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水谈桂林 那不是桂林
桂林日报
2023年07月05日

图①:两江四湖桂湖段。对面是老人山。当年的朝宗渠引水,就是引入此段,然后再注入西湖。

图②:漓江叠彩山、铁封山段。

图③:桃花江一段。

图④:今日的隐山。记者拍摄时正在整修中。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这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对桂林的印象。数千年过去,沧海桑田,用这两句诗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精髓,时至今日,都依然贴切。
桂林北部越城岭和都庞岭两座山系广袤的集雨面积,桂林的多雨湿润气候,让桂林地区河网密布,兼且水量充沛。大小河流四方勾连、水运发达之余,也让这一片区域成为了人类安居乐业的上佳选择。众多史料证明,因为河网密布,加上疏引得力,古代的桂林堪称一座水城。桂北威尼斯的称号,也曾不止一次地从当今文人的笔下流出,引无数骚客竞折腰。
同饮一江水
在未曾开凿灵渠和相思埭之前,桂林境内为人熟知的几条主要河流,比如兴安的大小溶江、灵川的甘棠江、市区的漓江、灌阳的灌江、恭城的茶江、平乐的桂江、全州的湘江、临桂的义江等等,当中流量最大、流域最广的当属大小溶江、甘棠江汇合后形成的漓江。漓江流过阳朔后,与茶江、荔江(荔浦河)一起在平乐汇合,形成桂江,然后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势流出桂林境内。
这段水域将兴安、灵川、市区、阳朔、恭城、荔浦、平乐都勾连了起来,几乎就是现时桂林辖区的一半,堪称桂林的主动脉。不过,灌阳的灌江虽然向北流入全州的湘江水系,却和桂林境内最大的漓江水系分道扬镳,一个向南流,一个往北飞,最近处虽然仅几里路,但在灵渠开通之前,大家就是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临桂的义江汇合相思江流入洛清江后,下一个重要目的地是柳州,但如果不是相思埭的修建,桂林的漓江和柳州的柳江也只是互相景仰而已,两地民众很难找到同饮一江水的亲切感。
从这里我们也大致可以看出,灵渠和相思埭的开通,对于古时桂林的水运来说,意义有多大了:可溯漓江北上经湘江水系入长江水系,辗转万里达到中原帝都;扬帆东南可入海,南下钦廉能运盐鱼,西行云贵可取铜斤……这样发达的水路交通系统,让当时的桂林想低调都难。
秦朝开通了灵渠,虽然也受益匪浅,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岭南,但秦朝命短,所以,受益更大的是后面的朝代。史料记载,汉朝时,桂林处在两条内河干线上:一条是溯湘江过灵渠,顺漓江而下桂江进入珠江水系,最后从番禺出海;另外一条则是顺漓江、桂江到达梧州后,经浔江、绣江,过玉林平原后,顺南流江而下到合浦,也可以出海。自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产品输入岭南,岭南及南海诸岛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大多走的是这两条路线。东汉马援南征交趾,走的是第二条路线,到合浦后,再水陆两路并进,三下五除二搞定了造反的征氏姐妹。
隋唐时期,前朝重视水运交通的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得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五大水系得以勾通,也间接带动了桂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水运的发展,传统的南北交通干线湘江-灵渠-漓江此时更显重要。当然,唐朝开通的相思埭,也就是桂柳运河,让桂林南往柳州的路程大大缩短,同时还顺便与西部乃至云南、贵州都通了航,这更是意外之喜。
到得宋代,由于之前丢掉了半壁江山,所以朝廷更加看重包括岭南在内的大后方的经营,广西也因此获益,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交通水运自不待言。此时的桂林,除了原来的湘江-灵渠-漓江主干线外,还陆续开通了不少支流航线,比如:由灵渠入湘江,转渌水、袁水、赣江、信江、衢江、桐江、富川江到杭州再转北方(史料记载,宋代大诗人范成大到桂林任职时,走的就是这一条线路);再比如,恢复了由灵渠、桂江转入绣江,经南流江到合浦出海的航线(这条航线曾经因为相思埭的出现,在唐代末期基本荒废);又比如,漓江经相思埭到柳江、三江入贵州沟通黔东南的运输在这段时间再次得到了强化;而之前所说的经梧州顺浔江、北流河、郁林、南流江至合浦出海的古水道,在历经千年之后,此时也再次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南向水道,在漕运、盐运和商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元明清时期,内河航运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更大,而作为水运枢纽的桂林,其地位也愈发重要。据黄家城、陈雄章等著的《桂林交通发展史略》一书记载,清朝时,桂林的水运堪称巅峰:
……桂林处在下列三大主航线的枢纽位置上:①传统的桂江、灵渠、湘江线。清代时,随着洞庭湖的开发,湘湖商贾日益活跃,运量猛增,丝茶在湘集装南运,必经灵渠、桂江、西江直接东运广州,而洋货也由粤经桂而集中湘潭,然后分运到各地。②由桂林经相思埭运河、洛清江下柳江,再溯都柳江进入贵州,从而勾通大西南货物转输线路。③由桂江达西江,再经浔江入右江,转陆路进云南剥隘运滇铜,这一航线在清代极为重要。
桂林地区遍布着如同蛛网一样的水域,还有充沛的水量,令人眼红。最近网上有人发帖抱怨桂林有山,没有水……呵呵,他确定他到的真的是桂林吗?一言以蔽之:离开水谈桂林,那不是桂林。
