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灌阳县脱贫摘帽工作综述

 

    灌阳县城全貌。

    县委书记周春涌(右二)在维信眼镜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调研。

    县长卢嵩(左三)在西山瑶族乡南江村调研黑老虎产业。

    在黄关镇联德村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通讯员蒋人轲 摄

    广西灌阳县龙练村扶贫车间工人在搬运灵芝菌棒,准备外销。通讯员蒋人轲 摄

    3月24日,灌阳县黄关镇正江村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加工制作春茶。目前,该合作社已认证无公害有机茶园面积600亩,茶叶年产值达35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通讯员陆仕臣 摄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椅山村第一书记李政芳与工作队员帮村民抢收辣椒。通讯员蒋人轲 摄

    清泉进农家。

    江东移民新区集中安置点。通讯员王定兵 摄

    2020年5月,经县级自验、市级初审、自治区评估检查、向社会公示、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批准等程序后,广西灌阳县符合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灌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自治区级贫困县,是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县上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至2019年全县已实现67个贫困村摘帽,9727户3712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5.83%降至0.78%,2020年1-9月,灌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72元,从6月1日起,该县农村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300元,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决定性进展。

    如今,在灌阳这片热土上,为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脱贫任务,全县上下正向着脱贫摘帽的目标全力奋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保证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余旭生

    解决基本保障,群众脸上“笑开花”

    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问题是拦在全民奔小康路上的“四座大山”,因此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四大战役”,为此,灌阳县集中力量“拔山攻寨”,让群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每到开学都为学费发愁,可今年的学费早就有了着落,我已经得了1500元。”受益于“雨露计划”政策,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学的小谢心怀感激。近年来,灌阳县通过财政的补助,确保因学致贫难题得到精准解决,让不少贫困学子“有钱读书”。数据显示,截止目前,灌阳的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107.96%,无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因贫辍学,教育扶贫实现了贫困家庭全覆盖。

    “服务周到、统一组织,办好卡以后看病就可以减免更多费用。现在政府对我们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患有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的人员,实行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贫困户老蒋说,办理了门诊特殊慢性病卡的患者基本医疗保险特殊慢性病门诊补助待遇,享受医保报销,减轻用药开支负担。

    除了教育以外,老百姓对医疗的关注度也很高。当前,灌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参保条件应参保人口52908人,实际参保人口52908人,参保率达100%,且均按规定享受医疗政策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县域内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保障政策已全面落实。

    “党和政府不仅支持我建好了新房子,还送来对联,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灌阳县水车镇上泡村贫困户盘仕春说,2019年,由于雨水较多,他家的房子成了D级危房,得知情况后,该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及时落实了危房改造政策,帮助他新建了一栋房子。

    “我家现在电视、沙发、衣柜、热水器一应俱全,而且还有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在灌阳镇仁江村陈光春的新房子里,他乐呵呵地说。

    有学上,能治病,还要有房住。近年来,灌阳县针对贫困户推出住房保障政策,通过财政补助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保障问题,让所有的农村贫困户都能住有所居。如今,灌阳县贫困人口危房改造任务已经按计划全面完成,全县共有农户84824户,有安全住房农户84815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99.99%。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全部达标,全县共有农户84824户,其中解决饮用水问题且达到安全用水标准的有84824户,农户有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

    持续健康发展,乡村建设实现整体提升

    日前,记者来到灌阳县西山瑶族乡北江村,看到一朵朵灵芝在林间“绽放”,十分惹眼。“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北江村的灵芝成分和质量好,销路也不愁,通过灵芝种植,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现在村里所有的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在山林间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

    产业扶贫,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重要的抓手。近年来,灌阳县针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良好生态资源,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并探索“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打响更多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脱贫致富新增长点。如今,灌阳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率分别达97.6%、90%以上。同时,该县也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力争实现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

