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闲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年我有幸见到了苏里

 

    ■李侃

    黄婉秋老师赠我一本新书《黄婉秋画传》。画传者,并不完全是“画”(照片),也有不少的文字,可说图文并茂。书中详细叙述了她怎样开始学艺,如何在十六七岁被选中拍摄电影《刘三姐》等等鲜为人知的细节,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我读着读着,很自然想到上世纪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到桂林时的一次会见情景。

    1976年10月,经过十年特殊时期之后,文艺园地开始复苏。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吧,苏里老师南来桂林,桂林市文化局在文艺接待站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了一个二十来人的座谈会。我荣幸与会。当时我们到得比较早,不多久苏导夫妇也到了。大家坐定,黄婉秋晚到一步,当她一脚踏进会场,喊了一声苏导演,眼泪就涌了出来;苏导夫妇赶忙迎上,抱着她也哭了。在逝去的十年时间里,他们因《刘三姐》而受尽磨难,今日劫后余生,怎能不感慨万千!在场的我们也被这情这景所感动。

    座谈会上,主要是听苏导谈话,他讲了当时的文艺形势,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继而他提出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回答同志们的提问。当有同志说广西想重排《刘三姐》,按原舞台剧的形式,由原主演担纲。苏导说,重排《刘三姐》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想清楚,要慎重,要把横竿放在已经有定评的《刘三姐》之上,和原水平相当都不行。他引申开来说,电影不拍则已,一拍就一定要拍好,否则就会糟蹋了题材。建国后不久拍过一部电影《刘胡兰》,拍得不理想,后来多次有人看中这个好题材,想重拍,但提起来又放下了,一直没有人再敢拍摄。座谈时,有人提出舞台剧《刘三姐》“中秋月夜”那场戏,景美、歌美、人美,在电影中没有表现,甚是可惜了。苏导说,电影不同于舞台,有场景、时间等特殊的限制,要了“漓江对歌”就不能要“中秋月夜”,二者只能取其一。我们听了他的分析,觉得很对,很受启发。他说这话后不久,广西在个别领导人支持下,终于重新拍了《刘三姐》,但毫无影响,印证了苏里导演的见解。似乎近年也有重排的《刘三姐》舞台剧,请了不少名家大款,虽然内容改编了不少,演出时轰轰烈烈,报纸电视热热闹闹,但很快就被人遗忘了,终究是火候不够啊。

    我1988年调到漓江出版社,当时社里头正在准备重新翻译出版一批世界名著,其中《静静的顿河》排到了首位。《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原译者为金人先生,现在打算重译,由力冈先生直接从俄文翻译。版本应该没有问题,现在就是重印本要达到一个如何的水准,才算合格?社务会反复讨论,重印名著必须慎重,老领导提出了一个标准,我们新版《静静的顿河》,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必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版本的质量,才有可能出版。后来的事实证明,漓江版《静静的顿河》出版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一直很畅销,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时间走得太快了,几十年一晃而过,苏导的经验之谈,漓江出版社重印名著的情况,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受益良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