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聚焦全国两会

03版:聚焦全国两会

04版:聚焦全国两会

05版:综合新闻

06版:读 图

07版:理 论

08版:大 家

返回 2023年03月06日

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痛点及对策研究

桂林日报      2023年03月06日     
  □梁红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的重要特征。直面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和痛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提高两者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实现高质量的分工合作是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分工合作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之一。发达的社会分工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条件下,分工合作不仅以发达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而且始终坚持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并且能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分工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使社会分工合作达到高质量状态。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本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类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高质量的分工合作,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然而,实现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之间高质量的分工合作,仍受制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第一,育人体系的整体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育人工作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属于课程育人范畴,是大育人体系中的一个小育人体系,要遵从大育人体系全面的、整体性的要求,而大育人体系的整体协调机制仍在建设之中。
  第二,思政课与非思政课程长期疏离的负面效应仍需克服。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首次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课程化、学科化发展的模式。思政课专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对其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则没有明确要求。实践中长期存在思政课不考量学生专业情况而进行“一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非思政课只专注专业培养不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政课与非思政课程的长期疏离,在课程教材、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建设上都留下了痕迹,仍需要一定时间来消除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三,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平衡点较难把握。理论上,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是育人的本质,都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育人工作首位,且两者在课程地位、思政内容、思政优势等方面各有偏重,因而能够造就相得益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圆。但在实践中,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与“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浸润作用的平衡,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及完善的机制建设,而且需要教师强大的教学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殊为不易。
  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分工合作关系,就会导致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痛点。主要表现为两种必须加以纠正的现象。一是将各类课程上成思政课,即在强化专业课或通识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的同时,忽视了专业课或通识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二是将思政课上成通识课,即将通过与专业结合、扩充通识性内容等方式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亲和力的努力过程中,淡化了思政课自身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性,或者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必须注意,育德是育人的先决条件,但育人并不只是育德。育德也不是抽象的育德,而是要通过学理讲政治,通过学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固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但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高校思政课和其它各类各门课程,而是基于新时代新的历史要求和新的教育理念,将育人的内容结构视为一个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既坚持思政课通过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又努力追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有其味但不刻显其形。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追求的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课程育人全过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破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打通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痛点,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要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局中进行整体设计,以保障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实施效果。第二,完善机制建设。通过系统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提升机制等,打破思政课与非思政课程之间的壁垒,破除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误解和偏见,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科学可行的机制保障。第三,紧抓关键环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设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也在教师。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要通过各级各类培养,力求全面提升各类各门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知识能力、教学技能素养。
  (作者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