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返乡创业“吹皱一池春水”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2月23日    来源:桂林日报

  黄富连(左二)参加公益捐赠活动。(受访者供图)
  蒋喜军捧起满满的收获。记者刘健2020年6月摄
  赵金勇当选村支书、主任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记者刘健 摄
  永福县电商产业园培育出一批本土优秀电商企业,涌现出一批返乡创业典型。通讯员王艳 记者刘健 摄
  本报记者刘健
  如今,在政府和市场的扶持培育下,返乡创业者有了更好的创业条件,这一群体正在茁壮成长,从以前的“自生自灭”状态跨入更有序、清晰的发展中。而那些成长起来的创业者,也以一种崭新的身份参与到身边的社会事业中,而且有着不俗的表现。返乡创业这个群体恰如一股和风,吹皱一池春水,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在诸多方面带来各种新的变化。
  通过走访调查,记者发现桂林各地的返乡创业者正以各种方式回馈自己成长的乡村:有的人当选了村干部,以创业的精神带领村子和村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人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懈努力或者改变了农村地区滞后的获得模式;还有人在公益事业上展现“大爱”,致力于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各类“孵化”中心为返乡创业者保驾护航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返乡创业现象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近日,记者来到荔浦市农民工创业园,了解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扶持和“孵化”情况。
  “我们的创业孵化基地位于农民工创业区内,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能支撑20家小微企业入驻,属众创空间型创业孵化场所。整个孵化基地可为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生企业及各类创业人员提供20多间用于培训、办公及服务管理的场地。”荔浦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耀明告诉记者,为更好减轻创业者负担,该基地对创业者实施各类优惠政策,如2年的房租水电补贴、企业新招录人员社保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员工培训费用和税费减免等,通过多维服务保障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贫困家庭成员、大学生等群体迈好创业“第一步”。
  “现在农民工创业区内有23家中小企业,有一部分是农民工返乡回来创业的。在孵化基地内,已经有8家返乡创业团队正在入驻孵化。”唐耀明说。
  近年来,永福县高度重视电商发展,通过打造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优势,免费为电商户提供办公室、仓库及打包场地,积极为电商户融资牵线搭桥,整合就业创业基金,鼓励电商人才返乡创业,激发全社会参与电商创业的积极性,拓宽了永福县农产品销售渠道,掀起返乡创业新热潮。
  近日,在永福县电商产业园内,一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出现在记者眼前。记者了解到,该孵化基地能支撑3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基地内硬件设施完善,软件条件也优选优化。
  “我们整个孵化基地可为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生企业及各类创业人员提供30多间用于培训、办公及服务管理的场地。并配套建立了一个具备网络超市条件的O2O展销体验区,一个电商创业培训中心。”孵化中心运营负责人钟智昌说,孵化基地还聘请了电商专家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及专业创业辅导,对电商企业进行整体包装,协助企业加入县域农产品体系,进行产品发布、产品曝光、分析产品销售报告等。同时,为电商创业者提供品牌注册、品牌培育、分拣、包装、检测、网络营销策划、店铺托管等增值服务及相关的资格认证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基地已经有15家企业入驻,并且成功孵化出了永福扶贫馆、拼姑娘、大洞瑶等一批永福本土优秀电商企业,涌现出一批返乡创业典型。
  记者走访发现,兴安、龙胜等地也针对返乡创业出台了政策予以支持。
  在临桂区,还有一个“特殊”的孵化中心,它所服务的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退伍军人。在临桂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运营负责人李华宇看来,经过部队的培养,退役军人的创业素质很高。只不过由于部队生活较为单纯,部分退役军人创业者的职业技能比较薄弱,也相对缺乏创业的组织构架能力。正是如此,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才“应运而生”。
  记者了解到,2019年底,临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合作,按照“政策宣传的窗口、推介工作的桥梁、退役军人福利的平台”的目标建立起了临桂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建立后深受退役军人的欢迎,目前已有近6000人关注。
  “目前我们孵化基地已经有9家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以种植业和电商为主。基地不仅免费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而且还会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我们会关注分析各大银行的贷款政策,然后针对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推荐,能够有效解决退役军人创业者找不到途径贷款的难题。”李华宇说,此外,孵化基地还会不定期组织沙龙和交流会,邀请工商人士和税务专家等专业人员前来进行定向培训,让退役军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和临桂区的做法相似的还有兴安县。2月4日上午,兴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共同筹备建立的全县第一个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驿站在白石乡揭牌成立。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托兴安民兴村镇银行在村内设立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以“创业就业+金融”的模式联合打造“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驿站”,驿站可为村内的退伍军人优先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及便民服务,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创业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生活,农村地区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状态,不仅生产生活一直处于“低活力”状态,而且村干部队伍也普遍比较偏“老弱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持续关注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发展的低迷现状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而返乡创业者一直都是农村发展话题中被“高频”提及的角色,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自己事业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主动加入村干部队伍,给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永福县永安乡独州村地势高、山路弯,村里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滞后。罗华友是独州村人,2014年以前在深圳、长沙做生意,2014年,罗华友回村租下20亩地,种起了沙糖桔。随着当地沙糖桔种植渐有起色,村民也纷纷加入了种植“大军”。
  “2019年,我动员村民种植了600多亩罗汉果,村里还建起了2500平方米的养鸡场,加上种沙糖桔的收益,村民总收入达到250万元。”罗华友说,2020年村里的罗汉果种植面积达到750亩,村民总收入达到300万元。
