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 注

04版:时 事

返回 2023年04月05日

红色的沃土 永恒的丰碑

桂林日报      2023年04月05日     

  我市退役军人祭扫张曙烈士墓。 记者陈静 摄

  ▲在市逸仙中学校园内,学生们在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烈士牺牲处纪念碑前演绎根据三烈士真实故事排演的校本剧。 记者张苑 摄

  ▲75180部队与驻地师生一起到该部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祭扫活动。   记者陈静   通讯员黄远利 摄
  □本报记者张苑 周文琼

  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时至清明。
  每逢这个日子,哀思与感恩,一并而来。
  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也是一片红色沃土。这一方山水间,长眠着6000多名革命英烈。从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宣告成立,到红军血战湘江,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沧桑百年间,无数的英雄志士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奔赴使命,用信念铸起不朽丰碑。
  每个历史节点,都有动人心魄的红色事迹;每一段鲜红的故事,都彰显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每一座烈士纪念设施,都是桂林这座英雄之城的闪亮点缀。
  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桂林市共有烈士纪念设施866处(6298个)。
  正值清明,这些铭刻着“桂林荣光”的烈士纪念设施前,又迎来了一批批的扫墓人。今天,我们追随追悼者的脚步,透过那些散布于桂林各处的烈士纪念设施,再一次肃然起敬。
  缅怀,是重温,更是唤醒,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更是为了让这山水间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湘江两岸的深情铭记——
坚定的信仰穿越时空

  清明,桂北,湘江两岸,一处处红军纪念墓碑前分外热闹,黄白的鲜花、穿梭的人流,长眠在这里的无数红军英烈的事迹再一次被人们忆起。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极其壮烈的一役,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桂林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和兴安光华铺等地,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5个昼夜的血战,最终成功突破湘江。而这时,中央红军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段89年前发生在桂北大地上的红色历史,我们不知重温了多少次。陈树湘、易荡平……数千个名字刻在纪念园墓碑上的红军英烈,还有数万名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烈士,他们用生命写下了一段悲壮的英雄史诗,他们所代表的“湘江战役精神”跨越历史的时空,激励着今天的人们继续前行拼搏。
  几十年来,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在桂林有序开展。
  “三园三馆”是位于桂北三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代表性纪念设施的统称,分别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
  每一个纪念园(馆)里,都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寄托着永恒的纪念——
  在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里,每块刻有编号的石头下面都安葬着烈士遗骸,烈士英魂伴随着苍松翠柏融入桂北大地,万古长青。
  在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英名墙上刻有3000多位烈士的名字。园内一块无名烈士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样深情的话语——“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在位于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里,名为“突破湘江”的主题雕塑把人们的思绪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纪念馆大厅的墙上镌刻着“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12个苍劲大字——这是用信仰写就的历史答卷!
  ……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丰功伟绩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逝去的英灵在桂林山水间被深深铭记。
  而今,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湘江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高高矗立的烈士纪念设施群与两岸的绿树繁花交相辉映。英烈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座有形的墓碑,还有万千群众心中那座无形的丰碑。
桂林城里的“荣耀之光”——
它们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

