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市·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码坪街:昔日杳无人烟 今日市井繁华

 

    码坪街

    在钢筋水泥丛林里,总有些地方冒出浓浓的市井烟火味,七星区码坪街就是如此。但很多人想不到,如今这个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街道,在上世纪5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土坡,自第一批老码坪街道的居民搬迁至此之后,它才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以前荒凉无人居

    据桂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于1994年编撰的《桂林地名集刊》记载,码坪街建于原三里亭西北部的土岭坡上,既与七星路平行,亦比七星路高出4米余,是桂林目前仍沿用街字作路巷名的两处之一。码坪街全长258米,车行道宽8米。

    刚开始,此路使用民生路之名。1966年9月15日,民生路更名为红光路,1978年11月29日,红光路更名为码坪街,沿用至今。

    6日下午,记者来到码坪街,一些居民在街边感受秋日的暖阳,街道宁静而美好。出生于1952年的蒋毓芬是从七星景区内迁出至此的老居民,对她而言,这条路承载了她大半辈子的回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现在的七星景区里曾经都是街道。”蒋毓芬回忆说。

    蒋毓芬家从前住在七星景区里老动物园旁的山边。

    1959年开辟七星景区时,原东灵街、码坪头街、赐恩楼的居民房拆除,绝大部分居民搬迁至现在的码坪街。蒋毓芬说,现在的码坪街在当时是一个土坡,基本都是坟场荒地,后来坟场慢慢被迁走才有了这条街。

    刚搬到码坪街时,生活用水还要从老码坪街挑回来,房子墙体是用编织的竹条混着泥巴搭起的,外面刷石灰水,整条街上只有两个公共厕所。

    后来,很多当时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也迁到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码坪街也热闹了起来。

    曾是三里店最大居民区

    1970年,蒋毓芬到橡胶制品厂工作,几年后,因为工作变动到无线电三厂,已经出嫁的她和家人又回到码坪街居住。“上世纪80年代,我们住上了楼房,90年代,街上只要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建起了房子。”

    《桂林地名集刊》中也记录着,随着居民的迁入,码坪街成了当时三里店片区最大的居民区。蒋毓芬回忆说,因为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码坪街上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家乐城市场建起来后,农贸市场就消失了。

    虽然当时码坪街还是黄泥巴路,但在这里建办公场地的单位不少,其中有桂林市无线电八厂、桂林市日用艺术玻璃厂、七星区人民政府等。

    卢纪新生于1953年,原住在甲山一带,上世纪90年代初搬迁到这里。卢纪新说,在七星路还没有扩宽修整前,码坪街就是主干道,人流量也不少。七星路修整扩宽后,沿路建了商住两用楼,码坪街就变成了一条背街小巷。

    码坪社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居住在码坪街的居民共有863户,1766人。这里的单位有七星区教育局、七星街道办事处、码坪社区,还有已经申请破产的无线电八厂等。

    小巷的“烟火气息”

    现在生活在码坪街的居民很多是老街坊邻居,或者单位老同事,大家都见证了码坪街的变化。

    居民白女士告诉记者,从前码坪街的路面坑洼不平,不少车辆来这里乱停,给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后来政府铺上了沥青路,社区在路边装上了U型管,划定电动车停车线,道路通畅了,居民的心也顺了。

    在码坪街,随处可以看到晒太阳的老人慈祥的笑脸,小店铺老板热情的招呼,老街坊间温情的问候。傍晚时分,老人们纷纷收起小板凳往家里走去,家家户户亮起了明灯,饭菜的香气漂浮在街道上空,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记者周子琪 文/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