  1月27日,罗华友高票当选独州村委党支部副书记。他告诉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也是一个好的机遇,他想把大家团结起来,用好用活自己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争取让村里的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1月29日,在灵川县公平乡最大的库区移民村田心村委,29岁的返乡创业者赵金勇当选村委党委支部书记、主任。赵金勇告诉记者,他从2010年开始在西藏当兵,2015年退伍后回乡投资70多万元搞香菇种植,是公平乡第一批回来种菌子的人,现在每年稳定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
  “我们村未来肯定要以产业发展为主。我考虑到自己有创业经历,可以作为村里发展产业的一个借鉴。而且,我还想从自己创业的视角来为村子谋取更好的发展。”赵金勇说,他已经开始考察适合田心村发展的种植项目。
  除了竞选村干部外,公益行为也是返乡创业者对社会的一大贡献。大多数返乡创业者身上都有着较长的“故事线”,他们从自身经历中懂得了努力,也懂得了“回馈”。
  日前,记者走进荔浦周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选果车间,只见分拣、包装、打件的工人分工协作,井然有序,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年销售各种蔬果达3200多吨,销售额近1.4亿元,直接带动1200多农户增收,一举成为荔浦有名的农产品物流专业合作社。
  “我是从26岁蹬三轮摆地摊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所以我就想回馈社会。”合作社理事长周义林介绍,周记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以来,帮助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实现就业,光是2018年合作社就吸纳了300多名贫困妇女就业。合作社还成立了帮助妇女创业就业的“巾帼合作社”,建立了“妇女之家”。周义林还告诉记者,她常常携带家人、妇女朋友到学校、孤儿院、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和周义林一样有爱心的还有阳朔县金宝乡的黄富连,从1993年到广东务工到2000年回乡创业,他投入了所有积蓄近20万元成立一间竹凉席加工厂,收益一直平稳,不过见到家乡的落后情况,他很早就有了做公益的意识。
  “2003年的时候我看到家乡的路实在太烂,就自己买了一台农用车拉沙子修路。白天没有时间,就晚上做,铺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砂石路,改善了村里的通行情况。后来我只要听说哪里修路就会捐钱支持一下。”黄富连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他的工厂年产值稳定在300多万元,也正是如此,他做公益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据黄富连介绍,2013年他加入了一个叫做“1+1”公益会的民间爱心团体,主要帮助一些单亲家庭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孤儿。从2013年至今,“1+1”公益会已经资助了桂林各地的100多名儿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返乡创业群体使农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乡村“活力”正在逐步恢复
  集体经济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短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发展集体经济也是整村脱贫的“杀手锏”。在返乡创业者中,有不少创业者凭借自身过硬的“本事”投身集体经济发展中,和村民、村集体共享资源和利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资源县梅溪镇铜座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铜座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了三分之一。记者了解到,铜座村耕地少,但山岭多。近年来,该村结合当地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引进黄山金菊和杭白菊等品种,并成立了合作社来推动本村金银花和菊花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2017年,我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并建成花茶加工车间,带动贫困户及周边农户大力发展,打造了‘铜座金银花茶’产业品牌。如今,合作社集种植、加工、包装和销售于一体,大大提高了金银花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负责人村民谢岳华说,他从1999年外出在广州务工,直到近几年才回到当地发展,看到村里合作社发展不景气后,他就毅然选择承担起合作社发展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我们依托‘村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民150多户,特色种植从当初单一种植金银花,发展到现在种植菊花、玫瑰花、白芨等,走上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谢岳华说,现在合作社社员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增收8000元以上。
  在临桂区茶洞镇仁义村,2019年大学毕业的刘飞,在外打拼两年后决定回到老家创业。他筹集30多万元资金,搭建了5个大棚种植姬菌,高产时一天能采摘到300多公斤姬菌。
  “我原来注册的是个人性质的合作社,由于资金有限,合作社的产业始终没办法扩大,后来镇里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帮我搞了一些基础设施。现在合作社是我在负责管理,后期合作社会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或者融入到村集体经济一起进行分配。”刘飞说。
  除了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创业者返乡创办企业,也改变了以前村民只能外出务工的被动局面,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人口的增收途径。在返乡创业者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不再“背井离乡”就能找到工作,一些闲置劳动力也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全州县枧塘镇返乡创业者蒋爱明告诉记者,他从1993年开始到外面务工,直到1998年在广东东莞创办自己的电子产品加工厂,后来在政府招商引资下返回全州,创办了有当地特色的金槐茶基地和加工厂。
  “当时我回来的时候,金槐茶正在走下坡路,很多种植户都已经准备砍树不种了。后来我办了一个加工厂,把当地的金槐茶产业进行了归拢,并且通过商标注册、包装拓宽了销售渠道,如今我的基地和加工厂里每天可以产出两吨的产品,年产值有1000多万元。”蒋爱明说,除此之外,他的基地和加工厂能提供近百人的就业岗位,每人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还在当地创办了一个口罩厂,用工量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
  “我现在把我的电子厂迁了回来,已经招到了70多人,年后我们准备加大招工力度,留住更多本地的务工人员。我的电子厂最少需要200人,如果发展顺利,将来肯定还需要更多的员工。”蒋爱明说。
  在蒋爱明看来,不少外出务工者都希望能在本地找到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免受长期分离之苦,另一方面也能让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更加“活跃”。此外,对那些原先在本地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来说,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而且能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在灌阳县文市镇,2016年,原本在外面从事餐饮行业的蒋喜军以自己全部资产7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返乡承包了70亩土地种植果蔬。经过几年的努力,蒋喜军种植的面积达到了40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种植300多亩果蔬,每天由专人前去收购,并跟村民签署保底价收购协议。
  “除了鼓励带动村民种植以外,我这里每天用工量在80人左右,每人每天的收入从80元到150元不等,一年下来,务工人员也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蒋喜军说,在他的蔬菜基地务工的主要是周边的农村妇女,有许多人过去因为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现在可以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他的基地上班挣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