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千万别大意
桂林日报
2021年07月31日
本版撰文 记者韦莎妮娜 实习生毛茜
前言
服用普通消炎药,竟然全身溃烂住进了ICU。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最近发生在桂林的一个真实病例。
在日常生活中,小感冒、小发烧,我们常常会有“久病成医”的心态,自主对症服用一些药物。但这种做法其实是有风险的,尤其对于高敏体质人群而言。
本期《健康桂林》,邀请到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治医师戴春光、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药师朱玲,来深入浅出地讲解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群体,以及家庭如何规范用药。
普通消炎药,竟成“致命药”
近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了一名金姓女士。起初,金女士只是因为感冒去药店买了消炎药服用,没想到,服药后她的脸部、颈部、躯干开始出现红色丘疹,并伴随消化道出血、血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肝衰竭、菌血症,不得不转入ICU(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普普通通的消炎药,为何竟成“夺命药”?接诊专家、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治医师戴春光表示,因金女士本身有青霉素、芒果过敏史,在服用的消炎药中,恰恰就含有青霉素,所以出现了重症药疹。
药疹在临床上叫做药物性皮炎,是药物跟人体接触引发皮肤黏膜炎症反应。本质上属于变态反应,即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过敏”。药物性皮炎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轻型表现为风团、红疹、痒、发热、畏寒等症状,一般两周内能够治愈。重型则会累及机体各个系统。像金女士这种情况,就是重型药疹,比较罕见但也存在,发作时间快并且具有致命性。
鉴于不少读者对重型药疹尚不了解,专家在此也一并做一个小科普。重型药疹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多形红斑型药疹、剥脱性皮炎以及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主要表现为口腔、眼睛、外阴等部位黏膜红肿、溃烂。同时累及肝肾、支气管。
剥脱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鲜红、肿胀并伴有渗液。在结痂时会大片像鱼鳞一样脱落,伴有液体恶臭。同时还有导致蛋白尿、淋巴结肿大、黄疸等症状发生。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发病急、皮疹蔓延全身,黏膜大片坏死脱落。同时伴有高热、内脏病变等,严重时可诱发毒血症、肺炎,甚至导致死亡。
警惕!这几类药物容易导致药疹
1.抗菌药,就是百姓口中的消炎药。如青霉素类和各种头孢类;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喹诺酮药物,如诺氟沙星胶囊;四环素,如多西环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
2.清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氨基比林等。
3.神经系统类药物,如抗神经分裂症药物、安眠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4.抗痛风药,如别嘌醇。
如果您是季节性过敏、海鲜过敏群体,那么很可能药物过敏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要高,因此特别要注意,一旦过敏,就要停止用药并且及时到医院就诊。
还有这些药物不良反应您要了解
戴春光说,近年来,医院收治的因私自用药不当引发严重后果的有不少。其中一名63岁的老年男性,因为胃疼没有去医院就诊,长期私自服用止痛药。在今年5月份便出现了胃穿孔,因为腹腔严重感染,手术后需要住进重症科进行监护治疗。
另一位患者是50岁的中年男性,患有风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同时还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经过一段正规治疗后病情有所控制,但在2个月前,因为听信他人介绍的民间偏方,吃了45天的草药,结果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加重了心功能和肝功能的损害,最后需要做血透和人工肝治疗,险些要了性命。
这些典型案例,应该能给各位读者“敲敲警钟”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呢?哪些药和食物不能混吃呢?
朱玲介绍说,首先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酒与头孢”。民间说“头孢就酒,说走就走”,不是戏谑。因为头孢和酒会产生“双硫仑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简单地说,酒是双硫仑或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抑制肝脏乙醛脱氢酶,阻碍酒精代谢,导致乙醛中毒的反应。轻者出现软弱、眩晕、嗜睡、幻觉、全身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重者可有呼吸抑制、虚脱、惊厥、心功能失常等剧烈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朱玲说,双硫仑反应可在5分钟内即出现上述症状,一般多在30分钟内,少数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很少在1小时后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只有头孢和酒精会产生上述反应,只要是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均有可能会发生双硫仑反应。具体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
有患者在使用以上药物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成人在服用抗生素3—5天后饮酒不会发生双硫仑反应,但是儿童及75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清除半衰期通常较正常成年人延长2—3倍。为了降低风险,请大家谨慎。
第二类是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种较强的镇痛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能够帮助类风湿患者缓解疼痛、轻微炎症,消除关节肿胀、四肢僵直。但是副作用较多,如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甚至穿孔;诱发过敏、诱发心肌梗死、中风、肝功能损伤等等,也请大家谨慎。
中老年人家庭如何规范科学地用药?
