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全国的桂林罗汉果,遭遇“价格寒冬”,各方积极应对——
一场罗汉果“救市战”悄然打响
桂林日报
2023年11月06日

10月15日,记者在兴安县溶江镇富江村看到,因价钱太低,一些种植户无奈选择放弃采收成熟的罗汉果。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刘健 刘菁 何月
桂林市是世界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加工、集散和出口基地。2022年桂林市罗汉果种植面积达22.55万亩,产量22.52亿个,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这一年,桂林市罗汉果全产业链总产值150亿元以上。
小小罗汉果,在过去的数年间,曾是广大农户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果”。然而,时下的金秋时节,罗汉果迎来了丰收,广大种植户不仅无法享受丰收的喜悦,反倒因价格低、滞销等情况,陷入窘境。
近一个月来,记者兵分四路深入各县区发现:一场以百姓利益为重的罗汉果“救市战”正在进行。
现象
“致富果”遭遇价格“跳水”
“小果8分/个,中果1.2毛/个,大果2毛/个,这个价钱根本没法跟往年比……”10月22日,谈起今年罗汉果的收购价格,家住兴安县溶江镇富江村的罗汉果种植户秦兴义口气中满是心痛和无奈。
2022年,秦兴义跟着其他村民一起尝试种植罗汉果。当年,9分田收获6千多元。今年,他扩种至3亩。结果,今年果子比往年多、质量高,价钱却“大跳水”,“去年大果有8毛到1块/个,中果也有五六毛/个,小果至少3毛/个,前来收购的老板也多。今年不仅价格低,有时候好几天没看到老板来,且选果挑剔,稍有斑点就沦为次果,只能按照1-2元/斤卖。”目前,他家果子已经卖了将近四成,收入却只有600多元,“按这个行情,今年能卖出肥料等成本就不错了,人工是白花了。”
10月14日,记者来到兴安县溶江镇富江村看到,当地一些罗汉果已变黄,但是无人采摘。在村子道路旁,记者还看到了倒弃成堆的罗汉果。“这么低的收购价,摘果子都不想摘了。”一个种植户无奈地叹息道。
记者从兴安县溶江镇政府了解到,今年,该镇种植罗汉果6500亩左右,其中金石片区约5500亩(自购苗约4000亩,订单苗约1500亩),富江村、车田村约1000亩,每亩种植约150棵苗。由于今年雨水适中,气候宜人,罗汉果取得了丰收,每棵苗平均能产出80个罗汉果,仅金石片区预计可收获660万个罗汉果。从9月初开始,该镇罗汉果开始采摘、销售。目前收购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订购苗,主要为莱茵生物和吉福思两家公司所订购,目前收购价为小果0.3元/个,中果0.5元/个,大果0.6元/个,但选果严苛,限时限量;二是自购苗,由种植户自行售卖,市场收购价为小果0.1元/个,中果0.2元/个,大果0.3元/个,特大果0.4元/个;罗汉果收购价格整体极度低迷。
溶江镇罗汉果种植户的卖果遭遇,并非个例。
10月19日,记者来到永福县龙江乡。在该乡规模较大的安昌合作社内,源源不断地有农户驱车前来卖果。谢林是龙江乡保安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这一趟他拉了3000多斤的罗汉果来卖,收入3000多元。而在往年,4000斤左右的罗汉果能卖到2万元,“这一比较,你说今年亏不亏!”
连日来,记者陆续走访了永福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兴安县、临桂区等地了解到,罗汉果鲜果市场行情整体低迷。据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中药材研究所副所长、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曾成介绍,罗汉果价格低、销售难的情况,该所在9月中下旬就已经了解,并开展了市场调研。以永福县为例。调研得知,永福县目前的收购价是按照小、中、大果分别是1毛/个、2毛/个、3毛/个的价格收购,甚至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相比去年的收购价格,今年的罗汉果种植户的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甚至无法拿回基本的生产成本,令人痛心。”
追问
为何会遭遇价格“大跳水”?
