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锋 周有桂/文 莫树英 秦远孝 苏显光/摄 位于漓江边的水洛村除风光秀美外,还有四大亮点值得人们点赞:神秘的古庙、红色的故事、红色的石头、含酒的井水…… 水洛村委隶属于阳朔县兴坪镇,辖水洛、河边、廖厄背、四方田、沙湾等十余座自然村。原名“水落”,指各村溪水汇合形成瀑布后飞落漓江;又名“水锣”,指在瀑布飞落漓江时形成的响声恰似敲锣、悦耳动听;因溪水清澈犹如渗滤过一般,古代曾有文人雅士美其名曰“水渌”。 水洛村委一带早在1700余年前的三国时期便有人家居住,因其交通区位优势,至唐代时人烟便日渐稠密,人们从此过河经陆路上阳朔县白沙、葡萄等乡镇至桂林;或从此处码头乘船顺流下阳朔、梧州、广州,逆流则上桂林;亦常有香客到水洛庙及相邻的都满村(今名苟牙寨)佛祖庙、道观上香祈福。相传,阳朔籍唐代著名诗人曹邺,因与都满村处“曹家地”(唐代村落,已废。当地村民称之为曹邺又一处故居地)的关系,或从陆路、或从水路,经常往返于水洛一带。 保存相对完整的水洛庙 水洛这千年古道上的古村落至今仍有许多文化遗存,古路、古桥、古井、古庙、古油榨、古民居等,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是水洛庙。这水洛庙原建在紧邻漓江的河边村,后迁至距漓江稍远一些的现址廖厄背村。当地村民说此庙原塑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香火兴盛,香客纷至沓来,有求必应,甚是灵验。新中国成立后将此庙改作小学,后小学校舍在庙旁新建,余下现在空庙一座。古油榨为民国时期阳朔县最大的地主赵家堂所有,也是当时阳朔最大的油榨,建筑占地10余亩,有专用码头、防护围墙、雕楼等附属设施。 当地村民俗称的水洛庙其实应称为骆御庙,这从该庙中保存下来的石碑碑文中可知。在庙内尚可见镶嵌在墙上的4块石碑,都是清朝嘉庆和光绪年间重修庙宇或乐捐香田的功德碑,这些功德碑都称此庙为骆御庙或骆御宫,但为何称之为骆御庙或骆御宫?何时在河边村兴建?又因何事及何时从河边村迁至现址廖厄背村的?现均无答案,有待专家学者前去考证释疑。 除庙内墙上的石碑外,庙大门前也还有几块现用作铺路、字迹模糊的古碑。《阳朔县志》等地方文史资料对水洛庙亦有记载,但均为一简单条目,并没有详细内容。 水洛村的红色文化 与古文化相映生辉的是水洛村的红色文化。 据《中国共产党阳朔历史》记载,1945年5月,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临阳联队曾驻扎在水洛村委四方田村的牛岭上,抗日英雄们不畏艰难困苦,结草为庐,在此学习训练,动员当地村民抵抗日本侵略者,四方田村的林辉月、苏青才、胡贵生,廖厄背村的莫忠达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参加临阳联队,成为抗日战士的。1945年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临阳联队所属四中队、五中队40多名战士,在联队副联队长赵志光、副政委肖雷等率领下,从四方田村出发,冒雨摸黑至漓江边的牛尿塘村(现阳朔镇瀑布塘村),于凌晨4点多钟袭击了日军的运粮船队。是役,击沉敌船2艘、毙伤日军10余人。钟山县英家“中共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辟有专厅介绍此战役。 红色的石头和含酒的井水 水洛村委还有两样“宝贝”在阳朔县属于独一无二:一是“水洛红”大理石,二是河边村含酒的老井水。 阳朔大理石产地主要有三处,即白沙镇的枫木坳、福利镇的屏山及兴坪镇的水洛,而“水洛红”以其喜气、硬度更受人们喜爱。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强化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的号召,“水洛红”大理石已停止开采。 当地村民称“河边村的老井水天然含酒精量为千分之三”,用其水来酿酒,出酒率高、香味浓郁、回味悠长。阳朔县曾在此设置一座酒厂,因环保等因素而撤除了。 水洛村委除在漓江东岸的河边村有飞落漓江的瀑布外,在其所辖的漓江西岸沙湾村,另有一处瀑布也很受游客青睐。 随着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兴起,水洛古村落成为阳朔县又一网红旅游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