一水抱城流
以漓江为主动脉,桂林通往外地的水道主要有三条,一条发源于海洋山流入湘江,流向朝北;一条发源于猫儿山形成漓江,流向东南;还有一条是义江和相思江合流后流经永福的洛清江,目的地是南边的柳州。当然,还有资源的资江,向北流入湖南;流入全州的灌江,也是北向;而龙胜的桑江一路向西流向三江侗族自治县,其水量也是不小。不过与前面三条水运主干线相比,后面说的这几条河流,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于灵渠和相思埭运河的勾通,这三条水路就像桂林的外环线一样,与资源、灌阳、龙胜、全州境内的河流一起,如同人体的血脉,将整个大桂林都滋养其中了。而古时的桂林城,作为整个大桂林的中心,四面有水环绕,且水面浩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刘克庄说桂林“一水抱城流”,已经十分形象,但李商隐的“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则更有气势,似乎也更符合水城桂林的美名。
现存的资料都指向一个事实:当时的漓江水面很宽,水量极大。联想到桂林城的东面是宽阔的漓江,西边则是浩渺的西湖,南边有碧波荡漾的榕湖和杉湖,再加上桃花江(旧称阳江)串起来的老人山、骝马山东侧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今天看来并不算大的桂林城区浮在水面上的形象顿时跃然欲出。
桂林之所以能成为水城,既有“外环水系”的天成,也有人为因素。这当中,就不能不提到唐代李渤对隐山西湖的开发治理。
李渤在桂林为官四年,做过不少实事。政务上的亮点不提,光是重修灵渠,就让他得以常驻灵渠边的四贤祠,供后人景仰。而西湖的开发,还有南溪山的打造,也是他给桂林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唐时的隐山脚下,被一大片宽阔的水面包围,面积达七百余亩,是一个天然的湖泊。因为又在西山之下,所以被称为西湖。隐山身处湖中,湖水“环浸隐山六洞”,而往来隐山必须借助舟楫,所以人迹罕至。据史料记载,李渤是在外出散心的过程中发现隐山和西湖之美的,一番探寻后,大为感叹:“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接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
这番话说得文艺,不太好懂,但如此美景,李渤不愿让它明珠暗投的心意,却是谁都看得出来。而作为桂林的老大,利用手中资源,给百姓营造一个好环境,愿意把美好事物分享,作为桂林人,怎么可能不感激他?李渤让人“伐荆导泉”,凿石铺路,勾通隐山西湖的内外交通,并建两亭,供游人休憩。在李渤的一番操作下,这座曾经寂寞的孤山,这片一度荒茫的湖泊,一变而成“邦人士女,咸取宴适,歌声遏云,舞影临水”的极佳休闲去处,吸引了大批游人。
经过李渤的开发整治,西湖在桃花江的串联下,与漓江、榕湖、杉湖连成了一片,借助榕湖、杉湖,人们可以驾船由东边的漓江直达西边的隐山,其城外逐波、风凉水冷的景象,着实令人向往。
不过,此时桂林城的水系还不算完整,真正让桂林变成一水抱城流局面的,要到宋代。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由静江知府王祖道主持修建的朝宗渠,让桂林城西北边和西边也注满了水,于是桂林的环城水系正式成型。如果大桂林的其它大江大河称为外环水系的话,这条环城水系,我们也可称之为内环水系。一环扣一环,河网四通八达,如何不是水城?
朝宗渠在城北接漓江水,西通隐山西湖,然后与桃花江相连(今时桂林著名景区两江四湖的概念大抵来源于此)。不过,今天的西湖、隐山,名称虽在,也能与天地终,但规模显然与当年的李渤、王祖道时期已相去甚远。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天意使然,徒唤奈何?这已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事情了。
朝宗渠的毁坏,是在宋末元初,元将阿里海牙率兵攻打桂林时发生的。阿里海牙将漓江、桃花江、朝宗渠全部堵塞或者改道,彻底破坏了桂林城的环城水系,或者说护城河。而在占领桂林后,元军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去清理河道,恢复原有的水路交通,朝宗渠因此被废成为陆地。记者曾向多位有关方面专家咨询朝宗渠的具体位置,但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方位,并不十分确定。
朝宗渠的废弃,让唐宋时期拥有浩渺水面的西湖日渐萎缩,而本地土豪劣绅的围湖圈地,不断蚕食,则更是让西湖雪上加霜,不复当年盛景。元代在桂林任职的吕思诚曾出台很多狠政策,试图挽回“桂林为郡,山有余而水不足”的局面,但一旦他卸任离开桂林,西湖一带又故态复萌,很多人逐年修堰排水,辟为耕地。史料记载,此后事态愈演愈烈,至明代初年,西湖已无可挽回地向陆地方向发展。到明中期嘉靖年间,曾在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桂林西湖,终于还是被一片陆地所取代。这段时期的桂林,再说水城,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了。如果当时有网络,网民发帖说桂林只有山,没有水,倒是可以用吕思诚的话来佐证的。
幸运的是,五百多年后,今天的两江四湖景区起码部分再现了当年桂林的水城风光。虽然乘一叶小舟尽览城中风景名胜,因为各种原因尚难如愿,但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起码可以保留一份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