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走读桂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行在望,话说塘边山古村

 

    周行在望

    石刻动物

    德福祠

    泰山石

    古锁水桥

    村前的荷花池塘

    光绪年碑刻

    □莫志生 文/摄

    笔者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桂林平乐的塘边山古村探访。

    一进村东头,就看到位于古村前,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门楼德福祠,仍保存完好,门楼上端庄肃穆写着“周行在望”四个大字。我问村中的长者,“周行在望”是什么意思,没有人告诉我。

    笔者愚钝,也没有马上知道是什么意思,回来后,查询了一些资料,对其中的意思有点领悟,权当是个人的观点吧。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里的“周行而不殆”说的是有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笔者理解为“生生不息”的意思。而革命先驱李大钊写的《时》中也有一句:“天运人生,周行不息。”说的也大致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认为:“周行在望”,应该是塘边山村的先人在确定这块风水宝地后,希望在此生根发芽,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至善至道,也是在告诉世人这里远处的东西在视野以内,盼望的事情都会到来。这就是笔者对塘边山“周行在望”的解读。

    塘边山古村位于平乐县青龙乡平西村委,与平西村相连,背靠五指山、油麻山,村前山边和农田分布着众多的小山塘,两条小溪沿村前交叉而过,一座叫做锁水桥的古石拱桥架在两条溪水中间,把两条溪水紧紧地锁住,让其顺利地奔流到海。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该村成村历史有六百余年,据可考历史,应该在明代初期。村上原住有莫、李、蒋、欧、袁、肖、陶等姓族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流和迁移出去的也有,现村上只有莫、李、蒋、欧四姓族人,全村人口四百多。

    溯源历史,塘边山古村还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笔者查阅了《平乐县志》、广西袁氏族谱、《清代实录》、《池北偶谈》以及《康熙起居注》等资料,发现清代平乐的第一个进士袁景星便是出生在塘边山村,祖籍是桥亭玄坛村。

    虽然广西袁氏族谱在介绍袁景星时,标注他是生在青龙月亮山脚,依据是“出米岩”修然大师圆寂时立的志所记,同时袁景星也写过一首《布尾》的诗,诗是这样写的:“粉墙连栋起山根,此是当年布尾村。村墅废兴何足问,人间沧海不堪论。”但笔者不这么认为,仅凭修然和尚圆寂时立的志和袁景星所写一首《布尾》诗有点牵强。

    这得从袁景星的父亲袁齐翼说起。据清朝《平乐县志》记录,明朝平乐的名流袁启翼,出生于距平西村和塘边山几公里以外的桥亭玄坛村。袁氏早年入平西村追随莫氏后辈一同发蒙受业,其少年聪慧,文思泉涌,县试六次争魁,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贡生资格加入廷试及第,授推官之职。就是说,袁景星的父亲从少年时代就进入了平西村读私塾直至以贡生资格加入廷试及第都是在平西的塘边山村度过的,其间没有去过布尾村和其他地方,所以袁景星出生地为塘边山村是可信的。就是在其父亲时遇“甲申之乱”时,还是携子袁景星回到平西塘边山村避乱,说明其原有的居住地是在塘边山村。因而仍然在平西的私塾当先生,专心教导幼子并授徒莫氏后辈,隐居平西塘边山村,安贫乐道,闭门著书。因为袁启翼教子有方,朝廷赠封其为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康熙八年(1669年)参加编纂《平乐县志》。著作有《隐居志恒言》五卷、《诗论序记》两卷、《葩经约旨歌》一卷,平乐县人民将他祀于乡贤祠。

    袁景星自幼聪明,调皮率真,除得到父亲的真传和教导外,还受到官府和官员的青睐。少年时袁景星文采就十分出众,学生时,适逢朝廷派官员到学校考核,平乐知县陈衍虞(广东潮安人,字伯宗,号园公,原番禺教谕,康熙元年升平乐县令)阅读了他的文章后,认为是最出类拔萃的一篇,评为第一。批后曰:“纯乎其纯,火候已在九转之际。”并对其曰:“子非池中物,勉之。”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仲秋,袁景星乡试录榜中举,归来拜见陈知县,陈曰:“吾言验矣,子堪再进。”并得知其北上京试无资,又大力为其筹资助之。康熙三年(1664年),袁景星京考甲辰文科三甲进士题名,成为平乐在清朝考取的第一个进士。入朝为官二十多年,官至通政使司左通政(从四品)。

    袁景星在京城做官,为人正直,不结党营私。这从《康熙起居注》中记录可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二十七日,康熙在乾清门听政,以太常寺卿员缺,拟开列左通政袁景星、右通政郑重进补,康熙问:“伊等何如?”明珠等奏曰:“袁景星为人平常。”遂升郑重为太常寺卿,而没有升任袁景星,可知袁景星不擅巴结上司。

    因朝内朋党纷争,遭人嫉谤,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时年五十三岁的袁景星辞官离京回平乐。其同朝好友王瑛赋诗《送袁密山还平乐》相送,诗云:“十载缁尘面,相逢一笑看。深情随地暖,短鬓带霜寒。坐月频移席,观山共倚栏。明朝双桨别,回首意漫漫。忆昔居京洛,随肩拟雁行。志同希稷契,心共薄韩商。被谤君先去,承恩我异方。粤江原不隔,留梦寄胡床。”

    袁景星回平乐后,在平乐城外修建了居所,题名为“休庵”,作诗曰:“几月经营始落成,窗棂洞启纳虚明。新移花柳二春意,旧积图书万古情。开户近环千嶂碧,飞泉远落一痕明。老夫倦起闲无赖,檐下徐行听鸟音。”这位文采出众的才子晚年寓情山水间,著书立传,填词赋诗。他写的诗《马蹄井》“石壁摩天石路斜,结茅山下几人家。清秋七月凉风起,啼鸟无声稻有花”;《布尾》“粉墙连栋起山根,此是当年布尾村。村墅废兴何足问,人间沧海不堪论”;《游粉岩》“石磴扳穷处,凭空豁洞天。鹤飞人去远,客到蝠迎前。捣药余琼粉,烹茶剩玉泉。烟霞余即主,何必更求仙”等等让今人身临其境感叹不已。而其对平乐的著名八景之一感应泉的题诗更是让人叫绝,对感应泉给予了更深厚的寓意和注脚,《感应泉》诗曰:“城北仙宫岭,灵源彻底清,年深石甃滑,汲少水痕平,人以忠贞重,泉因感应名,尽教时代革,千载自澄泓。”发出了“人以忠贞重,泉以感应名”的感慨。

    袁景星回平乐后,原金沙庵的修然和尚,因避乱到出米岩,多次邀请袁景星到出米岩游玩,并帮题诗留字。因诸事繁多,袁景星直到修然和尚圆寂都没有成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修然和尚的弟子照亮又来相请,于是,六十岁的袁景星在寒雨迷蒙日子里与好友重游出米岩,旧地重游后写下了《游出米岩记》游记。

    说完了袁景星,朋友带我在塘边山老村走了一圈,指出了袁景星出生时的居住地,依稀还可看见残留石墙记载着其少儿时的光景。

    悠悠古村塘边山,村不大,但是崇尚学习的氛围很浓,村中考取大学和出来工作的人员很多,似乎“周行在望”在激励着村民努力前行,不负青山不负卿……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