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 事

04版:亲 缘

返回 2022年12月25日

从南京男子掌掴5岁幼童事件说开——

孩子被欺负后,家长如何应对最妥当?

桂林日报      2022年12月25日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近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鲁医生掌握儿子5岁同学、推倒同学爷爷造成老人骨折一事,在网上迎来了两次发酵。一开始,全网都在谴责鲁医生恃强凌弱,对老人和小孩大打出手。随后,伴随着越来越多细节流出,事件迎来了大反转。看似“受害者”实则是肇事者、霸凌者、说谎者,一时间网上争论不休。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本来是孩子之间的打架,最后上升为两个家庭之间的战争。大人之间大打出手,无论有理与否,事件的性质都会因此而改变。
  作为监护人,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遇到“熊孩子”及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掌掴“熊孩子”,到底可不可取
  近日,南京一位男子掌掴5岁男童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发酵。一开始,网友们一边倒,认为该男子的行为不可原谅。但随着完整视频的流出,剧情也出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
  掌掴男孩的男子是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的骨科医生鲁医生。据新闻报道,事件发生前,鲁医生的儿子和这位被掌掴的孩子是同学,两人因为争抢一个玩具发生矛盾。被掌掴的男童遂用充气筒猛扎鲁医生儿子的后脑勺,导致其后脑勺挫伤出血。从视频来看,被掌掴的小男生下手的确非常狠,而据知情人爆料,这已经不是这个“熊孩子”第一次欺负鲁医生的儿子了。于是,气愤的鲁医生上门讨要说法,没想到其间情绪激动,发生了掌掴男孩一事。而在一旁的老人见状,将凳子砸向了鲁医生及其妻子,被鲁医生一度挡开、推倒,导致其腿部骨折。随后,鲁医生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网友们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来自贵州的网友“慕容若兰”说:“孩子闹事,绝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打人的问题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再出面,控制不了情绪的成年人大多都在牢里。”来自四川的网友“怀念小时候”则认为,作为监护人,被掌掴的小男孩的监护人没有及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给对方真诚道歉,这是点燃鲁医生情绪火药桶的关键。“自己孩子把别人孩子弄伤了,而且还是伤在头部这个敏感部位,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诚恳地跟人道歉并且当着人家的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吗?爷爷不言不语坐在旁边冷眼旁观的态度,这是作为监护人应该做的吗?鲁医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错了自有法律的惩处。被打者倒是没有犯法,可是道德方面呢?是善良宽厚的人吗?有做人留一线的教养吗?鲁医生打孩子肯定不对,但是这家人并不无辜。 ”
  小朋友们因为小事发生争执,在儿童成长与社交范围内是极其常见的一个事情。但因孩子之间的打闹上升为两家大人之间的过节之事,也绝不少见。“掌掴男童”事件,如同一粒掉进水塘的石子,激起了一阵涟漪。许多家长打开话匣子,分享起了他们应对“熊孩子”的经历。
  市民刘女士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三年级。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没少被“熊孩子”欺负。刘女士回忆说,有一次两个孩子因为一个足球打了起来,对方直接将刘女士的孩子推下楼梯,造成孩子嘴部破皮缝针。得知情况的刘女士非常焦急,忙赶到学校处理。看到孩子受伤,刘女士忍不住激动的情绪,当场训斥起了那个小孩。做错事的小孩被吓得当场哭了起来。随后,对方家长也来到了现场,在道歉后指责刘女士情绪过激,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并要求刘女士道歉。刘女士更加愤怒,与对方争吵了起来。对方立即叫来了自己的社会关系前来撑场,刘女士也不甘心,叫来了自己的家人与其对峙。双方最后大打出手。最终两个孩子被调开分到不同的班级,两家人每次见面都如见敌人,远远地掉头走开。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都是精心呵护好不容易带大,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穿的都给孩子了。看到孩子受伤的那一刻,家长自然是心疼的。我不理解的是,明明有过错一方,不走心地道了一句歉后就开始各种上价值观地指责我们教育的方法不对,我的态度过于激烈。我想谁心里都会忍不住发火。问题的核心,不是一开始你的孩子主动来抢我孩子的球吗?但凡你道歉真诚走心一点,也不要搞社会上威胁别人的那一套,我都不会真拼真干。后来我明白了,‘熊孩子’必然是有‘熊家长’。如果跟这样的人较真,我本是有道理的一方也会变得无理。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会选择收集证据报警处理。”
  专家支招:先观察再行事;反思育儿方法;可遵循“三个原则”
  桂林市宝藏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卢诗诗介绍说,在“南京男子掌掴男童”事件中,能反映出很多问题。首先,儿童之间争抢玩具,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社交冲突。孩子的成长是适应社会化的过程。在这其中,包括了让孩子去面对一些成长困难和挫折。但对于家长而言,家长往往本能地倾向于保护孩子,这份心意是没有错的,但因此动手伤害他人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一来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介入,会将问题扩大化,最终导致事件性质改变;二来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给孩子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卢诗诗建议,家长和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要坚持“观察 反思”原则。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主动打人,家长就要马上出来制止,如果无法当场制止,也要事后马上反思“我平时是否打过孩子、孩子的暴力行为从哪里习得的、孩子是否存在情绪压抑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被打,家长应当先充分了解事情经过,觉察孩子需要的帮助,比如孩子是不是存在“不敢说不、不敢及时回应、孩子的社交方式确实容易发生冲突”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观察,能不介入就不介入。家长的过度介入,会导致儿童处理冲突问题能力不能成长或者成长慢。 
