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健康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市妇幼保健院:党建引领铸起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30日    来源:桂林日报

  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兼儿童保健部部长韦毅(右)到新生儿科对入住的超早产儿进行医疗查房。
  市妇幼保健院医务工作者在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各项防疫任务。
  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全力确保疫情防控的各类物资供应,做到合理使用、规范管理。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冷链箱。
  市妇幼保健院选派临床医技、护理和职能部门人员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转运标本。
  市妇幼保健院信息中心技术人员指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更高效地开展核酸采集信息录入工作。
□本报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李玉梅
  11月桂林疫情防控保卫战打响以来,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全力以赴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不论是在前方奋战的医务人员,还是守岗尽责、默默奉献的后勤保障人员,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并肩而战,铸起了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

迎“疫”而上 坚守一线显担当
  “你们辛苦了,这次换我来。”11月16日,作为此次核酸采样领队的韦毅穿上防护服,佩戴好防护面罩、口罩、手套,接替在临桂区某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入户核酸采样的同事。这一天,她与同事手提着采集物资,挨家挨户敲门,共完成入户采样786户、2711人。
  从此次疫情发生开始,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兼儿童保健部部长韦毅除了常规的查房、门诊工作外,每次都会起个大早,带队到临桂进行核酸采样。
  韦毅有着丰富的核酸采集带队经验,早在今年春节,她就曾作为市妇幼保健院的领队,带队出征百色德保,结束当地的任务后又接到通知,立刻转战防城港,共在外坚守了36天。在德保,韦毅与同事们不仅要克服寒冷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还要早出晚归,在崎岖山路驱车2个小时赶赴偏远乡镇,或是翻山越岭徒步半小时入户采样。
  核酸采样点能够高效、安全运转,离不开韦毅这样熟悉各个环节的人“坐镇”,信息登记、核酸采集、卫生督导、人员调配、标本转运、突发情况协调处置,各项细节都需要领队的指挥。韦毅说:“出发前,要做好院内院外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到了现场,除了反复叮嘱队员要注重细节,做好自我保护,还要指导培训新的志愿者如何进行信息登记和防护。”连日的奔波劳累,她的声音早已变得沙哑。
  医院每天派出130余人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其中护理人员是采样队伍的主力军。为保障市民的医疗需求,疫情期间医院提供正常医疗服务,护理人手非常紧张,唐玉芳、刘晰岚、莫嘉芬等50多岁、护龄近30年的老护士不辞辛苦,主动请缨到疫情严峻的区域采样,肩负起队伍的管理和采样双重工作。她们每天清晨5点起床,提前到医院装卸物资、组织队员,到达采样点后,快速穿戴好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腰间套上自制的入户采样设施,和年轻人一样,爬上30多层的高楼,一层层、一户户去完成采样,有时需要连续工作到晚上,采样结束后浑身湿透、全身酸痛。
  核酸标本采集后,一般要在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
  “就在昨晚差不多9点半的时候,送来了57000多人次的核酸样本,大家连续奋战12个小时,终于在今早完成了所有样本的检测。”11月28日11时,遗传代谢实验室主任蒋群芳向记者说道。
  在市妇幼保健院,该实验室承担了医院日常检测和桂林三个城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可以说,蒋群芳与同事们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侦察兵”,也是核酸检测工作的“幕后英雄”。检测的每一道程序都可能与病毒正面交锋,考验着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轮番倒班,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进行核酸检验,以最快的速度为前方提供准确的数据,让排查确诊快一点,再快一点,为诊断提供第一手情报。
  蒋群芳介绍,一旦出现了阳性结果,实验室会马上对其进行复核,慎之又慎,“我市临检中心在抓好检验质量这块一直做得很好”。

