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循着总书记视察桂林足迹踔厉笃行

04版:乡村奋斗者

05版:社会生活

06版:时 事

07版:发现桂林

08版:专 题

返回 2023年05月09日

20年文具店
成“青春见证者”

桂林日报      2023年05月09日     

  胡晓霞正在整理货架上摆放的商品。
□本报记者蒋璇 文/摄
  “阿姨,帮我拿盒铅笔。”“阿姨,我要一盒手工泥。”“阿姨,我要一个卡通零钱包。”每到上学放学的时候,崇善小学旁的“宝贝屋”文具店就热闹起来,进店的学生络绎不绝,老板娘胡晓霞忙得不亦乐乎。在这15个平方米的小天地里,琳琅满目的文具用品、潮流玩具和精美饰品让人应接不暇。
  自2003年至今,胡晓霞的文具店在这里经营了整整20个年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入校到毕业,也见证了各类文具、玩具的变迁。
  “溜溜球、四驱赛车、战斗陀螺、动漫卡通贴画,这些‘爆款’我都卖过。2003年时网购还没那么火,在学校附近开个文具店,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胡晓霞说,彼时,学生、家长要买学习用品或是一些时兴的小玩意,基本上都会就近在学校周边的文具店购买。后来,由于受到电商等多方面的影响,店里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除去房租、水电等各类成本,到手的利润基本仅够做生活费。“即使是这样,生意还是比学校周边的其他行业要好一些。”
  胡晓霞告诉记者,文具店不能单纯只靠卖文具生存下去,需要“混合经营”,把文具作为消费者的“硬需求”,兼卖一些利润高的“软需求”商品,例如手工品、玩具、饰品等,才能有更高的收入。
  一开始,她主要售卖一些常规文具,虽然文具类产品的综合毛利在30%—50%之间,一支售价2元的笔,进价1.2元至1.4元,乍看之下毛利并不低,可这类文具使用周期较长,消费者不可能频繁回购,加上线下购买的人也逐渐变少,店面无法以此维持经营。
  为了提高营业额,胡晓霞尽量把各种文具进货量更加充足,种类更加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她还会经常关注小学生的喜好,先后引进潮流文具、“盲盒文具”、奥特曼卡片等学生感兴趣的新产品。
  对于“新产品”的选择,她也有自己的原则——坚决“屏蔽”那些有害小学生成长的商品。在她看来,这些商品也许能带来不低的利润,但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生意不能昧良心,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同时也给孩子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印象。
  20年过去了,曾经光顾“宝贝屋”文具店的一些学生,如今已为人父母。“有些老顾客,以前是父母带她来买,现在是她带着女儿来买。”胡晓霞笑着说,她很喜欢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感觉,永远都是活力满满,文具店不仅承载了学生们的青春回忆,同样也记录了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