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忠民 祠堂的正门就是戏台的后门。进门,古戏台就在头上,不论个子高矮,几乎都会下意识地有个低头的动作,生怕被戏台楼板碰了头。其实不然,至少在南方,还不会有人从戏台底下穿过而碰头。 这戏台是秦氏宗祠专用戏台,不对外人开放。太平村秦氏一脉,先祖从山东历城迁徙而来,距今差不多千年。因此,与村南潮田河畔那棵古樟树称为千年古樟一样,人们一般称太平村为千年古邑。历经千年,老山东的血脉融合了南疆的秀丽柔美,五大三粗的壮汉在太平村罕见,古戏台的高度,可谓应时度势因地制宜。 广西尤其是桂北一些地方尚存的古戏台,一般都在村头或者村中,人们比较容易集中的地方,戏台前面有着开阔的场地。昭平县黄姚古镇的戏台和灌阳县新街镇桂剧改革鼻祖唐景崧故居的古戏台就是这样。很少见修建在室内的古戏台,像太平村秦氏宗祠里面的戏台,在桂北不说独一份也是少见的,而目前保存完好的,或许这是唯一。 祠堂临街一面墙边立着一块众建戏台碑记,没有关于修建对象和修建由来的记叙,只是罗列了捐助银两的个人和友好村屯。这块石碑刻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距今108年。另一面墙上镶嵌着友好邻村活田村祝贺太平村安装自来水的石碑,上书四个大字“为善必昌”,时间是2011年。太平村的秦氏宗祠修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距今212年,也就是说,先有祠堂100年之后,才有这座戏台。 暮春时节,临近中午。袅袅炊烟从邻近农家的火塘浮游而来,隐约的唱调子的声音从旁边人家的窗户里飘来,孩童追逐嬉戏的笑声和闹声从古巷深处传来,让这座有着历史沧桑的古戏台多了人间烟火气。 祠堂大厅五柱高耸,跟古戏台一样,所有粗大的杉木柱子下面,都垫着高高的柱石,柱石上雕刻着各类祥瑞图案。祠堂大厅高高的朱红色大门虚掩,轻轻推开一点,威严空寂的气息扑面而来,显见村里好长时间没有在此举办红白喜事了。祠堂与戏台之间,是一方天井,天井两边相通,一边是仁寿门,一边是兆丰门。 戏台上唱戏时,观众便有坐在台下的,有站在天井里的,更多的则是在祠堂大厅里。台上的唱念做打往往与台下的交谈笑闹混杂交织,其实不是喜爱戏文者,多半看的是热闹,听的是欢快,至于演员到底唱些什么,人们并不太要紧。如果真的做到台下鸦雀无声,基本上很少有人做此想象,人们会说,唱戏么,图的就是个热闹,而热闹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戏台全为木质结构,最出彩的是围栏下方一圈花板,全部浮雕着中国古代象征兴旺发达和睦吉祥的图案。可惜这些代表着那个时代桂北木工雕刻工匠水准的浮雕,在践踏传统文化的混乱年代,被人为地铲掉了,只留下些失去了神采看不出原先样子的痕迹,让我们揣摩想象。从幸存的几幅浮雕和残缺浮雕像推测,福禄寿喜自不待说,二十四孝的内容,励志成材的内容,降魔驱邪的内容,都有。在四川从江的占里侗寨,寨子里的鼓楼上雕刻绘制着唐三藏西土取经的故事,眼前这座古戏台上的浮雕里,有几块似乎也是这个内容。 在这个暮春时节的中午,我与这座古戏台对视着。渐渐地,我似乎看到100多年来那一场场繁荣。身后祠堂一扇扇门全部敞开,村里德高望重者面对戏台坐着,有的村民站着,孩子们窜来跑去。锣鼓喧天之后,村里舞狮队台上台下舞动了热烈之后,弦乐清幽,唱腔悠扬,余音绕梁。台上唱什么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戏。淅淅沥沥的雨在外面飘洒着,屋檐一点点滴落着雨水,更增添了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交融的氛围。太平村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