  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讲师林朝军则认为,本案中欺负鲁医生儿子的那个孩子,不讲道理、霸道、有暴力倾向,和其原生家庭必然有关系。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把“家”事上升为“国”事,家长必须依法带娃养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在家过度宠爱溺爱孩子,没有规矩、没有底线,孩子就无法习得约束感和挫折感,不知道分享不知道迁让,在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和小朋友玩耍时就比较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像本案中的鲁医生儿子和那位小朋友的矛盾,就是在争夺一个玩具时发生的。
  家长在遇到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首先要特别理性对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都还小,心智发育、社会认知尚未完善,自控能力尚未成熟,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当中,在幼儿园或公共场所玩耍或游戏中磕到碰到,甚至动手打人咬人都不可避免。家长要接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过度保护。
  同时,家长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当遇到小朋友伤害攻击或危险发生时,要学会跑开、逃离现场、大叫引发周围的人注意,寻求老师或大人的帮助。平常,家长可以在家陪伴孩子一起演练,到了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当危险或伤害攻击发生时,小朋友就能熟练地在类似的情境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保护好自己。
  此外,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良好行为习惯及受挫能力,这样孩子到幼儿园或公共场合就能够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包容,将来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克服更大的困难,比如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
  林朝军建议,家长都要从“鲁医生事件”中吸取教训。家长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暴力解决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最后得不偿失。可以一分为二地去处理类似的问题。第一种,是当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自己孩子受欺负但没有受伤,只是哭着寻求家长帮助时,家长应当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抱一抱孩子让他哭一会待情绪稳定后,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冲突的过程,并指导他从中学会如何跟小朋友友好相处。
  第二种就是当孩子被伤到了,出现皮外伤这类的轻伤,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强烈责骂欺负者,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不敢再和小朋友玩了,留下人际交往障碍的阴影。同时,回到家后要给孩子讲一些积极鼓励的语言,比如“我很坚强”“我很勇敢”“我不害怕”等,让孩子化悲伤害怕的负面情绪为坚强勇敢的正面情绪。
  还有些专家也给出了很实用的对策,即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后最好遵循“三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属地原则,即在哪里发生的就要找哪里的负责人。以本案为例,两个孩子是在幼儿园发生争执并且受伤的。因此,不管两个孩子的家庭是否认识、家长之间是否熟悉,大家要做的并不是“私了”,而是最好找到幼儿园,要求幼儿园的老师介入处理。家长之间的私下沟通容易带有负面情绪,受情绪支配造成不理智的后果。专家建议,家长遇到此类情况,可以先带孩子上医院,拿着医生的诊断书,找到学校和老师或者是学校负责人沟通。然后基于这些,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比如,让两个孩子分开坐甚至换班,让对方家长道歉、赔偿等。如果事件发生在公共场所,如儿童游乐场、小区等,没有一个机构会对此负责,家长就要直接找对方家长沟通。
  第二个原则,是平等原则。当孩子受伤,大人不要去为孩子出头,因为这样违背了平等原则。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对决孩子,大人对决大人。如果大人出手,帮自己孩子出面“收拾”其他孩子,必然是有违公序良俗。孩子之间,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无可厚非。比如,A的孩子抓了B的孩子一下,B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回去,A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动手在先。但如果B出手打了A的孩子,即便B有理,A也会觉得B在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继而引发大人之间的“战争”。
  第三个原则就是对错原则。有的时候一味地追究对和错,不一定能够带来你想要的结果,有可能还会将自己陷入更多的麻烦里。论语里有一个故事,叫做“三季人”。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信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晕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碰到不讲道理的人,如果跟他争个对错,你的时间成本、情绪成本会越来越高,就会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
  以本案为例,鲁医生的孩子被打受伤了,他是受害者。但是因为对方强势、说谎、拒绝道歉,还“护犊子”,点燃了鲁医生的情绪火药桶,导致鲁医生冲动打了孩子,还推倒了对方爷爷。结果就是鲁医生丢了工作,被刑拘,鲁医生的家人为了鲁医生不惜跪下求情。本来是有理的一方变成了蛮不讲理的一方,这个成本太高了。因此,成年人有时候的对错,不在纸面上,而是在于从长计议,理智地掂量处理方式,找到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