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05版:县区资讯

06版:专 版

07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08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返回 2023年03月15日

牢记“十大消费警示”
助您避“坑”不踩“雷”

桂林日报      2023年03月15日     
□本报记者 张苑
  每年的“3·15”既是消费者的节日,也是普及消费维权知识、提倡健康消费方式的宣传日。
  根据2022年桂林消费投诉举报的热点和特点,记者通过采访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桂林市消费者协会,有针对性地总结整理出关乎桂林人日常生活的“十大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不断提高维权意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警示一 食品安全常注意
  食品安全问题位居2022年桂林商品类消费投诉榜首,可见消费者的关注程度。
  消费者选购食品应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正规商场、超市、市场和网购平台;购买时要查看标签标识,选择包装完整、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不要购买不认识的野菜和野生蘑菇,并自觉抵制野生动物交易。不采购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

警示二 保健食品防套路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认准“蓝帽子”标志。尤其老年消费者朋友要科学理性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要求食用,不要轻信商家夸大产品功效的虚假宣传,切忌盲目购买和使用。值得提醒的是,保健食品产品信息可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查询。

警示三 美容消费忌盲目
  “爱美之心”无可厚非,但盲目消费却不可取。
  消费者在进行美容消费时,一是要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不盲目听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二是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购买美容产品和美容项目;最好先购买“体验套餐”,别一次性投资太多;三是对美容机构承诺的条款要通过书面形式达成服务协议,对使用的产品、项目内容、后续护理、退款条件等进行约定,保留好消费凭证,发生纠纷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警示四 预付消费有风险
  在预付式消费领域,商家关店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不履行合同约定、余额无法退款、预付卡限制消费条件等问题。
  消费者应结合自身需求、经济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适度理性消费;购买预付卡前不要轻信商家口头承诺,应根据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签订合约,尤其是要约定提前解除合同、退费退款、争议解决途径等条款,还要保留维权证据。

警示五 打折促销要当心
  面对商家高折扣的诱惑,消费者应保持谨慎心态,留意商品的日常销售价格,谨防掉入“提价后打折”的陷阱。消费前应仔细询问促销活动规则,了解赠品的数量、规格、型号或其他附加条件等,保持理性,按需消费,拒绝购买来历不明的商品。

警示六 “直播带货”擦亮眼
  “直播带货”生动形象、代入感强,消费者很容易冲动付款。因此,消费者选择直播带货的方式购物,首先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避免冲动下单,盲目消费,还要货比三家,谨防虚假优惠,仔细查看标价及优惠券使用限制条件;及时保存相关的证据,可以截屏页面、保存直播视频或聊天记录。

警示七 教育消费别太“卷”
  教育缴费是如今不少家庭的“消费大头”。目前,市场的上培训班价格不菲,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培训机构营销手段也层出不穷。
  为孩子的教育买单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不要盲目跟风;选择培训机构时,最好先去实地查看,对同类型的培训机构货比三家后择优选择,不要为了预订优惠名额轻易支付定金。尽量购买短期课程,避免一次性高额投入。与机构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尽可能收集齐有关证据,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示八 装修风险要防范
  尽量选择信誉可靠、口碑好、证照齐全的装修公司,尽量抵制“游击队”,理性面对低价诱惑和“整屋全包”的促销方式。同时,还要慎重签订正规装修合同,区分“定金”和“订金”(在合同中,“定金”不能退,“订金”可以退)。施工过程要勤监督,房屋验收要专业、仔细。

警示九 网络传销碰不得
  新兴的网络传销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特定网站网页或社交平台发布传销信息,往往打着电子商务、免费获利、消费返还、网上创业、投资理财、网络博彩(游戏)等幌子实现金钱与精神双重控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谨防误入传销的“圈套”。

警示十 药品选购看说明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消费者对药物的需求和购买量增加,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有所增加。
  消费者选购药品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症选药、按需购买,对药品说明书不明白,可向药店内的执业医师咨询,以免买错药、用错药;为保证用药安全,应凭医生处方购买处方药;要注意查看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以免买到过期药品。
  采访中,桂林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到“提振消费信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消费时多留意才能有效避“坑”不踩“雷”;经营者诚信经营,依靠好口碑才能持续经营;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督促经营者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等规定。所以,只有社会各界携手共筑良好消费环境,消费者才能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