  古老的桂林城,不仅是一座秀美的山水之城,还是一座写满红色记忆的“英雄之城”。
  在桂林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公园、社区,散布着十多处烈士纪念设施。它们,记录着桂林曾经的那段“烽火岁月”,也见证着桂林城市的沧桑巨变。
  在桂林城中心翊武路南段,有一座笔直矗立的纪念碑,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几个大字赫然醒目,遒劲有力。这座纪念碑虽处在热闹的市中心,但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它静静矗立着,把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尽收眼底。
  时光回溯到100多年前:蒋翊武曾任武昌起义总司令,后追随孙中山参与讨袁。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在从湖南到桂林的途中被捕,随后在桂林英勇就义,年仅29岁。百年来,桂林人民一直传颂着蒋翊武的事迹,为他立下纪念碑,他当年英勇就义的那条路也被命名为“翊武路”,表达了桂林人对这位“开国元勋”的崇敬和追思之情。
  上世纪20年代,革命先驱者在桂林开启“红色火种”传播之路。翻开《桂林革命英名录》,里面记录着最早一批桂林籍共产党人的名字:李征凤、裴邦焘、谢铁民、苏鸿基、黄锦辉……面对当时国民党的高压态势,这些共产党人用革命的激情与舍身的精神,不断开拓桂林的“红色之路”。
  步入位于七星区普陀山北麓的灵剑路,这里绿树成荫,清幽静谧。李征凤、裴邦焘、白鹏飞等几位桂林籍的革命英烈都长眠于此。几位烈士的墓碑相隔不远。清明前夕,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每座烈士墓前都放满花圈和千纸鹤。附近的居民说,这几座烈士墓虽然外观朴素,但被保护得很好,经常有志愿者来清扫和维护。
  在桂林市区的逸仙中学校园内,矗立着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烈士牺牲处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桂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不料被叛徒出卖。为保护自己的革命同志,三人用生命向党报警,留下了一段壮烈而感人的故事。如今,根据三烈士真实故事排演的校本剧《用生命向党报警》经常在逸仙校园里上演。在尧山脚下,新修葺的三烈士纪念碑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祭奠者。
  位于桂林城区漓江东岸的七星公园,承载了好几代桂林人的儿时记忆。这里不仅有石山、岩洞、绿地、乐园,还有八百壮士墓、三将军殉职纪念塔、陈光烈士墓等重要的烈士纪念设施。
  1944年11月,日军进犯桂林城,一场“桂林保卫战”打响。国民党三位将领陈济桓、阚维雍、吕旃蒙带领将士殊死抵抗,最终以身殉国。800余名抗战官兵退守七星岩,因日军向岩洞中释放毒气,壮烈牺牲。后来,三位将军和800余名壮士都被安葬于七星公园的普陀山腰,后人为他们建塔立碑,深切缅怀铭记。
  在距离三将军殉职纪念塔及八百壮士墓不远的普陀山脚下,一座高耸的陈光纪念塔特别醒目。1949年,当时任中共桂林城工委书记的陈光领导全市党员及群众为迎接桂林的解放而积极开展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陈光不幸被捕并被杀害,年仅31岁。陈光牺牲十多天后,桂林解放。数十年来,位于桂林著名景区内的陈光烈士墓、纪念碑一直是市民及游客常去的地方,也是桂林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一批又一批学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来到这里,向烈士献花、聆听先烈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将红色精神深植心底。
  在桂林城的各处,还有许多烈士纪念设施:西山公园内的苏联陆军步兵大尉巴巴什金墓、园林植物园内的秦霖将军纪念碑、普陀山北麓的张曙烈士墓、市区南郊奇峰镇的罗盛教纪念园……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得到精心的维护和修缮,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前往清扫和祭奠。不朽的忠魂,在桂林这片灵秀的土地上安息,薪火永存。
桂北大地上的“红色丰碑”——
简朴而庄重的纪念

  1949年12月广西解放。那时,百寿镇还不是镇,是百寿县。
  百寿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山绵林密,是藏人的好地方。解放初始,流窜潜伏在百寿县的土匪就有4000多人。当时,驻防百寿县的是解放军440团,驻防战士600多人。
  袭击抢劫军民的粮仓、抢银行、趁着百寿圩日潜入圩场实施爆炸……这些土匪无恶不作。1952年夏,历经一年半时间,百寿县剿匪任务完成,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击毙俘虏匪徒4000多人。而这胜利的战果,是无数英雄用牺牲换来的。
  位于永福县百寿镇南郊教场岭的百寿烈士陵园,面积5272.88平方米,是永福境内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于1951年5月30日建成。原烈士纪念塔高5.3米,正面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四四〇团剿匪烈士纪念碑”,周围刻有碑文及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81位解放军烈士的英名。2014年,烈士纪念塔被重修改造,塔高8.9米,正面刻有碑文及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81位解放军烈士的英名。
  每到清明时节,百寿镇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都来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黄菊,瞻仰纪念碑,大家用简朴而又庄重的礼节,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仰和怀念。
  在桂林广阔的大地上,保护红色设施遗址、传承红色精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在永福县龙江乡双江村,有两位无名烈士长眠在葱郁的山林之中,他们生前均系中国人民解放军440团战士,1951年7月在龙江乡双江村黄家屯、沟尾屯的剿匪行动中牺牲。当时,当地村民将两烈士就地安葬。由于当时安葬条件过于简陋,墓地年久失管荒芜,但村民们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他们向乡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希望给烈士重修墓碑。2021年,两烈士墓保护项目启动。2022年,永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拨付专款,用于新建双江村革命烈士墓。“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他们流血牺牲,我们应当记住他们。”村民们这样说。
  在阳朔县葡萄镇,每到清明,当地学生都会到王银奎烈士碑祭扫。王银奎烈士是贵州省人,1949年12月随部队到阳朔县葡萄镇马岚村剿匪,为了活捉土匪冒险进入山洞,被躲在暗处的土匪开枪打伤,抢救无效牺牲。
  ……
  在桂林的一山一水间有道不尽的红色故事,一座座饱经沧桑却依然散发光芒的烈士纪念设施与美丽的山水相融共生,这是桂林对逝去英烈的最深铭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桂林人民将持续深植这片红色沃土,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