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本市·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卖出13头牛 收入达到10.6万元

养牛人余远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余远峰正在喂牛。记者刘净伶 摄

    余远峰很感谢扶贫政策对自己的帮助。记者刘净伶 摄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余远峰,曾经因为生活变故成为了村里的贫 困 户 。近 年来,村里不断对他进行帮扶,希望他尽早脱贫。

    机会摆在眼前,余远峰很珍惜。2019年,勤劳的他卖出13头牛,收入达到了10.6万元。

    如今,余远峰每天用手机关注和学习养牛知识。他说:“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感到很骄傲,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贷款5万元养牛

    1965年出生的余远峰,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白燕村人。3月24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牛栏里用粗糙的双手给牛喂料。

    身材干瘦的余远峰话不多,但回忆起几年前的生活,他连续用了好几次“贫穷”、“困难”来形容。

    白燕村在大山里,余远峰从小在这里长大,13岁之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

    余远峰说,村里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子本来过得也还安安稳稳觉得没什么。2004年,他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在医院住了80多天,那年注射胰岛素加其他医药费用,就要8000多块钱。”

    没多久,他的妻子又得了严重的高血压,两人的治疗费用,一下子压垮了整个家庭。

    2015年,余远峰被认定为贫困户,可以接受部分国家政策对于贫困户的补贴。

    尽管有了补贴,但余远峰还是想要靠自己。“我又不是不能动,我有双手,不想光靠政策什么都不干。只不过,一下子没有想到做什么好。”他说。

    恰好在这时,白燕村村委带着扶贫干部找上了他。

    扶贫干部是带着政策来的。

    得知余远峰曾经养过牛,他们告诉余远峰,2016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对贫困户有扶持政策,“养殖户每年可以领到补贴2500元”,他们建议有养牛经验的余远峰试试。

    “家里都要借钱看病了,哪里还有钱买牛?”余远峰虽然心动,但连连摇头。

    得知他的忧虑,扶贫干部告诉他,启动资金也不是问题,可向银行申请针对贫困户的贷款。

    就这样,2016年年初,51岁的余远峰用向银行贷款的5万元开启了养牛“创业”的人生。

    ●10.6万元的收入

    尽管以前有养牛经验,还揣着5万元钱,但余远峰除了兴奋之外,更多的是谨慎。他认为这是国家政策给的机会,自己千万不能错过。

    经过反复查阅资料,余远峰从几十种养殖牛的品种中选定了“西门塔尔牛”,“因为这种牛在早期生长得非常快”。

    为了让原产瑞士的“西门塔尔牛”更适应本地的生活环境,提高存活率,余远峰开动脑筋,选择“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品种杂交过以后的杂交品种进行饲养。为了保证牛的饮食健康和优良肉质,他将自己的5亩土地种上了牧草。

    对于养牛脱贫,余远峰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可出栏肉牛饲养周期通常要两三年,时间长且耗费饲料多,而现在都是机器耕地,耕牛已经没有市场了。考虑到自己还欠着银行的贷款,他认为受市场影响相对低的“根牛”养殖比较适合自己。

    “根牛”是当地人对1岁左右的幼牛的称呼。这样的牛,被买家买走后,再饲养1到2年,即可出栏售卖。

    2016年底,余远峰家的第一栏“根牛”出栏了,他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年,余远峰还领到了约2.9万元危房改造补贴。

    2017年到2018年,余远峰养牛更灵活了,他不但饲养自家母牛产下的小牛,也从别人那里买来小牛饲养,然后转手卖掉赚钱。就这样,2019年年底,当他把13头牛卖掉的时候,他的家庭收入有了10.6万元。余远峰成了村民们羡慕的对象。

    ●充满希望的未来

    如今,余远峰的牛舍里还留着3头母牛。

    每天早上6点,余远峰起床给母牛喂牧草,偶尔喂些地里种的萝卜,下午3点再喂一次山泉水,清理一次牛舍,“感觉每天充实而有意义”。

    到了年底,这三头母牛又会产下小牛。余远峰计划,如果是品种好的母牛,他就留下来,如果是公牛,就继续作为“根牛”养。

    余远峰每天都会用手机接收和观看最新的养牛资讯,了解新的优质牛的品种特点。余远峰算了笔账,他养牛的成本并不高,除了每年牛的防疫和人工配种费用,牛吃的草是自己种的,不需要饲料钱,收入差不多就等于自己的“工资”。因此,他还想继续把养牛这条路走下去,用来创造收入。

    尽管有糖尿病,但有了稳定的收入,余远峰就能稳定地接受治疗。“牛圈养在牛栏,并不需要多大的劳动力,适当的运动也不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

    余远峰说,几年前的他,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做到年收入10.6万元。生活峰回路转,他感觉未来充满希望。

    白燕村村委主任唐碧松说,之前,因为家庭贫困,余远峰一直担心儿子找对象的问题。现在,大家明显感觉到余远峰心里的忧虑没有了。同时,他的勤劳致富,也给村里人带了个好头,成为了大家的榜样。

    “老天爷不会亏待勤劳的人。”余远峰说,养殖和种植同时发展,就算某一年市场不算好,但收入也足以保障自己、妻子和80多岁老母亲的生活,让他有了很多安全感,也觉得特别骄傲。

    记者刘净伶 通讯员郑智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