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低估了李靖
桂林日报
2023年09月21日

图①:逍遥楼前的李靖雕像

图②:翊武路旁的桂林古城墙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政权,是为唐高祖。
621年,唐高祖李渊消灭了萧铣的梁国。桂林在经历了隋炀帝时期的始安郡称呼后,重新改回桂州的称号(实际上在萧铣创立的后梁,桂林就曾经用回南朝梁天监六年所置的桂州名号,只是后梁命短,通常大家就漠视或者忽略了)。
唐朝的第一任桂州总管是陕西人李袭志。
然后,老师们敲黑板了:史上有战神之称的李靖闪亮登场。
御敌固金汤,生息可自由
李袭志归顺唐朝后,也没闲着。刚领到桂州总管的职务,622年,李袭志就前往长安朝见唐高祖,进位上柱国,封爵始安郡公,授任江州都督。这个时候,李袭志确定是离开桂林了的,而临时担任桂州领导职务的是李靖。不过,给了李袭志一个始安郡公的爵位,说明李渊也是看到了他良禽择木而栖的决心以及在桂林的贡献。623年,辅公祏反叛唐朝,李袭志担任水军总督,跟随岭南道大使李靖率军讨伐辅公祏。624年,平定辅公祏叛乱。后来,李靖被调回北方参战后,李袭志改任桂州都督,又重新回到了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李袭志621年归唐,622年前往长安述职,624年重回桂州任都督。这三年间,待在桂林主持岭南大局的是李靖。李靖的职务全称是: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类似于两广总督,并代理桂林地委书记的意思。
李靖在桂林的时间不长,他驻地在桂林,但因为整个岭南道的两广地区还有很多事情要干,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部落需要他整顿安置,所以真正在桂林的时间就更短了。具体有多短,真的很难算,但光看他执行唐朝的绥抚政策,一边要和地方土豪喝茶谈话讲道理,一边还要率军队到处巡视秀肌肉,帮唐朝收下了九十六个郡和六十余万户人口,就知道他在桂林的时间再多也多不到哪去。不过,就是这短短的时间里,李靖也在桂林干了一件足以载入桂林史册的大事:筑城。
学界普遍认为,桂林大规模筑城,就始于唐代。
之前秦朝在凿灵渠的时候,曾经修建过秦城,但那是更具军事意义的基础设施,和百姓生活并无太大关系。而且秦城地理位置也偏北,离真正的行政中心桂林城区好几十公里,在经历了东西汉两晋南北朝以及隋代,几百年过去后,更是基本接近于废弃状态。按照史书记载,就连作为交通大动脉的灵渠,此时都不复秦始皇时期的光鲜。所以,真正的筑城,始于唐代,第一个主持这件事的,是李靖。
这让我们想起,当时李袭志守始安郡城,也就是桂林城,一守就是两年,在市区没有城墙的前提下,是件多么艰难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李袭志可能也利用了兴安秦城的残存作为第一道防线,而且,桂林绕城而过的漓江和四周高耸且连绵不绝的石山,也是天然的屏障。选定几处隘口,堆建一些临时的寨栅当做防御工事,规划得好,也不是不能抵挡一下陆上来犯之敌的——从中可见李袭志当时真的不容易。
当李靖平定岭南后,管理包括桂林在内的岭南地区,凭借之前十多年在桂林为政的经历,李袭志确实是不二人选。
与李袭志最早以官衙和民房墙壁为主要结构防君子不防盗匪的桂林城相比,李靖着手打造的桂林城堪称真正的城池。尽管面积和城墙高度在今天来看,还是小儿科了一点,但从甘露元年设始安郡开始一直到现在,七百年了,桂林总算有了自己的城墙。晚上城门一关,派几个士兵上去巡一巡,这觉睡得那才叫一个踏实。
李靖主持建造的城池,史上被称作子城。据文献记载,“子城在漓江西,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有四门:南曰‘腾仙’,东曰‘东江’,西曰‘静江军’,旧揭‘静江军’额,西南曰‘顺庆’,旧揭‘桂州’额”。按专家换算,李靖的这座城墙,墙高约3.6米,周长约1.6公里,相当于每边长400米,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平时把官署衙门的建筑全部包围在内,战时收纳城外的百姓,也颇有变通之意。如果这个数据不能让大家产生直观印象的话,大可以拿今天依然健在的靖江王城做对比,总体来说,一句话:规模略小而已。但和李袭志时代相比,却也鸟枪换大炮,已是天渊之别了。相信李袭志重回桂林任桂州都督后,看到这座城池,想起当年自己守城的艰难,心里面一定是感慨万千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靖的地位、影响力,和由此带来的财力,肯定是李袭志不能相提并论的。管他呢,有个安全的地方办公,好好都督桂州就是了。