    “我是洞井大竹源村边远山区的村民,目前通过搬迁住在七星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不能外出务工,今天参加招聘,在家门口就能当工人,使我们能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干,还享受国家医疗教育就业各方面的政策,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有信心能够早日脱贫致富。”贫困户郑艳萍说,现在他们一家不仅搬进了新房子,而且还在家附近找到了工作。

    安居乐业是百姓最美好的愿望,灌阳县在做好易地搬迁工作的同时,也集中力量做好促进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确保每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全力做好由搬迁安置转移到后续扶持这个“后半篇文章”。

    “我们正江村创建了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和茶叶加工厂,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光伏发电+茶叶产业”等模式发展种植产业,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该村扶贫车间负责人陈发西告诉记者,2019年正江村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8万多元,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1.21%。2019年,该村还实现了整村脱贫。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灌阳县深入实施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村级集体经济三分三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模式多样、持续性强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12.25万元,增长39.25%,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7.89万元。

    经济发展势必带来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近年来,灌阳不断加强贫困地区路、水、电、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3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通电、村委所在地或中心小学所在地均已通有线宽带或无线宽带。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

    灌阳是农业大县,自2012年加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协作攻关团队以来,承担“一季超级杂交稻+再生稻”高产攻关模式,经过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袁隆平院士誉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和“超级稻种植水平全国一流”。

    随着“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顺利落户,灌阳成功引进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7名高端人才,建设集科研、生产、培训、观光为一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4个2200多亩,培养近百名专业型农业科技人才,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取得“中稻+再生稻”产量“吨半稻”的实效,产生了“人才+项目”双促进的叠加效应。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协调灌阳县芳土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引进7名高端人才定期到点指导、研究,在灌阳镇排埠江村建立了200多亩的科技型产业化集约型示范基地。

    走进鸭脚村的扶贫新特农作物示范基地,一根根水泥柱笔直挺立,成排成行的猕猴桃和葡萄果苗已经生枝展叶,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放眼望去,基地已初具规模。

    “我们公司积极将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我们将紧紧依托区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实力,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芳土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小勇说。

    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让灌阳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此后,灌阳组织部门积极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厚植脱贫技能动力。仅用3个月的时间,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平台的要求,在9个乡镇26个村建好了扶贫专家工作站。该县还列支专项资金380万元,招聘了65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到县直单位脱贫攻坚等重点岗位工作,并在全县138个村各举办了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56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一轮知识更新和技术提升。

    “把设备搬到地头检测可以更及时地知道结果,而且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周围环境,这跟后期结论会有很大关系。”在灌阳镇大源村的白芨种植基地,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姜子亮介绍道,这次专家来就是通过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对如何合理施肥及提升药材生长进行指导。

    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灌阳发展产业的势头不断高涨。近年来,该县集中打造了灌阳日升生态特色农业开发、大仁村朱安冲特色水果种植基地等12个生态产业新型示范基地,公益方面投入300多万元,免费技术指导达2300余人次,推广产业3.45万亩,帮助贫困户就业达1200余户,打造“绿富联盟”党建品牌,推动两新组织产业做大做强、示范引领全县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同时,助力贫困户就业增收。

    “我们洞井瑶族乡保良村旅游红色驿站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如今,我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已形成规模,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被红心猕猴桃、陈皮柑等产业吸引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洞井瑶族乡工作人员说,去年,该红色驿站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以上,带动观光园创收产值达1100多万元,推动了扶贫党建质量大提升。

    在党建引领“农业+旅游+电商”发展理念推动下,灌阳县投资4693万元创建“灌阳县洞井瑶族乡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划分生态特色农业观光服务区等7个功能区,制定农旅结合促乡村振兴、公司党支部和党员先锋表率促脱贫等8项扶贫措施,辐射带动产业种植面积5000多亩,走出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富民的致富之路。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强化增强内生动力……一系列顶层设计接踵而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灌阳县正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灌阳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交出一份漂亮的“灌阳答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