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99岁“老战士”于超:“年华岁月无虚度,戎马场上战寇敌”

 

    这个军礼承载了老人满满的回忆和情怀。

    挂在老人胸前的这枚抗美援朝纪念勋章,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妻子孙世兰的照片,于超一直珍藏在身边。

    看着逝去妻子年轻时候的照片,老人感慨万千。

    开栏语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家魏巍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几乎家喻户晓。这篇报告文学写于1951年,时值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阶段。魏巍深入朝鲜前线,记录下了所见所闻所感。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新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迫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经过反复权衡,在1950年10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过去,那些曾经为了民族大义而战的志愿军战士正在老去,但他们“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永远不会老去。为追忆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本报特推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报道。记者寻访生活在桂林的多位志愿军老战士,通过他们沧桑的脸庞和充满自豪的回忆,再现当年战场烽火岁月,也为大家立体呈现那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16岁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的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戎马场”。如今99岁的他,依然舍不得脱下那身承载着太多刻骨铭心记忆的军装。

    初秋时节的一天,上午9点多,位于桂林市空明东路的军休大院里,于超老人身穿着旧军装,眼神坚毅地端坐在沙发上。“你们是来听我讲打仗的故事的?”得知我们的来意,老人慈蔼的面庞立刻露出了笑容。

    按照户籍上的记录,于超生于1923年,但老人说,小时母亲为了不让他被“鬼子”抓去当壮丁,特意报小了他的年龄。他实际是1921年出生,今年已99岁高龄。

    说起自己的一生,老人说:“我一辈子当兵,打仗打遍了大半个中国。我觉得我就是战斗英雄!”

    □本报记者张苑 实习生陈易民 文/摄

    征战半生,战功遍布大半个中国

    上世纪20年代初,于超出生于江苏省丰县农村。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逃荒要饭。“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生死线上度过的!”于超忆起往事不由感慨道,“我去当兵就是为了争口气!”

    在于超少年时,日本侵略者闯进了他的家乡。在村子里,日本兵打砸抢杀,横行霸道,这些于超都看在眼里。“有一次他们命令我去井里打水,我不小心洒了水,他们就往我头上撒尿……”于超对这段耻辱的往事记忆犹新,“后来我就下决心去当兵,我要和他们对抗,不让中国人被欺负!”他说,虽然母亲舍不得儿子参军,但母亲深知抗战救国的道理,于是含着眼泪送儿子远行。当时的于超只有16岁。

    参军后,争强好胜的于超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杀敌的基本功。1940年,于超加入了八路军晋冀鲁豫军第十一军分区。在抗日战争中,他多次担任突击队长执行突击任务。他带领队员冲锋陷阵,先后三次以少胜多,用手雷炸掉敌人碉堡,俘获多名俘虏,大震了我军军威。

    抗战胜利后,于超随部队挺进东北,被编入东满军区执行剿匪任务。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他所在的部队三个月围剿全歼这一带土匪两千多人。之后,于超被调到机关任侦察通讯参谋。时隔不久,国民党以王牌军大举向东满解放区进攻,于超所在的团组织兵力浴血奋战两昼夜歼灭敌人,并接连攻下附近多个重镇,对东北战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于超所在的部队先后从东北到湘西,再到四川,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交锋。于超担任中级指挥员,打了无数场漂亮的胜仗。

    “战地伉俪”携手赴朝,妻子为救伤员险牺牲

    走南闯北征战多年,于超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然而,正当国人刚刚安定下来,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3月,高唱着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于超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进朝鲜战场前沿阵地。当时的于超已与妻子孙世兰结婚多年。妻子是与他同在一个部队的医护人员,两人在战场上结缘,多年来携手征战南北。

    “抗美援朝的命令一下来,我和老伴什么都没想,马上收拾行囊就赶赴朝鲜。”于超说,妻子孙世兰当时是所在部队野战医院的护士长,随军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抢救伤员。

    到达朝鲜后,于超担任作战股长。他所在的部队开进前沿阵地,驻扎在半山腰的隐蔽地带。“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山上寒冷又潮湿,吃的东西都得靠山下的后方部队送上来。有时打起仗来经常吃不上饭,只能一把炒米一把雪充饥……”于超回忆说,当时美国的飞机满天飞,大炮炮弹横行,随时对我军进行轰炸攻击。我们的武器远远不能与他们正面交锋,所以只有选择在半山或壕坑等地埋伏,趁敌人不备发起进攻。当时,作为指挥员的于超一面指挥作战,一面与战士们一起与敌人浴血奋战。虽然伤亡惨重,但我们的战士靠血肉之躯,在敌人炮火烟雾的掩护下,誓死向前冲,终杀敌无数,极大消减了美军的疯狂势头。

    在朝鲜的日子里,虽然于超与妻子孙世兰在同一个部队,但由于分工不同,夫妻俩见面的机会很少。“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于超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与妻子虽不能见面,但彼此却心心相印,“保护好自己”是两人之间最温暖的承诺。然而,在一次战役中,许久没有妻子消息的于超等来了一个坏消息——— 妻子为救伤员不幸被敌人炸弹击中头部,导致重伤。

    讲起妻子的英勇事迹,于超的话语间充满了敬佩和怜惜。他告诉记者,当时妻子孙世兰接到任务到前线接伤员。她上山下山,穿过枪林弹雨,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连续将十几名伤员背到医院。在一次返程途中,她不幸遭遇敌人炸弹袭击,头部被弹片击中后立刻昏了过去。等她苏醒过来,仍坚持向前爬了几十米给受伤的战士抹药、包扎。后来,孙世兰被战友发现,送往野战医院抢救。于超闻讯赶到医院,他走到妻子的病床前呼唤着她的名字。妻子慢慢睁开眼睛,满怀柔情地说:“我和你在一起战斗这么多年,心心相印。如果我这次在朝鲜回不去,请代我回老家看望我的父母……”于超强忍着眼泪,安慰妻子:“坚强些,等你好了,打完胜仗我们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之后,孙世兰被提前送回国内治疗,而于超依然坚守在朝鲜战场,直到中国志愿军凯旋而归。

    让于超欣慰的是,当他回国时,看到妻子的伤势已经慢慢好转,夫妻俩终于可以深情相拥,开始安定和平的生活。

    晚年生活充满温情,他时刻不忘“初心”

    1956年,于超和妻子双双转业来到桂林。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对为革命事业忙碌了大半生的老夫妻终于可以停下来,享受闲适的晚年生活。

    妻子孙世兰由于头部受过伤,留下了后遗症,晚年经常头晕、头疼,悉心照顾妻子成了于超离休后生活的重要部分。之后,妻子因病瘫痪在床。于超四处找中医为妻子开药,亲力亲为帮妻子按摩、翻身。在妻子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坚持每天晚上陪着妻子入睡。

    “自从她嫁给我,半辈子南征北战受了不少苦。能牵着她的手一起度过幸福晚年,是我的最大心愿!”于超动情地说。

    2010年,在于超形影不离的陪伴下,妻子孙世兰没有遗憾地走完了一生,享年84岁。送走了妻子,于超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晚年生活。忙碌了大半辈子,此时的于超依然闲不下来,打打门球、写写自传、读读好书……他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

    “年华岁月无虚度,戎马场上战寇敌。风雪雨水经百战,闯过艰险渡难关。”这是于超在晚年写下的关于自己人生的总结。

    谈起抗美援朝战争,于超感慨道:“我们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最重要的是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军队有信念、能吃苦。这种抗美援朝精神是直到今天,我们都应该继承的。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们不能抛弃过去的优良品质,而是要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