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 桂林市自然资源局筑牢地质灾害防护网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龙胜中学滑坡治理现场,工人们正在打抗滑桩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到龙胜中学地灾点指导

    市自然资源局督导组察看受灾群众安置情况

    技术人员对重点防范区域发出地灾预警

    临桂区会仙镇税江村群众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阳朔县普益乡上游村委小窝村滑坡区域

    专家和技术人员在研究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荔浦市马岭镇同善村委潘厂滑坡区域现场

    阳朔县高田镇古登村委栗木山村滑坡灾害现场

    2019年6月9日,全州县才湾镇驿马村发生泥石流

    技术人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监测设备

    2020年6月,桂林市持续普降暴雨到大暴雨,个别区域特大暴雨。受强降雨影响,截至15日12时,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97起,其中崩塌18起、滑坡75起、泥石流3起、地裂缝1起,受灾人口5349人,撤离避让人员2344人,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面对灾情,市自然资源局作为职能部门,严格落实防灾责任,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由于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及时、防灾机制运转高效、提前避让果断迅速,市自然资源局成功组织避让多起地质灾害险情,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区通报表扬。自然资源部派专家组到桂林调查核实,肯定了我市的经验做法,拟在全国宣传推广。

    □本报记者苏展 通讯员李刚

    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准确及时,成功避让多起地质灾害,避免了863人因灾伤亡

    6月7日至8日,我市遭遇暴雨和大暴雨袭击,降雨量250毫米以上的有54个站点,300毫米以上的19个站点。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部署要求,市自然资源局积极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6月7日,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桂林分站根据降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判断永福县南部、荔浦市中北部、阳朔县南部等地区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信息,将地灾预警和警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话、传真等方式,传达给县(市)自然资源局、村组干部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严密防范并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7日凌晨1时50分,永福县工商银行宿舍区山体边坡失稳,形成滑坡冲向坡脚处的房屋。在滑坡体的冲击下,造成其中一栋房屋的墙体被冲损,滑坡体下滑后堆积于该房屋的卧室内,同时造成相邻两栋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滑坡发生后,边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经调查,滑坡土方量约600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10万元,潜在经济损失200万元。由于监测准确,预报及时,行动果断,永福县工商银行宿舍区提前撤离人员14户70人,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7日凌晨3时15分,阳朔县高田镇古登村委栗木山村监测员接到县自然资源局通知后,立即对滑坡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在14时左右发现滑坡体中部产生多条裂缝,前沿冒浑水,滑坡有加剧迹象,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报告。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群众撤离,共撤离17户78人。16时30分滑坡体加剧滑动,经初步调查,滑坡规模约18万立方米,滑坡造成7户房屋倒塌,17户房屋严重损毁。

    7日早上5时30分,阳朔县普益乡上游村委小窝村监测员在隐患点监测期间发现有异响,局部边坡有垮塌及变形迹象,便向乡政府汇报相关情况。乡政府立即启动预案,于6时许组织村民撤离,共撤离45户124人(该村共45户218人,其中94人外出务工)。撤离不久后,该村后山边坡出现多处不同程度滑塌。经初步调查滑坡总规模约5万立方米,且多处房屋前出现裂缝。滑坡直接造成7座房屋发生倒塌,其中老旧泥房倒塌3座,现居住房屋倒塌4座;有11座房屋因后山滑坡体挤压、房屋开裂等原因受损严重;有5座房屋因滑坡体挤压,安全性受到影响,有8座房屋出现淤泥入户的情况。

    7日上午10时,荔浦市马岭镇同善村委潘厂滑坡地灾监测点监测员接到地灾橙色预警后,对滑坡边坡加强了监测。结合当地雨情和滑坡动态监测情况,发现滑坡前缘有小崩小塌并冒浑水,便及时报告马岭镇政府。当天上午,当地政府启动预案组织村民撤离,共撤离128户591人。撤离人员后约13时许,村后山500米范围边坡出现不同程度滑塌,经初步调查滑坡总规模约30万立方。滑坡造成潘厂屯大部分房屋一楼冲积滑塌下来的岩土体,少数房屋后墙及窗户损坏。

    预警预报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据统计,截至6月11日,全市共计发布地灾预报黄色预警20天次,橙色预警2天次,发布预警短信82716条,撤离转移人员2344人,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地勘科科长梁柱介绍,这套预警系统2016年7月启动建设工作,一期项目于2018年12月验收通过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指挥系统组成,监测技术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汛期期间实时监测雨情信息。当降雨量达到相对值时,系统将定向、自动发布预警信息。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达给监测员,加紧盯防。目前已在全市四个区域布置了监测点(包括市区的叠彩山、象鼻山以及资源和恭城),二期计划布局到辖区内的1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布局完成后,全市将形成一个网状的、动态的监测系统,监测点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监测人员就会收到信息并赶到现场处理,及时排查险情。

