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善是最美的传奇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张艳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姓许的捕鱼人每晚喝酒时都会斟一杯酒祭奠水中的溺亡人,如此感动了一个因醉酒溺亡的水鬼王六郎。他以驱赶鱼来报答,让许渔翁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两人见面后结为莫逆之交,成为知己。王六郎大限将至,须索一人命替换自己方能投生,但他却因不忍心残害人命而放弃投生机会。王六郎的善心感动了玉帝,让他变成了保护一方民众平安的土地神。后来许渔翁不辞辛苦前去看望,王六郎通过各种方式真情款待。这个故事展现了人鬼之间、人神之间的真挚情谊,人鬼之间也可以成为知己;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所以才成为神。
形体面具戏《水生》的故事原型就来源于蒲松龄写的这个神鬼故事,讲述了一个寻找替死鬼的水鬼与一个心地善良的渔夫之间关于友情和人性的故事。形体戏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新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欧洲,本世纪初才进入中国。法国著名导演、戏剧理论家雅克·勒考克是形体戏剧发展最重要的推动者,也是使形体戏剧从哑剧中脱颖而出的奠基者。形体戏剧的核心理念是:身体蕴含着符号美学,身体成了戏剧的中心。而三拓旗剧团作为国内形体戏剧的代表剧团,通过以《水生》为代表的一系列形体戏剧,不断追求“哀伤的幽默”和“精彩的想象”的演剧风格,探索着“诗意的身体”的表现智慧。
《水生》的故事是简单的,但表演是极其独特的。在桂林山水实景中搭建的一个简单舞台,构成了或许是国内最贴合本剧内容的一版戏剧空间。四盏灯笼是整出剧最重要也是最灵活的道具,它们不仅仅标注了桥和河的界限,也分别用黄色、蓝色、红色代表了陆地、河流以及恶魔登场后的恐怖氛围。此外,真丝舞扇的使用代表了水中游动的鱼,配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虚拟出渔夫满载而归的场景,构思可谓是颇为巧妙、颇具想象力。从布景、灯光、道具到表演者,一个假定的戏剧空间便形成了。
《水生》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添加了傩戏的表演形式。傩戏,又称鬼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除瘟疫、表达安庆的娱神舞蹈。表演时借助木雕或兽皮面具来塑造人物。而根据勒考克的“中性状态”概念,形体戏剧演员戴上“中性面具”,处于一种探索、开放、注意、聆听并真实感受事物的状态。《水生》贯彻了这一理念,主要演员都头戴黑纱、佩戴面具并身着“中性服饰”,隐去演员本身的面目,让身体在表演中更加凸显,肢体动作的作用被扩大到承担演员的台词、表情、动作乃至传递情绪的任务。身体外化了人物的内心,配合观众的想象力,一起完成创作者设定的叙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水鬼在第二次与恶魔斗争时,两只眼睛被魔鬼挖出。表演者的面具此时垂出红色的布条以代表血泪,加上表演者双手抓地、掩面摇头、爬行翻滚等形体动作,将水鬼失去双眼后的痛苦表现得异常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水鬼无声的痛苦呐喊已在观众心中响起,并激起一阵阵怜悯。
《水生》中的音乐也极具特色,杂糅了苏州评弹、西洋乐、笛声、钢琴等东西方元素,形成一种奇妙的融合。其中的苏州评弹唱的是清代弹词《珍珠塔》的故事: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方卿果中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其姑,再与翠娥结亲。虽然这则民间故事与剧的内容无关,但借渔夫之口唱出,却非常符合其身份与风格,也为本剧更增一份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底蕴。
与西方的纯爱与浪漫元素相比,中国古代的人鬼故事总是多了几分豪侠气息,导人向善。《水生》中水鬼的善,让他无法找到替死鬼;而渔夫的善,让他愿为知己献身,助其解脱。作为首个在爱丁堡艺穗节获得奖项的中国剧目,《水生》将中国传统故事与东方美学做到了完美融合。三百年前的一个鬼故事结合远古时代的巫术形式,在表演者的形体演绎下,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时空,激荡起所有人类的思考。水中的世界映射着真实的人类社会,炼狱有爱,邪中有善,而善才能成就最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