生病吃药,是一件很普通常见的事。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老年患者,会走进用药误区,在服药的依从性和规范性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来看看您是否走入了以下这些用药误区。
误区一:能不用药就不用药,以免出现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其实是指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合痛苦,需要持续吃药。专家说,大家可以放宽心,长期服用降糖、降压、降脂药物,是保持身体正常机能,并不是药物依赖。而且针对慢性疾病,规律长期服药,是可以起到保护心、脑、肾、眼、神经系统,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的。
误区二:指标正常就停药。
有的病人自我感觉好些了,就自作主张停药。最常见的是一些高血压病人,吃了几天药,血压降下来了,自己停药,这是极不利于健康的。降压药是需要长期吃的,断断续续地停药又吃药反而更加容易诱发心血管的意外。因为持续高压状态,容易发生脑出血、脑梗等心血管意外。降糖药也是一样,切勿因血糖正常,就自行停药,长期的血糖水平控制不好,机体处于一个长期高血糖的状态,容易损害肾、眼、神经等系统,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医生开具的药品不是单单根据一个简单的检查结果,而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的,需病人遵医嘱服用药物。
误区三: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有些老年患者特别相信中药,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神药,他们认为中药是没有毒副作用,西药才有副作用,于是就贸然去尝试中药,最后却造成很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事实上,很多中药不良反应是不明确的,但是不明确并不代表没有副作用,很多中药的毒副作用非常大,比如附子、草乌、川乌、马钱子等;其次如果同时服用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药,可能出现毒副作用加剧的后果,比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毒性或副作用;十九畏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由英国医生发现的“龙胆泻肝丸”事件。此中成药的成分中含有“关木通”这种植物,而关木通中含有马兜铃酸生物碱,马兜铃酸是对人体肾脏毒性极大的化合物,短期使用即可对肾脏产生损伤,长期服用的结果是导致慢性肾功衰竭,即慢性尿毒症,服药患者不得不进行血液透析或者换肾来维持生命。
专家指出,个人体质分阴阳虚实,中药其实需要辨证施治,所以提醒我们的老年患者需要到专科门诊就诊,在专业的中医医师的建议下服用中药。
误区四:跟风买药。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特别喜欢靠“听说”买药,听说隔壁吃哪个降压药效果好又便宜,自己也去买来吃,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病情跟别人是否一样,盲目跟风,这样做的危害在于有可能使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损伤身体健康,从而使得病情逐渐加重、恶化或者出现新的疾病。
在此,医生提醒大家,买药不是买白菜,别人用了好,不一定是适合你;药品也不是商品,需要医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病因等因素确定适合自己的药物,开具处方,做到规范合理的用药。
误区五:一体多药。
老年人的“一体多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增加,各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逐渐出现,从而使这种“一体多病”的情况更加严重。为控制好老年人慢病的进程,以及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状态,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或者恶化,临床医生会建议患者服用各种药物来控制或预防病情的发展。这就导致老年患者每天都要服用许多种药物的情况,再加上有些老年人过分注重所谓的“养生”,进食大量的所谓保健品,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呢?
首先,了解哪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需要长期用药治疗。在治疗时密切观察自己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最好做个笔记记录各种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药物种类、剂量也要记录)。与主治医师讨论应用药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剔除一些不必要服用的药品。
其次,可以跟药师或者临床药师进行药物咨询,查看这些药物之间是否相互作用,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所服用的药物进行梳理,掌握服用药物的最佳时间,比如降脂药、安眠药晚上睡前服用。整理出一份用药时间表,避免漏服或多服,设置提醒做到规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