奋战后方 为一线医务人员保驾护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为采样队员准备充足的防护物资、采样器材、后勤物资等,设备科、总务科和信息科可谓操碎了心。
  “清点发放完采样管、防护服、冷链箱等物资,紧接着就要去消杀清洗,等不到白天,又要准备新的一天的核酸采样物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11月28日清晨5时,夜色正黑,细雨蒙蒙,56岁的莫景军已经开启了他夜以继日的一天。作为市妇幼保健院设备管理科的一名老同志,他在郑丽燕科长带领下和科里同事一起,已经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不同于其他战斗在核酸采样一线的医护人员,物资保障也是整个核酸采样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看不到的艰辛。
  “最早的时候,4点就开始到仓库准备了,像这个存放转运采样标本的冷链箱里需要放冰块,那只有等到清早才能装箱。每天还要根据当天的采样点位和采样台数量来配齐相应的物资。中午也没有休息,吃个盒饭马上接着干,否则来不及。”莫景军来来回回地搬运着大件的物资箱,遇到采样队员进到仓库补充物资,他马上走到归类整齐的货架上查找、点数、登记,一丝不苟,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
  他说,当天派出的采样任务需要的物资箱达到了120多个、冷链箱59个,每份物资里面准备有10:1混采管、手套、消毒液、隔离衣、N95口罩等十余种物品,数量又各不相同。等到任务结束,回来的物资和冷链箱不管时间多晚,都要等到那个时候,先进行紫外线消毒、里里外外喷洒酒精等处理,再拉回仓库进行归类,归类后才能再分装,虽然工序复杂,但是确保了安全。
  “每个岗位都一样,没什么好拍的。再苦再累,只要医院需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坚守。”看见镜头对准了自己,莫景军连忙摆手。
  而在另一旁,市妇幼保健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关恺站在树下,借着昏暗的应急灯,一边询问采样队员,一边沟通解释说:“是哪个采样点?多少人?给,这袋子里面是1000份的,有箱码、试管码、转运单,黄色单子是转运黄码人员采样标本,红色单子是隔离人员采样标本,不容易搞错。”
  记者问这项工作是从哪天开始,关恺笑笑说:“从支援县区核酸采样就开始了,都是我在发放信息物资,最近都没回过家,吃住都在医院,家里两个小孩也顾不上,全靠家人理解支持。这些信息条码要根据当天点位自己制作、自己打印、自己分类,每天要准备大概4万份,我们还支援了其他机构50多万份,办公室打印机都打坏了一台了。”
  打印出来成卷的信息条码被信息中心人员细心展平、裁切、点数、分装得整整齐齐,极大地减少了条码单因为粘连造成的报废率,也让现场信息录入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录入核酸采样各项信息,确保居民的检测结果上传、异常追溯等环节顺畅无误。
  忙碌了2、3个小时,临近早上8时,关恺赶紧回到科室。“早起的活干完了,日常的工作才正式开始,科室人员报名支援风险区核酸采样也不耽误。”随着信息化发展,医院信息中心有各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十余人,主要负责医院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服务保障工作,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还要及时调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和病案资料,为医院的医疗、科研提供信息保障。

全院同心 守好医院安全防线
  疫情期间,医院除了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外,还要保障市民的诊疗安全与需求。
  “严格区分‘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采样区域,院内核酸采样点增设至5个,要保障市民核酸检测安全高效和生命安全。”对于如何加强感控管理,分管医院感控、护理等工作的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马丽可谓经验颇丰。她严抓严管,从改进发热门诊布局、优化就医流程入手,实现发热儿童全闭环式管理;督查预检分诊等重点工作,指导“疑似新冠肺炎临产孕妇”转运等应急演练,畅通急救绿色通道,保障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就医安全,筑牢医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上级部门指派我到县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专家,这时她接到电话,顾不上连日来的疲惫连忙赶了过去。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安全有序,马丽组织全院职工包括司机、保洁、保安等工勤人员在内的理论培训10次,操作培训并考核70场次,确保上级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要求精准落实。
  为了防止医院感染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市妇幼保健院全院各科室医务人员自愿选择全天守在医院。
  11月23日,市妇幼保健院产二科副主任桂华拖着行李住进了单位,直到27日,他才有时间回家看望两个儿子。“虽然家离单位很近,但怕往返途中有感染的风险,所以这段时间我决定住在医院里。”桂华说。
  在此期间,科室接收了一名转诊孕妇,产下一个仅有24周的早产儿,宝宝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很快被送到了新生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与同事桂华一样,新生儿科的9名医生、28名护士也已驻守在医院多时。“主任、护士,还有清洁阿姨都没有回家,大家都很团结。”该科主任唐瑜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休息的床位短缺,有同事自己从家里扛来了行军床,没有条件的,只能先拿纸箱垫在地上,再铺上一层棉被防潮,大家一起打地铺。”
  受疫情影响,家长们无法及时来院。新生儿科的医护工作者们就成了“临时父母”,24小时照顾这些小宝宝,守护着这里的“新希望”。
  唐瑜说,自己的另一半也是医务工作者,这段时间家里的两个孩子只能委托老人照顾,孩子在家上网课遇到问题,自己除了着急,什么忙都帮不上。她哽咽地说道:“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坚守好岗位。”
  (本版图片由市妇幼保健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