15米,通高约10米。平面呈“H”形,为二层砖木结构,一楼置门廊,二楼设露台。由于原单位已不在此办公,这栋楼房目前处于闲置状态,建筑的整体虽完整,但已有多处明显破损。在建筑入口一侧立有“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面标注此建筑为“民国广西大学分部旧址”。
上篇我们提到,广西大学在第一次从梧州迁校桂林雁山的时候,当时的农学院并没有迁桂林,而是迁到了柳州沙塘,陈焕镛的植物研究所当时也随农学院一起迁到了柳州沙塘。为何当时这支队伍会离开“大部队”,单迁他地呢?根据史料说法是因为沙塘这个地方地势平坦,广西省政府在此设立了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这里有当时广西最完善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1937年,广西当局将大学中的农学院单迁柳州沙塘一举,主要为了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目的。
直到抗战胜利后,广西大学复迁桂林,其农学院与校本部才“会师”桂林。在这次复迁中,大学本部重新设校址于将军桥,农学院虽然也迁到了桂林,但依然没有跟“大部队”一起,而是单独迁到原来的雁山校址,所以原来作为校本部的雁山园便成了分部。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广西大学农学院迁雁山后,其办学地难道不是依旧在雁山园内吗?为何现在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也会留有这样一栋旧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里实际上叫“良丰校址”,而非“雁山校址”,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理解,文中通用“雁山校址”。
曾有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说法:“桂林是大后方的文化城,良丰是桂林的文化区。”
为何会这么说呢?结合前几篇可知,当时这里除了是广西最高学府所在地之外,国属、省属、市属的各种重要机构纷纷在雁山园驻扎,各界人士、学者、研究员、教师、学生会聚于此,使得这一片区域一时间成了一个科学文化大本营。
那么“良丰”具体指的是哪里呢?如今很多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良丰农场。而当时广西大学在此办学期间,“良丰”所指区域要更大,大约包括如今的良丰农场、雁山公园、大埠和广西植物研究所这些地方。
战后广西大学复迁桂林后,许多原来的科研机构并没有迁回桂林,所以广西大学农学院重新成为良丰的主人后,其拥有的办学面积是很大的,并不只是局限于雁山园内,上一篇也有提到,学校在迁回雁山之际,还收购了此前李四光所创建的科学馆及房舍,为学校办学所用。所以,如今在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会有这样一栋旧址就不足为奇了。
农学院在桂林
建筑本身除了年代的特征以及岁月的痕迹之外,并无其他值得玩味的地方,而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才是我们探寻的关键。那么广西大学农学院迁至雁山以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上篇我们写到,1947年广西大学农学院迁桂林雁山。此时,原人才济济的广西大学落入了教师奇缺的境地,时任农学院院长的孙仲逸引荐了陈焕镛重新入职广西大学,并请他主持恢复植物研究所。其实这一年,孙仲逸邀请的农林领域大师并不止陈焕镛一位,还有另外两位也值得一提,一位叫秦礼让、一位叫王丕建。
秦礼让和王丕建都是广西大学农学院第一届牧医系的毕业生。毕业后他们都公费留学到美国,回国后在“中央畜牧所”工作。1947年,该畜牧所从南京迁往台湾。就在这时,时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的孙仲逸向两位“老校友”抛来了橄榄枝。面对母校的邀请,他们毅然辞去了原本的工作,来到了桂林。
来到雁山后,秦礼让担任了广西家畜保育所所长,王丕建在广西桂林良丰牛种改良繁殖场工作。同时他们又在大学任教,教授学生知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二人所在的牛种改良繁殖场和广西家畜保育所(雁山部分)合并为广西畜牧试验场。这样的合并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再加上背后有广西最高学府的资源支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联手收获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比较重要的如,1950年2月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和广西畜牧试验场联合桂北牛瘟防治大队,在学校附近农村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牛瘟疫苗免费注射,共注射耕牛26000多头,开创了有史以来广西耕牛免疫注射密度和规模最大的新纪元,此次注射成本低廉,效果明显,广西随即进行了全省推广,1952年底广西牛瘟彻底消灭。
又比如紧接着的1952年,中共广西省委根据本地黄牛严重退化的情况,决定从农学院、广西畜牧试验场、桂林农林工作站抽调人员开展黄牛的人工授精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摸清当时黄牛的发情规律,发明了鲜牛奶作精液稀释液的技术,解决了人工授精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经试点,1953年共输精316头母牛,受胎率74%,大大改变了当地“黄牛小如狗,一担挑两头”的状况。此外,由于杂种牛产奶量高,桂林郊区开始有农民饲养杂种牛,生产鲜奶出售。此法后来被南宁红星奶场采用,通过繁殖杂种牛,建立奶牛群,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桂林雁山农林事业的起源
也是在1952年这一年,全国教育界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这次改革席卷全国四分之三院校。
这次调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希望“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这一轮院系调整,除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综合性大学得以保留,其他综合性大学都被解体为单科性或多科性的工科大学。也就是1952年年底,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为广西农学院。
次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决定正式撤销广西大学,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华中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这里面有大家如今熟悉的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
这一年,秦礼让被分配到华中农学院任畜牧兽医系主任,他后来被誉为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王丕建则留在了独立建制的广西农学院,继续服务母校,后来他被誉为我国水牛人工授精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际水牛大会科学先驱者奖。
如今我们打开地图会发现,在雁山园周边区域其实集中了很多大家熟悉的机构和单位,而这些单位都与农林领域相关,比如良丰农场、广西桂林农业学校、桂林市农业科学院以及上篇提到的植物园等。其实,这都与当年广西大学农学院于雁山期间办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高校大调整后,许多原本与大学相关联的单位也在调整。
1954年11月,秦礼让与王丕建所就职过的广西畜牧试验场与桂林专区横塘农场、桂林新生农场归并建立成为国营良丰机械农场,也就是大家后来口中常说的“良丰农场”。
而本篇我们走近的这栋建筑及地块,其命运在文物保护单位所立石碑后面也有阐明:1955年起,这里成为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之初叫桂林农业试验站)所在地。
1958年春,广西农学院再一次迁校,这次是从雁山迁至南宁,1—2月,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学校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与此同时,广西省政府下文将校舍、场地及部分设施划归广西省农业厅办农业学校,1958年10月“桂林农业专科学校”在此诞生,也就是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的前身。更值得高兴的是,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广西大学在南宁恢复重建。
至此,广西大学农学院与桂林结束了11年的缘分。11年放在其办学历史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却为后来的桂林,尤其是雁山的农林事业留下一颗火种,亦为今日我们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