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文化如何戳中大众的心?
桂林日报
2022年08月16日
图①:有趣的布展陈设让处处是景,随手一拍都是漂亮的图片。网友“卷心菜的菜菜” 摄
图②:图为“生活艺术展”上,一位小朋友进入展区参观。记者苏展 摄
图③:拿出手机下载展览配备的App,就能解锁画家藏的彩蛋。交互式观展受到众多市民好评。网友“卷心菜的菜菜”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8月6日,“生活魔法师”法国绘本大师塞吉·布罗什艺术展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开幕。短短一周内,这个充满童趣和互动性的展览火爆出圈,平均每天接待近千人次观展。首期3000张门票已经全部售罄,主办方不得不连夜加印门票。
展览超乎寻常的火爆背后,折射出了至少两个现象。看展、逛展,已经逐步成为我市中青年人群的精神文化活动选项;观众们对展览的鉴赏力逐步提升,眼光和口味更加“刁钻”,并非如从前般照单全收。对于精心策划推出的好展览,他们不吝掌声和赞美。这也无形中倒逼了本地文艺市场不断自我更迭精进。而这对于桂林文艺市场和受众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想过会火,没想到这么火”
8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内,陆陆续续地有访客前来。他们是本次艺术展的首批体验者。在履行了疫情防控的常规手续后,体验者们人手牵着一只红色氢气球,步入展厅。
红色气球作为入场凭证,比常规门票多了一分仪式感。而展厅里牵着气球看展的人群,更让人联想起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曾经导演的一部发生在巴黎的奇幻短片,名字就叫《红气球》。
整个展厅以法国标志性配色红蓝白三色为主色调,处处洋溢着法式风情和幽默。不按寻常路的布展陈设,比如将浴缸、沙发、魔术道具、装置艺术甚至是AR交互式技术搬入展厅,让传统插画从画框里跳了出来。“下载插画师做的一个小App,对准墙上的插画,插画就可以动起来。”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来宾解锁展览中埋藏的“彩蛋”。
而在一幅宽宽的浴帘后面,藏着一个浴缸。从墙壁到天花板,全部都是黑白线条手绘插画。观众可以脱鞋踏进去观展,甚至躺在浴缸里小憩。这里也是全展览最出片的地方。“桂林到法国有9253公里,但看一场法国视觉艺术大师的展览只需要去一趟七星区。观前给大家提个醒,请带着童心来体验。”在小红书上拥有一票粉丝的桂林博主“CC”颇有感触地写道。
展览正式对外开放是在随后一天。由于前期的内测反馈不错,主办方对此有了信心。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后面短短四天内,大量观展者涌入展厅观展、拍照。保守估计,展馆平均每天接待人数超过1000人次。“我们知道大家肯定会喜欢,但没想到会这么火爆。”薛志丹,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魔法象公司副总经理、营销总监说。由于观展的需求量太大,第一批3000张票已经全部售罄,团队不得不连夜加班加点印制更多的门票。
在前来观展的人群中,主要以“80后”、“90后”、“00后”中青年年龄段居多。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最小的观展者只有两岁。此外,还有很多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博主、热爱文艺的年青人慕名前来打卡。微信朋友圈、小红书上,只要搜索“生活魔法师”的关键词,一下能跳出来上百篇笔记和观展心得。
对于突然“爆火”的展览,薛志丹坦言之前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但展览戳中了大部分人的心,总有观众源源不断地前来,再将漂亮的图片自发地分享出去,于是就引发了“自来水效应”。
上百个展览,凭啥它火了?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一年大大小小的官方、民间展览超过一百个。为何“生活魔法师”法国绘本大师塞吉·布罗什艺术展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现象级”的展览之一?它的试水成功经验,是否能够给桂林本地众多展览一个新的启发?
