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粑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11日
□邓丽琼
清明节前后,桂林市周边县区,肥沃的耕地或山坡,成片成片地生长着植株矮小,茎和叶子的背部白色且有多绵毛,叶子像耳朵,开着黄色或淡黄色小花的菊科草本植物,这就是鼠曲草,当地人叫它“白头婆”。
鼠曲草在结果实之前,茎叶柔嫩多汁,虽附着有绵毛,但有香味,且营养丰富,鸡鸭等家禽均喜食。桂北人用鼠曲草与糯米粉混合,做成各类粑粑食用。鼠曲草粑历史悠久,古时每逢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汉族人采集鼠曲草,和上等米粉做成祭品,用来祭祀祖先。
春季里,以田野和山间野菜制作的美食,鼠曲草粑算是相对简单。春节期间,沐浴几场春雨,走亲访友的人们会不经意就看到鼠曲草在路边、田间冒出。这时年糕、糍粑未吃完,人们不着急做鼠曲草粑。清明节前后,鼠曲草有些开黄色花儿,有些未开花,这时是采摘的最好时机。有经验的美食家知道,欲开还闭的鼠曲草花,香味独特,这时整株采摘,做成的粑粑,几乎人人爱吃。有些食客和商家抓住时机,采摘或收购鼠曲草,晒干后磨粉备用,也有焯水,揉团,冷冻备用的。
阳光明媚的早晨,挎上竹篮,篮里放置一把剪刀,哼着小调,走向辽阔的田野。觅一片长势良好的鼠曲草,放下竹篮,蹲下,挥动剪刀“咔嚓咔嚓……”,不用半个时辰,满载而归,喜悦的感觉写在脸上。回家把鼠曲草洗净,放入开水中焯水,使其软化,取出,挤干水分,捣碎成汁液,随后放入糯米粉、白糖、食用油,搅拌,反复揉搓糯米团至表面光滑,做成小剂子,包入馅料,蒸、炸、煎均适宜。
临桂区五通镇山货街有一口历史悠久的水井,水井边上是美食一条街。每逢五通圩日,七八个老妇人架起火炉,排成一行,销售着各类自制的美食。有两三口平底锅里各煎着几个鼠曲草粑。卖美食的老妇人慢悠悠地聊着天,轻轻地挥动手中的铲子,上下翻动着鼠曲草粑。鼠曲草粑被煎得金黄中透着墨绿,散发着植物清香,吸引着赶圩的人群。买鼠曲草粑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来者少则买一两个,多则买一二十个。物美价廉的美食,青睐者会少吗?
三年前,我远嫁海南省的闺蜜说她身体有些时日不舒服了,胃口不佳,晚上经常梦见家乡,特别想吃家乡的鼠曲草粑。那时已是深秋,早过了吃鼠曲草粑的季节。我想到这条美食街,直奔而来,买到二十个未曾煎的鼠曲草粑,寄往海南省。过了几天,闺蜜告知我,她吃了家乡的鼠曲草粑,身体舒畅了。我想鼠曲草粑不会有那么神奇的疗效,也许是家乡的美食治愈了她的思乡情结吧。
近年来,鼠曲草在桂北的用途扩大,不仅用来做粑粑,而且用来做馒头、包子。五通镇山货街有包子店,一年四季都用鼠曲草粉混合面粉做馒头和包子,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