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荔浦:乡村文化滋润农村百姓生活

 

    马岭的寨人节村民聚在一起包粽子。

    修仁柘村3D画。

    □本报记者汤世亮 通讯员周俊远 文/摄

    近年来,荔浦市在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文化影响力,繁荣城乡文化。通过文化符号忆乡愁,搭建乡村戏台演乡事,用先进乡村文化树文明乡风,为新时代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化符号忆乡愁

    农历五月十五,是荔浦市马岭镇小青山银龙古寨的寨人节。早早的,银龙古寨就已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履祥门前有人舞龙舞狮,古寨内榕树下,洗草绳、晾粽叶、拌粽馅、扎粽子的妇女和老人忙得不亦乐乎;古寨的巷道,四名妇女抬着百斤大粽子逛古寨,舞龙舞狮的队伍与村民游客紧随其后,大家都沉浸在寨人节的浓厚文化氛围中……每到寨人节,浓浓的传统文化都会为银龙古寨增添更多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如今的寨人节,不仅将传统文化传承了下来,也成了把村里人团结起来的纽带。”在村委会主任邓启廷看来,每年的寨人节,将外出村民重新拉回了古寨,增进了邻里和睦,给大伙留下了乡愁记忆。潺潺流水,青山古屋,门楼戏台……在这里,久别的村民聚在一起,与游客来一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情文化述说。

    让承载着乡情乡愁的文化符号传承下去,是荔浦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初心。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荔浦市因地制宜,能“古”则“古”,通过修旧如旧,留下文化符号记忆,沿袭非遗传承,勾起乡间记忆。

    在新坪镇寨背村,70多岁的村民韦恒太在农闲时,总喜欢蹲坐在村口大树下,手捏两片长长的蒲叶,两手交替搭、穿、顺、系,不到半个小时,两只小“蚱蜢”跃然手中。

    从小喜欢绘画和木雕的韦恒太,纸扎手艺自学成才。“几乎是看到什么扎什么”,韦恒太自豪地说:“蝴蝶、青蛙、鱼虾、十二生肖,不单用纸,用布、叶、藤、竹都行,扎什么像什么。”

    随着乡村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多,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手艺成了“香饽饽”,纸扎订单让韦恒太忙不过来。平日里,韦恒太编竹篾忙着赶制狮头、龙头,遇到市里举办巡游活动,还得叫上儿子、孙子一道出工。在韦恒太的影响下,村民办乡村“春晚”演出的扇子、大花脸道具都是就近取材,自制的蒲扇一摇、大花脸一戴,戏台上的演出充满了“乡土文化味”。在韦恒太的熏陶影响下,儿子韦占敏成为了桂林市市级纸扎非遗传承人,所扎的十二生肖深受学校学生青睐,村里的部分年轻人在茶余饭后重拾了儿时的乡村记忆,学会了舞龙舞狮,过年过节将狮头舞得起劲、将龙尾摆得顺溜。

    在马岭镇银龙古寨、新坪镇寨背村,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机,是荔浦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天的荔浦,越来越多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符号得到挖掘。在修仁柘村,当地村民将村屋墙壁布置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3D壁画文化墙,通过壁画传承着文化;在蒲芦瑶族乡纳兑屯和龙怀乡三宝坪,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拿起针线做起了刺绣、瑶族服饰,将祖辈相传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在荔浦,由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农耕文化元素、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构成的乡村文化,受到群众的普遍青睐。”荔浦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周仕光告诉记者,对文化的重视,也为当地发展带来了红利,现如今,每年到银龙古寨、新坪寨背感受乡土文化的游客达到10万人次。

    乡村文化树新风

    每年五六月之际,在荔浦市大塘镇义敢村小戏台,由专业文艺队与镇村群众文艺队共同自编自演的演出活动拉开了大塘镇红色文化活动汇演序幕。

    大塘镇义敢村是抗战时期的英雄村,这里流传着大量革命英雄故事。结合这一特点,大塘镇义敢村设置了乡村红色文化小戏台,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并将之搬上了小戏台。红色文化小戏台的设立,不仅让村里的红色文化得到传承,更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荔浦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新建乡镇村级文化中心112处。为了促进乡村文化发展,荔浦市结合乡镇、村屯文化特点,先后对13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戏台:新坪镇、东昌镇的彩调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当地就以彩调为主导,建成集戏台、文艺队伍、娱乐、彩调小戏设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戏台;蒲芦瑶族乡、龙怀乡是瑶族同胞聚居地方,荔浦就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增添民族元素,丰富瑶寨瑶族文化舞台;大塘镇义敢村、双江镇小成村和杜莫镇大张村曾是抗日英雄村和革命红色阵地,当地建起了纪念馆和红色小戏台,把再现历史的情景剧搬上戏台,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成了村民了解村情的活历史;大塘镇五登村是壮族同胞聚居地,依托壮乡“三月三”歌圩日特点,打造大塘五登壮乡“三月三歌节”戏台和枫林湾壮乡文化广场……

    据统计,截至目前,荔浦13个乡镇村屯都建设了文化戏台、娱乐中心、文艺队。如何发挥好这一文化阵地,将乡村文化新风尚发扬好,是荔浦乡村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课题。

    荔浦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这些文化阵地,荔浦以组织开展各项文艺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和发扬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如指导乡镇文化站组织村民开展篮球赛、春节晚会、趣味活动、拔河、象棋比赛等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据统计,2019年,荔浦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宣传演出活动13场,春节群众文艺汇演、元宵节曲艺大赛共7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宣传演出2场,“扫黑除恶”宣传演出1场,“文化志愿服务”宣传演出1场。

    与此同时,荔浦通过举办创作培训班、彩调表演班、广西文场讲座等方式,组织开展各艺术门类培训,培养农村文艺骨干人才。这些文艺的“火种”遍布乡村,深挖基层文化,结合村屯实际,将现代文化融入民俗传统文化,创作了《壮家一家亲》,让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在节目中得以传播;农村文艺骨干还将优秀传统彩调剧目《五子图》《人情债》重新搬上舞台,这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和活动形式,都深受老百姓欢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归桂林日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service@guilinlife.com 
桂林生活网客服电话:(0773)2853120 2852488 传真:(0773)2853265 地址:桂林市中山中路39号南方大厦9-5号
经营许可证:桂B2-20040001

桂林日报