薛志丹分析说,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展览本身自带关注度。参展的法国艺术家塞吉,本人就是法国当红艺术家,作品颇受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青睐。在展览落地桂林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先行展览过了。在国内,杭州、厦门也举办过他的展览。可以说这个展览前期就已经小有名气。今年3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决定将展览引入落地,一直紧锣密鼓筹备到8月。前后共花了上百天时间去设置主题、策划内容、添加更多创意,才最终有了现在的效果。
第二个原因,是展览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社交需求。“高颜值”是本次展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展厅内,每一个区域都各有艺术特色、各有看点,充满了浓郁的法式风情,哪怕是用手机拍摄,也很容易拍出漂亮的照片。高质量的图片激发了观众的自发传播积极性。无形之中带动了更多人前来观展。
第三个因素就是展览充满了交互性。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实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场地之间的交流、人与空间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带着一种迫切性的,有强大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所以在本次展览中,真实的艺术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在展览上放置真的面包,给观众触摸、闻一闻,甚至可以把果仁取下来尝一口;比如在门票、明信片、T恤、马克杯、纸胶带、贴纸等等文创产品中设置含有AR互动小功能等。用手机小程序扫一扫,就能够实现与作者的云端互动等等。考虑到观展者中不乏儿童,主办方还会直接在展厅中设置互动装置,比如魔术道具、涂鸦墙等,孩子们可以尽情地释放天性,随意涂涂画画、或者钻进道具中去玩耍。
薛志丹补充说,除了这三个因素,一个好的展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它营造的氛围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既要有公众熟悉的东西,又要借助艺术手段予以“寻常”新意。比方说,展览中放置了一个大大的浴缸。这个浴缸是家中常见之物,但将其放置到一个从天花板到地上全部是手绘图案的空间中,观众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新奇体验。再比方说,展览中设置了一处家庭影院,观众可以坐在沙发上和家人一起看电视。但看的却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法语动画片。让人有恍然置身不知何处的错觉。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体验交织,赋予了观众一种“矛盾感”、新奇感。
我们需要怎样的展览?
疫情暴发后这三年,出于防疫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只能呆在本地游玩,无形中也开发出了更多的玩法,比如持续火爆的精致露营、研学探洞、浆板和骑行运动等等。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场所,独立书店、精品咖啡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有好的音乐会、演出和展览,几乎是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宣传,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满足自己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市民黄熙子,在疫情前就有“追展”的习惯。过去,她是知道哪个城市有有趣的展览,就会找一个周末打“飞的”过去观展。疫情后,她只能留在本地,只要有好一点的展览,她都会提前郑重地找出相适配的服装,然后兴致冲冲地去看展,看完了还会写下观展笔记。“对于我而言,观展、逛展是生活的一个有益补充。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唯一不变的是从平凡生活中,抓住打动你心的那一瞬。”
而另一对夫妻,“阿特”和“老徐”在开展首日也专程跨越两个城区前来看展。他们坦言,从前也去过不少地方看展览,比如敦煌博物馆的特展,观展的感受和这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如果说,敦煌给予观展人的是生命的浑厚、信仰的哲思和历史的恢弘,这次‘生活魔法师’展览给我们的是生活中‘小而细微’的触动。艺术其实不必追求高大上,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小细节当中。无论是画家本人还是展览呈现,都提供给了观众观察生活的另一种方式。”“阿特”说,她最喜欢的是展览中的互动环节以及呈现方式。“展厅虽然不大,但是留了很多互动空间,观众甚至可以进来参与创造美好的生活。”
作为大多数普通观众代表,“阿特”畅谈了自己“理想中的展览”的一些憧憬:不必过度分裂艺术与生活,因为普通观众的艺术鉴赏力或者还没到达特别高的层面,不一定能看出什么“道道”;最好能贴近生活、现实但又稍微高于现实;有独特的看点,有新意,能触发观众的创意、情绪开关;展览的质量更高、保持更新频率。
尽管桂林没办法与北上广等地相比,有密集而高质量、多元化的展览,但“阿特”们还是表达出了强烈的期待:“希望未来的桂林能多一点好的展览,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和修养。”
大众对好展览趋之若鹜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的经济密码。数据显示,光是2020年-2021年的一年中,全国展览项目就超过了2.9万个。其中,上海以将近5000个展览位居全国榜首。“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无论是抱有什么目的的观展、逛展,大家都能从多元化的展览中收获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策展方而言,门票、展览衍生品已经将人气流量切切实实地转化为了收益。未来,或许更多人会将看展、逛展加入到周末待办事项中,“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展的路上”。
包括薛志丹在内的一众策展人认为,展览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逐步显示出了强大的号召力和传播力。但与其迫切地去“收割”它,不如沉下心来深耕这块市场。优质的展览并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是提前介入、主动策划得到的结果。做好更长远的口碑和内容输出,“把更多精力花在打造高颜值的场景、优质的内容输出上,满足好现代人对审美和社交的需求。做好这些后,曝光率和经济效益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