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州有一个百年“斗笠村”

 

    村民在编织斗笠。

    破竹,准备编织材料。

    破好篾片是编织斗笠的第一步。

    基本定型的斗笠。

    编斗笠需要用到的模具。

    夹过棕皮后,斗笠就具备了防晒防雨的功能。

    娴熟的手上功夫。

    村民在编织 斗 笠 “ 兜子”,有了这个兜子,斗笠才能稳稳戴在头上。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王斌 周海艳 文/摄

    近日,记者来到全州县石塘镇仁甲村,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个桂北有名的“斗笠村”。

    斗笠是桂北农民用来遮雨挡日头的器具,在农村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全州县石塘镇仁甲村斗笠制作历史悠久,被外界誉为桂北编织斗笠第一村。长期以来,编织、销售斗笠是该村的重要传统产业。

    “反正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村里人每天都编斗笠。我爸爸和爷爷也是经常做这个,这样推算下来,仅我知道的就有100多年了。”在仁甲村,今年70岁的昌平老人告诉记者。

    “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棕叶等制成的。首先就是把圆竹破成细细的篾片,然后按照木头模具的大小来编织。模具的尺寸也有不同,大多数是用一尺五的。先要编织成双层的空心斗笠,在夹层里面铺油纸或棕皮,现在用棕皮的比较多。棕皮采回来以后要先用水浸泡,软化后才好用。”记者在仁甲村采访时看到,不少村民午饭过后就搬出一条特制的板凳,坐在家门口编织斗笠。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村民们往往利用干活的空隙或者晚上的时间编斗笠,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这个特制的板凳可以撑起斗笠的模具,用起来很方便,你什么时候看到这样的板凳,就说明你已经到我们村子里了。除了专门制作的板凳和斗笠模具以外,还有斗笠兜子模具,要专门请木匠来做。”昌平告诉记者,他家的模具已经用了超过20年。

    近年来,全州县石塘镇高度重视斗笠编织的传承与发展,鼓励村民参与斗笠编织,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到斗笠产业中来,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

    据悉,该村210多户村民依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斗笠编织技艺,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如今,编织斗笠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门路,村里的贫困户也可以通过这“一技之长”实现脱贫。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