据了解,罗汉果属农副产品,价格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在相关部门未出台最低保护价政策情形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六条规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条规定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目前,罗汉果收购价属于市场调节价。
那么,罗汉果为何会出现价格“大跳水”、销售难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供大于求,是罗汉果出现销售窘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供大于求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是种植面积的扩大。
以临桂区茶洞镇仁义村为例,该村2018年罗汉果种植面积1920亩,2022年则增至2500亩。今年,该村的罗汉果种植面积依然在增加。而在全市,众多的村和仁义村一样,在不断扩增罗汉果种植规模。
今年主持罗汉果收购工作的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公司”)监事会主席李元元认为,今年罗汉果价格“大跳水”,最大的原因是供大于求。一方面是农户私自扩种,另一方面是各方对市场预估能力有限,自顾自埋头扩种,导致超产。其实,就在桂林扩种罗汉果的同时,湖南、贵州等外省,以及柳州、贺州等区内城市都在扩种罗汉果。外省市没有罗汉果收购和加工企业,种植户要把鲜果卖出去,只能跑到桂林来。所有省市的罗汉果都挤到桂林来卖,将价格打了下来,同时他们大部分果子都卖给烤干果企业,烤干果企业谁便宜买谁的,这也影响了果子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据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中药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全国的罗汉果种植面积极速增加,由去年的30多万亩增至今年的50多万亩。此外,今年风调雨顺,罗汉果亩产量较去年提升3-4倍。这一系列情况导致罗汉果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有所下跌是必然的事。
部分企业的收购行为,也影响到罗汉果的价格行情。记者了解到,种植户扩大了罗汉果种植范围,其中主要分合同苗和非合同苗。所谓的合同苗,就是公司发放一株苗,承诺收60%的果,还承诺有保底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种植户的利益。曾成说,该所在调研中发现,今年罗汉果供大于求,非合同果挤占合同果的市场,而部分没签订合同的企业压价收购,又导致发放了合同苗的企业只能变相地不兑现相关收购承诺,或者变相地压价收购,“也就是说,是企业的不良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罗汉果的价格稳定。”
应对
各方积极行动努力“救市”
面对罗汉果价格低迷、销售难的困境,政府、部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纷纷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救市”。
连日来,面对农户的销售难题,溶江镇政府积极协调罗汉果销售事宜。据该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副书记张紫明介绍,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向上级部门反馈情况,请求相关政策帮助,另一方面多方协调罗汉果收购商加大收购力度,并为本地企业协调解决烤房场地及企业用电,以提高本镇罗汉果烘烤能力。在兴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企业前往溶江镇开展罗汉果收购事宜。从10月10日起,莱茵生物前往溶江镇的各个罗汉果种植地收购罗汉果,日收购量在45吨左右。“虽然目前的收购量对于全镇的罗汉果鲜果销售依然是‘杯水车薪’,但我们仍在努力。”张紫明说。
永福县龙江乡副乡长郭化婷告诉记者,连日来,该乡对罗汉果种植户进行动员,鼓励他们把罗汉果进行及时采摘,避免坏在地里。同时,政府也鼓励当地的罗汉果种植合作社,对乡里200余户脱贫户种植的罗汉果采取优先收购措施。此外,该乡政府主动发力采取措施,为农民们谋销路。10月初,该乡已与湖南、湖北、江西三地收购商达成合作协议,出售龙江乡的干果共15车,每车约280000个干果。
20日,记者从永福县农业农村局罗汉果研究所所长韦忠训处了解到,目前永福县已经筹措了5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建设了烤房的农户进行2万到3万的补贴。目前具体文件正在拟定中,还未下达正式文件。
近期,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群众反映存在故意扰乱罗汉果购销秩序的个别专业合作社,组织该县纪委监委、公安机关进行了核查和调查。同时,当地政府派出了40支由公安机关、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及属地乡(镇)人民政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下沉各收果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全县罗汉果市场购销秩序监管。