李靖主持修建的桂州城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刚开始肯定是够用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加上桂林地位日益重要所产生的聚集效应,这座城池明显就不够用了。于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时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使的蔡袭开始了扩建工程,在子城的基础上增筑外城。
据专家分析,这座外城的范围大致东到漓江边的滨江路,南到现在的漓江大瀑布饭店,也就是榕湖、杉湖北岸,西到中山中路,北已经到了独秀峰以北的地段。外城周长约三十里,高三丈二尺(差不多九米的样子,接近现在的三层楼)。因为城墙长了足足有十倍,所以开了八个城门,几乎将桂林城区百姓的居住区域全部纳入了保护范围。这个功劳显然要记在蔡袭头上。
因为此时广西境内民族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桂州在军事经济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桂林的第三次筑城,转瞬即至。三十年后,唐光启年间(885-887年),桂州都督陈可环在子城的西北方向修建了“夹城”。夹城周长六七里,范围大概在独秀峰北到叠彩山、伏波山一带。这里被规划成了商业区。
这夹城的修建范围,似乎刚好在外城以外,却紧贴外城,同时把山体更为庞大却又同样地势险峻的叠彩山利用了起来。再修一座城,专门把原来城外的商业区保护在内,一是说明了当时桂林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南来北往的商家不少,二是说明了桂州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在此时已经逐显端倪。
这里势必要说到令狐熙了。作为隋文帝杨坚的追随者,当时的桂州刺史令狐熙的执政理念一直是抑制人员流动,压制工商业,只要社会稳定,最好大家都去务农,足不出户是最省事的。至于经济发不发展,并不在他的首要考虑范围内。令狐熙治下的桂林和岭南地区,刚开始的时候还行——毕竟令狐熙以德服人,不像周法尚那样强势——但时间一久,社会活力尽失,不满和动荡自然随之出现,这也是令狐熙才在桂林干了四年,就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而到了唐朝这时候,显然局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教育渐兴,城市功能已经基本具备,成为岭西重镇的大趋势,任谁也挡不住了。
这个过程中,作为第一个筑城的李靖,立了首功。李靖筑建的桂林城,对于桂林来说,其意义丝毫不亚于史禄修建的灵渠。史禄修建的灵渠,打通了桂林水运的大动脉,但从中原南下岭南,后来已经不是非灵渠不可了;而李靖筑城,给桂林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模板。以李靖多年在隋朝首都长安生活的经历,在有限的资源下,一座简单的城池,就给桂林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现在想来,其实我们是低估了李靖筑城对于桂林的意义。
李靖这个人
历史上,李靖是个接近神的传奇人物,戎马一生,立下无数功勋。
不过,再神的人,也只是人,一辈子不留污点或者遗憾,那也不太可能。李靖早期也留下过让后人诟病的一段经历,为了求生,李靖用最硬的语气说了最软的话:“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这番话是李靖在被李渊抓住后准备杀他时所说。如你所知,古人最受不得激,李渊也不能例外,毕竟这话里话外,既有为自己辩解的意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余,更有拍马屁的成分。关键是,这马屁拍得不动声色,却把李渊抬得很高,又是起义兵,又是为天下除暴乱。大家不过以前有点私怨而已,李渊你还要杀这样一个壮士,好意思吗?由此可见,李靖是个情商相当高的人,一个临死前还能把语言组织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人,就这样杀了,还真的可惜。
李靖和李渊的私怨是什么?