    地质灾害防治向来都是一场“硬仗”。从2019年全州县龙水镇“6·8”泥石流地质灾害到2020年永福、荔浦、阳朔“6·7”多起滑坡地质灾害,一个个成功避险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地质灾害综合防范体系在每一次灾害前的急速运转,从自然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发布到村屯监测系统的运行反馈,每一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一道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堤。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筑牢严密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桂林市属广西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地灾隐患点多、线长、面广。面对多达上千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严防死守、提前避让,“宁愿事前听到骂声,不愿事后听到哭声”,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桂林自然资源部门矢志不渝的第一要则。

    多年来,桂林市以自然资源部门为主要牵头力量,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经过不断摸索,建立了市县乡村屯五级群测群防体系,实现了从家底不清到心中有数、从灾后救助到灾前预防、从单一管理到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每年汛期前,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市水文水利局都会开展研判会商,适时共享雨情、水情、险情变化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做好保障。这样的会商已经持续了若干年,而这仅仅是我市相关部门务实担当、积极作为,联合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汛前排查、汛中巡察、汛后核查始终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尤其是强降雨期间,市自然资源局除了落实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以外,局领导还要各就各位下到联系点靠前指挥,指导督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项机制已经成为一项惯例坚持下来。

    今年汛期前,市自然资源局及时调整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分区,成立12个督导小组,指导对应县(市、区)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前对全市所有在册的隐患点进行一次无死角、全覆盖的隐患排查,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灾害什么时候可能发生”等重要监测信息。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实行“一点一预案”,层层落实防治目标责任制。全市83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防灾预案和更新汛期专职监测人员,确保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点点有人防。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地灾隐患排查、巡查组435人次,落实防灾责任。汛期以来,特别是6月7日,市自然资源局派出督导小组共168人次和地环站技术专家47人次,分赴各地指导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和防灾效力,全市每年举行不低于25场次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开展不低于15场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知识进行讲解,结合演练现场指导监测员和受威胁群众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征兆,熟悉撤离信号、路线和安置地点,加强群测群防人员防灾减灾、临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一旦发现险情,迅速有序地组织群众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今年已落实各县(市、区)地灾应急演练资金3万元,全市计划组织应急演练20余场,参演人员约6000人。

    除了强化汛前各项防范措施,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指导各县(市、区)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工作推进长效机制,确保资金和工作力量投入,桂林市所有县(市、区)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要求,实现了高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全覆盖。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技防”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面对复杂的地质灾害形势,全靠“人防”还不够,还得依靠“技防”。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治理等方面应用,桂林市走在了全区前列。

    据了解,2007年以来,原国土资源局和地质环境监测站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添置更新了各类地灾监测设备200余套,覆盖全部易发区范围。2013年以来,在全市重点地段布设了110个自动监测站,包括雨量监测、土壤含水率监测、拉线式表面位移监测、视频图像监测等自动监测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市自然资源局和气象局初步达成协议,计划在漓江流域首期建设8个气象综合监测站,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还了解到,桂林市在全区最早引入无人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调查工作。无人机的运用,不但保证了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地质灾害调查的时间,提升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支撑能力。例如在调查2017年全州县群发泥石流地质灾害时,运用无人机快速查明了灾害的规模、威胁范围并圈定出危险区,为当地政府撤离受威胁群众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为下一步治理泥石流提供了更科学更全面的依据。

    桂林市将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不止于此。“在全区最早采用激光测距仪监测危岩动态”“在全区最早配置泥位仪监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全区最早配置原位测试仪成套设备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在全区率先开发集地理信息与GPS定位技术相融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察系统”……很多先进设备、先进理念早就在地灾防治工作中得到应用,实现了被动防治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据市自然资源局介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摸清地质灾害底数的基础工作。我市已于2010年完成县(市、区)1:10万地灾调查与区划(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目前我市正在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龙胜、资源、平乐县已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其他地区全部完成野外调查,正在整理汇总资料。此次调查为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提高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精度和调查精度奠定了基础。

    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生命工程”,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除隐患

    在周密做好地质灾害“防”的同时,桂林市大力做好“治”的文章。据悉,截至目前,全市推进地质灾害“生命工程”建设,已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2亿多元,完成治理项目100多个,解除了近5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

    学校、医院、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隐患点是治理重点。2019年6月5日,龙胜中学食堂出现地面裂缝、墙体开裂等现象,后续又出现食堂前面集资楼地面变形、沉降和南侧女生宿舍楼倾斜等现象,直接威胁在校师生以及下方民族医院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紧急情况下,县市区三级自然资源部门联动,将该处地灾隐患点(滑坡)纳入中央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序列,同步开展项目申报和隐患点勘察设计。最终顺利搭上了项目申报的末班车,成功争取到中央和地方治理资金共计1000万元,加快工程治理,消除了威胁学校师生2500人、集资楼12户居民及县民族医院职工、病人140人的隐患,避免了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据了解,2016-2019年,桂林市共投入治理经费9963.4万元,对58个学校地质灾害项目进行治理,保障了近3万名师生的安全。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灾害治理不能因循守旧,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和手段。如今,我市已将生态理念融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和灾害治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目前桂林多处危岩防治工程中的被动网和主动网上都布满了爬山虎、紫藤等植被,为桂林这座旅游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在设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时,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和谐,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依托自然,发挥自然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长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本版图片由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