在荔浦市,当地政府对采购罗汉果烘干农机的种植户进行补助扶持,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加工罗汉果,进一步补齐罗汉果产业链条,高效适应市场需求,保障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此外,记者从临桂区获悉,为解决今年的罗汉果滞销问题,临桂区多次召集乡镇和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应对措施,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各乡镇和罗汉果深加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罗汉果的收成情况、实际困难,以及罗汉果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面临的问题。
在政府方面积极行动的同时,不少企业也行动起来。记者从莱茵公司了解到,今年,该企业持续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收购罗汉果。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已经预估到罗汉果供大于求、价格会走低这个情况,并积极着手改造公司生产线,原本一天消耗200吨原料的生产线改造后能消耗400吨。此外,该企业在征求市政府同意后,将前年投资7个亿的甜叶菊生产线紧急改造成罗汉果生产线,一天能消耗原料600吨。两条生产线加起来一天就能消耗1000吨罗汉果,也就是2000亩罗汉果种植地的总产量。
合作社作为与种植户联系最密切的一方,也在积极努力应对。黄成发是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桂林大迈罗汉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据他介绍,今年,该合作社共有合作农户136户(其中贫困户23户),共种植罗汉果1000多亩。合作社主要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收购鲜果后在合作社的厂房内直接加工。根据合作社购置的罗汉果加工烘干设施的加工能力,基本只能处理合作社社员种植的罗汉果。但是,受大环境影响,很多非社员因没有地方卖罗汉果,也纷纷涌来合作社。“看着大家辛苦种植的罗汉果这么难卖,我这边也在尽量帮忙。”黄成发说,近期,他在为本社社员收购罗汉果的同时,也接纳非社员前来卖果。10月22日之前,合作社每天收3千到4千筐,每筐200-250个。22日之后,前来售卖的果农减少,每天收1000筐左右。
政府、企业、合作社等积极助力,不少罗汉果种植户也在想办法。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在山区烘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古法熬制罗汉果膏进行销售。该乡朱家村朱名禄说,差不多200个罗汉果能熬成一斤罗汉果膏。近期,该乡有自驾游活动,有很多广东车主来玩,他家两天光罗汉果膏就卖了5000多元。目前,该村不少村民正在尝试用此方法缓解罗汉果滞销难题。
思考
如何让罗汉果价格“起死回生”
如何让罗汉果价格“起死回生”?面对这个问题,政府、企业和合作社等,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今年罗汉果鲜果价格低、滞销,看起来是突发事件,但是也暴露了罗汉果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兴安县溶江镇党委副书记张紫明说,目前,全市绝大多数种植户靠卖鲜果为主,市场一旦有波动,种植户毫无办法应对。其次,冷库、冷链等存放设施缺乏,烤果能力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鲜果存放和及时烘烤难题,种植户只能被动受市场“宰割”。该镇金石片区现有3家本地加工企业在收购罗汉果并进行烘干加工,每天预计能烘干约210000个罗汉果,但远远无法消化本地的罗汉果鲜果量。未来,该镇在罗汉果产业发展过程中,会采取适度发展,适当提升加工能力为方向,让该产业良性发展。
对于上述观点,临桂区茶洞镇仁义村的村干部深有同感。据该村一位村干部介绍,前几年罗汉果价格较为理想,仁义村村民选择直接售卖生果,不少小型烘干作坊则停止了对烘干设备的维护。目前,该村的一座200平方米的烘干作坊,每天连轴转工作,每星期也只能处理烘干罗汉果十余万个,根本无法满足本村罗汉果烘干需求。
对于未来本地罗汉果结构调整,曾成认为,首先,任何产业要适度发展,罗汉果产业也不例外。政府在做好罗汉果品牌建设的同时,要做到合理引导企业和种植户,根据区域特点合理化种植、适度种植;同时,苗木公司也不要过度发展。第二,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合同苗,企业就得按照规矩办事。否则,合同苗的性质就改变了。企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最终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第三,目前全市有不少罗汉果加工企业,竞争的方式多样,但是为了避免非正当竞争方式损害种植户的利益,还需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一个凝聚力强的产业协会,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而当产业良性发展,罗汉果价格就能“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