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版: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 关注2022桂林艺术节[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导演赵淼:寻找艺术与内心的那个微妙的连结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2日    来源:桂林日报

  赵淼 记者何平江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70万字的篇幅、170余个角色,被高度浓缩在3小时、10余平方米的舞台上,对于导演、编剧、演员、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12月10日,桂林艺术节首场开幕大戏《两京十五日》在桂林大剧院上演,打响了这场艺术盛会的头炮。千名观众慕名而来,和“返京四人组”沿着漕河来了一场两千两百里的星夜奔袭。
  赵淼,正是幕布后的那个“舵手”。今年,他执导的《两京十五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预演后反响强烈,继而开启了全国巡演。
  《两京十五日》故事脱胎于马伯庸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原著细节缜密,剧情环环相扣,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出场人物多达226个,主要人物为4人,分别是落难太子、南京小捕快、心思缜密的女医生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芝麻官。光是梳理彼此之间的联系就要花上很长时间。因此,舞台剧《两京十五日》诞生之时就注定了它的独特性。
  对于剧中人物朱瞻基来说,故事的冲突引线,是他乘坐的宝船突然发生爆炸,从而牵扯出了一段惊天篡权密谋。而对于赵淼而言,《两京十五日》也是一艘巨大的船,如何去调度200多个人物,如何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37个场景如何无缝转换,都是考验导演功力的试金石。
  戏剧作为一种直观的舞台表现形式,无法做到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现实限制。作为“小剧场中生代导演代表”,赵淼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删繁就简,合理取舍,通过大量运用戏曲元素以及虚实结合、大写意的手法,展现出一段“日行千里”的奇幻历程。
  赵淼最初理解《两京十五日》是一个典型的快速推进的中国式古典悬疑故事,是一个刀光剑影下的江湖快意恩仇录。但越到后面,他越来越感觉这是一个有关成长、信任以及命运抉择的故事。赵淼想通过布景和演员服装的快速变化,以及多媒体的虚实结合、调度舞台上演员让纸面上的人物鲜活起来,赋予他们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观照演员的精神成长与内心对峙,真情实感地和演员产生共鸣。
  走进观众内心,一直是赵淼所追求的。从很早开始,赵淼就是形体戏剧创作领域摸索及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形体戏剧,也译作身体剧场、肢体戏剧,演员通过身体来展现剧情,展现剧中人的潜台词和内心独白。“比如说表现水,在舞台上,我们不会有真的水出现,或者是做一些道具表现水,而是会让演员去演他们水中身体的状态。”赵淼说。
  在《两京十五日》中,演员有大量的戏曲、舞蹈、武术的动作,这样一来就很考验演员对形体的控制力。
  整部戏剧,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无处不透露出来的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素养。既有生动细腻的刻画,又有一笔带过的大写意;既有点上的展现,又有画卷的留白。言之不尽,不必言尽,大量的剧情,留在对白和剧情之外,形成对观众的启发和反思。
  赵淼执导过多部舞台剧作品,其中包括《虚像的道化师》《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游记》《壹光年》《水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回廊亭杀人事件》等。《两京十五日》是他的心头好,他希望在其中展现“视觉层面的丰富”。因此,他大量借鉴了中国戏曲、国风音乐等各种表演形式,希望从视听触感都紧紧抓住观众。
  一直在实验,一直在探索,一直在突破。在舞台艺术领域中,赵淼寻求的是那个艺术与内心的微妙连结。他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是“打动”。“观众说,这部戏打动了我,这就够了。”
  
■链接
  赵淼,1979年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研究生导师、三拓旗剧社创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