《资治通鉴》里没细说,但《旧唐书》卷67《李靖传》里倒是对此有记载:“大业末,(李靖)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大概意思就是,李渊的手下、马邑郡丞李靖察觉到李渊有反意,为了向隋炀帝示警,就主动把自己弄成罪犯,以便被押往江都受审。李靖准备以这种最不为人注意的形式,悄无声息地到江都后告诉杨广发生在李渊身上的事。但因为道路不通,而滞留长安,结果被攻克长安的李渊堵了个正着,然后准备杀了要去告密的李靖。
不管我们信不信,《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应该是不信的,后面有现代学者也是不信的。认为《旧唐书》里的说法实在牵强,从马邑郡到江都,是可以直通的,完全不必绕道长安。既然是要告急状,单人独骑、长枪在手、快马加鞭显然最快最稳妥,完全没必要“自锁上变”。所以,该学者认为,更大的可能是上司李渊的心怀异志,让此时尚未对隋朝完全丧失信心的李靖感到前途难卜,选择了不辞而别,回到长安的家中。从时间上来看,该学者的这种说法也要更合乎逻辑。
但李靖回到长安后,和亲朋好友喝酒叙旧之间,至少是走漏了消息的。这事看上去不大,但让李渊这边十分被动,因此导致了五儿子李智云被杀,大儿子李建成、四儿子李元吉等也差点被隋炀帝的手下包了饺子。在李渊眼中,这个罪魁祸首非李靖莫属。但在李靖口里,这不过是私怨而已。此话一出,让爱惜羽毛的李渊在众人面前一时也不好痛下杀手。高,实在是高。
当其时,李渊是太原留守使,还兼着河东讨捕使,手下有五郡之兵,“当四战之地”,在山西一带地位一时无两。而李靖所在的马邑郡,就在李渊的治下。但李靖却只是郡丞,是个做不得主的角色。这可能也是《资治通鉴》中记载了马邑郡的郡守名叫王仁恭,一个对上突厥就毫无办法的人,但能征善战的郡丞是谁却一点都没提及的主要原因。
李渊要杀李靖的时候,李世民也是发话求了情的,“世民为之固请,乃舍之”。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死了个排名第五的儿子,李世民不用太在意,少个弟弟,等于少了个不安定因素,不是坏事,反而是这个马邑郡丞李靖素有大才,这才是李世民最需要的。于是李世民就把比自己大将近二十岁的李靖收入了幕府之中,相当于私兵。从此,在唐朝,在李世民手下,李靖南征北战,一步步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
其实,李靖年少就已经成名,他舅舅、号称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就曾经摸着李靖的头猛夸过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也只有你啊。据说李靖后来纵横沙场的一手好枪法,就是从韩擒虎那学的。隋朝重臣杨素也曾拍着座椅扶手对李靖说,这个位置早晚是你的。后来,李靖确实坐到了杨素这样的高位,但那却是另外一个朝堂了。
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随从李世民东进,击灭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这一年,李靖已经四十九岁,年近半百,总算是“初露锋芒”了。而在接下来平定后梁萧铣的战斗中,李靖有勇有谋,数次力挽危局,说是辅佐赵珺王李孝恭,实际上权力却跟三军统帅差不多,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可说大放异彩。
平定萧铣的过程中,李渊和李靖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旧唐书》中记载:……赵郡王孝恭与战,不利。靖率兵八百,袭破其营,后又要险设伏,临阵斩肇则,俘获五千余人。高祖甚悦,谓公卿曰:“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随后安慰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又手敕靖说:“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这显然是个好信号,一是说明之前李渊虽然放了李靖一马,但始终还是认为李靖是有过之人。另一方面,现在李渊已经放下,都既往不咎了,李靖还能不专心打仗?
李靖灭了萧铣的梁国,最难受的可能就是此时坐镇桂林的李袭志了。刚刚归顺萧铣,都还没缓过神来,这才几年啊,江山又要变了颜色?隋朝说没就没,眼下梁国也没了,李靖的兵锋所指之下,李袭志和桂林何去何从?估计此时的李袭志一定不停地在心中感叹乱世为官的艰难。
李袭志算是个识时务者,也许隋朝和梁国的相继陨落,让他从唐朝这里看到了希望,而且,李渊两次写信给他,以宗族亲情打消了李袭志的顾虑,李袭志最终决定不再像当年硬扛萧铣那样去扛李靖,而是率领手下和不是手下的岭南六十余郡归顺了李渊。桂林因而再次躲过了一场可能生灵涂炭的战火。李袭志善莫大焉。
李靖在桂林待的时间最多四个年头,这几年,倒是没有打什么仗,但对于岭南人来说,其实是件好事。最主要的是,李靖有空把桂林的城墙给修好了。至于之后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位极人臣的事,虽然也是李靖的辉煌,但其实就和桂林没多大关系了。
李世民和李靖的关系非常铁,李世民曾对李靖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李渊最后是这样评价李靖的: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今天桂林的漓江边、解放桥头、逍遥楼前,立有李靖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